香港
细路祥 (1999) 豆瓣
細路祥
8.7 (151 个评分) 导演: 陈果 演员: 姚月明 / 麦惠芬
其它标题: 細路祥 / Little Cheung
细路祥(姚月明 Yuet-Ming Yiu 饰)6岁了,他有一个嗜酒的父亲,一个好赌的母亲,一个深居简出的奶奶,还有一个被妈妈赶出了家门、从未见过的哥哥。
细路祥家中经营茶楼,这天来了一个6岁的送外卖女孩阿芬。父亲不愿收下,把阿芬赶了出去,细路路祥暗中找到阿芬,和她一同送外卖,一同分享小费。二人有了童真的感情。
细路祥向父亲打听哥哥下落,被父亲痛打一顿。这时阿芬也被发现了偷渡客的身份,被遣返大陆。九七临近,香港人的生活仍然是家长里短,琐碎八卦。细路祥听说奶奶和一个粤剧大师曾经有过一段旧情,自称奶奶男友的海叔有一个儿子,对细路祥特别好。
日子就这样无惊无险的过。九七了。
南海十三郎 (1997) 豆瓣 TMDB
南海十三郎
9.2 (368 个评分) 导演: 高志森 演员: 谢君豪 / 潘灿良
其它标题: The Mad Phoenix
开片是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警察(黄霑 饰)带到了警局问话,借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艺海浮沉的一生。作为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誉镠(谢君豪 饰)自由顽皮,出入名流场所。一次偶然的舞会,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吴绮莉 饰),然而双方有缘相逢,无 份结亲。后来,他跟随她来到上海,竟落得穷困潦倒。
2年后,回到了广东的家中,他已被学校除名。当时太史公已经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戏,从不受戏班老板薛老五赏识,到后来成为御用编剧一鸣惊人,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愤然出手,不欢而散。这时一次车祸,让他与昔日恋人重逢,可惜她已嫁给老外。十三郎郁郁寡欢,后来入寺修行,却在一次代人祈福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败局,他疯了……
地狱无门 (1980) 豆瓣 TMDB
地獄無門
7.1 (70 个评分) 导演: 徐克 演员: 徐少强 / 高雄
其它标题: 지옥무문 / 地獄無門
两名农夫搭木筏至一孤岛兜售鸡鸭,岛上气氛诡异,两人胆寒之下突遇一群面具人袭击,农夫一死一降,皆被岛上屠夫解体后当做食物分发给饥肠辘辘的岛民。原来此岛辖属大家乡,不知何时岛民开始以人肉为食,保安队负责维持治安与食物配给。
心动 (1986) 豆瓣
心動
导演: 陈方 演员: 江显扬 / 王祖贤
其它标题: 心動 / Walking beside me
凌祖儿(王祖贤 饰)个性温柔可人,善良而又开朗,是广告公司的高级文案。赵国俊(江显扬 饰)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准备投奔自己的哥哥,巧合的是,赵国俊的哥哥正是凌祖儿的上司。就这样,凌祖儿和赵国俊相遇了,青春烂漫的一对男女彼此之间很快就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两人顺利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然而,凌祖儿有着一段隐秘的过去,十八岁那年,叛逆的她执意嫁给了一位医生(石修 饰),还替他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凌祖儿遇人不淑,医生不仅花心,还极不负责任,两人的婚姻以破裂告终。就在凌祖儿和赵国俊浓情蜜意之时,久违的医生竟然回到了凌祖儿的身边,对她展开了热烈的攻势。
男亲女爱 (2000) 豆瓣 TMDB
男親女愛
8.9 (149 个评分) 导演: 徐正康 演员: 郑裕玲 / 黄子华
女律师毛小慧(郑裕玲 饰)是个典型的事业型女性,自视甚高。事业得意的她爱情却是一片空白,寂寞的她万分期待爱情的来临。旅行归来后她看到公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老板更安排了一个做事散漫、吊儿郎当的师爷余乐天(黄子华 饰)当她的助手,小慧虽然极不愿意但也无法抵抗老板的指示,小慧认为乐天是比她低级的男人,乐天也看不惯小慧的高傲自信,成了斗气冤家。最后更一同住进了老板因债务出售的豪宅中,斗嘴斗气的事仍然不停上演,作风大不相同的两人终日斗气,引发一个个幽默风趣的故事。
香港奇案之雾夜屠夫 (1991) 豆瓣
导演: 鞠觉亮 演员: 任达华 / 万绮雯
其它标题: 雨夜屠夫 / 香港奇案·雾夜屠夫
数月之内,接二连三的发生夜归妇女失踪案件,她们之中有妓女、学生等。没人知道她们已经被杀,尸体遭肢解,性器官被割下,甚至被人拍下照片欣赏。也许,她们登上的士时,还未发现英俊的司机李得仁会是女之屠夫。
烹夫 (1993) 豆瓣
导演: 林义雄 演员: 李月仙 / 叶先儿
其它标题: Pang foo / My Better Half
三个关于爱情的小故事:
红牌妓女茹花被十二少赎身,洞房之夜却因功夫太猛导致十二少窒息而死。为了生计,茹花回到了青楼,而十二少化作鬼魂保护茹花。
龙先生体弱多病,龙嫂买菜时被卖鸡佬看中,为了筹钱为龙先生看病,龙嫂不得不出卖肉体,换取钱财。
陪酒小姐何美丽与风流好色的商人Robert结婚后,一直怀疑他在外偷情,在精神病的影响下杀死了Robert,并烹煮了他的尸体。
表姐,你好嘢! (1990) 豆瓣 TMDB
表姐,妳好嘢!
7.7 (106 个评分) 导演: 张坚庭 演员: 郑裕玲 / 梁家辉
其它标题: 表姐,妳好嘢! / 表姐当家
四川女公安郑大姐(郑裕玲饰)负责赴港捉拿逃跑的疑犯,不得不与香港警方合作。警长伍卫国(梁家辉饰)负责接待与合作调查,被初次到港、天真纯朴的郑大姐与助手阿胜(张坚庭饰)弄得晕头转相。
由于地区文化差异,郑大姐与伍卫国不断产生摩擦、矛盾,多次让疑犯有机可乘、逃之夭夭。
由于在旅馆被疑犯袭击,督察安排郑大姐去伍卫国家住。而伍卫国之父正是当年国民党军72师的排长。由于信仰不同,郑大姐一到家就与伍父闹了个水火不容。一连串爆笑的争锋相对就这样展开了,而奇妙的事,郑大姐与伍卫国之间的感情也在慢慢产生变化......
從前有個香港仔 豆瓣
黎志邦
作者: 黎志棠 香港人出版社 2018 - 5
香港孕育了獨一無二的香港仔。
香港仔以海鮮聞名,但市民很少機會了解到這個漁港的故事。本書帶讀者漫遊香港仔漁民社區,欣賞其生活文化和傳統特色;更有不少鮮為都市人所知的趣事逸聞,如水上人家的獨特語言、信仰、賀誕及其他風俗等,圖文並茂,充滿香港本土特色。
也有關於本港捕漁業的進化,分析了香港仔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讀者對香港仔有更深入的了解。
香港仔經歷過百多個春夏秋冬,仍然保有其獨特的生活風味、文化氣質。要細看香港漁業的興衰和認識漁民文化的古往今來,一定要從香港仔出發。本書是第一本對香港仔有深度探討的書籍,更由專業學者所撰,絕對值得珍藏。
最后的“天朝”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最后的“天朝”
9.4 (14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5 其它标题: 最後的「天朝」
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始終積極主張出兵朝鮮,甚至在美軍越過三八線、蘇聯拒絕出動空軍等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力排眾議,毅然決定派兵入朝,其初衷除了對中蘇同盟的考慮,還有沒有想到朝鮮問題?
1956年朝鮮勞動黨發生內亂,金日成索要逃亡中國的延安派幹部,毛澤東大發雷霆,一反常態地對朝鮮內政進行干涉,原因何在?
1958年中國全部撤回駐朝志願軍部隊的動議是如何提出的,難道其目的就是像當時人們理解的那樣,為了政治宣傳和逼迫駐韓美軍撤退?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金日成就提出要與中國結盟,但為甚麼中朝同盟條約在戰爭結束八年後才遲遲簽訂,而且是與蘇朝同盟條約同時簽訂?
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用鮮血凝成、經歷過戰火考驗的中朝人民的傳統友誼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六十年來,這套話語連續不斷,令上層和民間,均對中朝關係懷抱著「大哥」對「小弟」的一廂情願,卻在在事與願違。忽明忽暗的朝鮮半島局勢,未來還將持續很長時間。為什麼中國用鮮血換來的盟友並沒有真正地成為中國的「外藩」?中朝關係的結紐,究竟是怎樣造成的?
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兩位政治領袖各自的縱橫捭闔與你來我往的角力,造就了特殊的中朝關係: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儘管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但是毛澤東和金日成的政治巨手合力確定的中朝關係的「基調」,在他們兩人身後,仍然不斷地影響著後來中朝之間的每一次歷史選擇。
城邦舊事 豆瓣
作者: 徐承恩 紅出版 (青森文化) 2014 - 1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書寫城市 豆瓣
作者: 潘毅 / 余麗文 OXFORD 2003
書寫歷史,有人認為沉重,有人認為有趣。書寫文化與身份並不是說歷史是經驗的傳承、時代的對照,而是因為在這年代變化快速、空間急轉,書寫,賦與人一種安慰、一種創造,和一種小我的可能性。
「香港」是一個地域名稱,是地圖上的一點;「香港人」、「香港歷史」、「香港身份」卻是矛盾複疊、眾說紛紜,令這小島吸引了更多的注目,也突顯了有關這片土地的論述多樣性。一如書寫,本書編輯的過程同樣須要自我檢討及自我反思。身份與文化在不斷衍生再衍生,香港歷史亦然。

殖民歷史和中國政治成為香港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的重要契機。我們的願望只是通過閱讀、書寫和發聲,立足於小歷史、小空間和小文化,抗衡任何一種文化和身份的一體化。
香港的憂鬱 豆瓣
作者: 盧瑋鑾 編 華風書局 1983
七子之歌 / 聞一多 1
略談香港 / 魯迅 3
再談香港 / 魯迅 11
香港或九龍 / 巴金 19
香港的文藝 / 吳灞陵 23
桂枝香,香港紀游 / 田漢 29
香港 / 王志成 31
香港 / 巴金 35
香港與九龍 / 張若谷 39
香港小記 / 友生 47
南遊雜憶 / 胡適 55
香港 / 培淞 63
胡適之先生南來與香港文學 / 鄭德能 69
香港一瞥 / 二難 75
香港所見 / 杜重遠 79
香港防務與中國人的關係 / 江公懷 81
詩五首 / 郭沫若 85
英帝國的前哨:香港 / 穆時英 87
'八一三'在香港 / 馬國亮 97
建立新文化中心 / 了了 101
時局動亂中的香港 / 黃若耶 103
歷史的敎訓與我們的工作--鄭振鐸先生在'八一三'紀念會中的演講 109
上海寫給香港--孤島通訊 / 楊剛 113
關於香港的文化人 / 岑橋 117
香港冒險家的樂園 / 周鋼鳴 121
香港的憂鬱 / 適夷 125
木棉花 / 楊朔 127
一年來的香港敎育及其展望 / 許地山 133
上海人眼中的香港 / 陸丹林 143
香港想像記 / 老向 149
米的故事 / 溫功義 151
寄懷上海 / 屠仰慈 157
香港竹枝詞 / 王禮錫 161
後街 / 袁水拍 163
對於港大的意見 / 陸丹林 169
門前雪總得掃掃--給旅港的文藝朋友們 / 蕭乾 171
續談香港 / 陸丹林 175
香港閒眼 / 錫金 181
可厭的都市 / 文兪 191
我從上海回來了(續) / 柳存仁 199
香港半年 / 楊彥歧 207
深水埗之戀 / 胡春冰 213
到香港的那一天 / 李廉俊 217
歐戰變動中的香港 / 屠仰慈 221
香港中秋之夜 / 加因 231
給'香港學生'--給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一 / 彭耀芬 233
百年來的第一聲砲 / 加因 237
太平洋序詩--動員起來,香港! / 徐遲 239
附錄:國父於香港大學演講紀略
誰的城市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CITIZENSHIP 問題是當今文化研究領域探討「公共文化」的核心課題,它所探討的正是現代社會及其成員的關係。公民文化的議題,可以歸結為這樣的一個問題:不是問住在這個城市的是誰?或誰有資格住在這城市?而是要問:這是誰的城市?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批判和檢討這城市與它所體現的價值所作出的行為、論述和實踐,指陳行動者和論說者的動機及其背後的假設。
在今日標榜一旦談論香港,所用的文化論述假設好像都要超出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話語的時候,卻正好是我們透過香港的歷史經驗深入了解和反省之時:甚麼是殖民主義?甚麼是民族主義?這些文化想像與實踐與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我們」的城市,究竟有甚麼相干?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豆瓣
作者: 周永新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6
“我們得承認,過去六十多年來,港人的身份不時改變,不只一次,是多次的改變,連帶他們對事物的價值觀也不斷改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六十多年來,港人的價值判斷就這樣前後出現差異:往日是尊卑有序,今天講的是平等、自由。或許有人慨嘆:今不如古、世風日下,但改變了的身份和觀念是無法挽回的,我們就算不能欣然接受,也必須明白箇中變化的原因。”
── 周永新
香港社會的種種演變,原來離不開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這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對香港社會的長期體察和研究心得。
近七十年來,香港人的身份不時在改變,從開埠最初的難民身份,到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市民身份,到九七後至今的中國公民身份,一次又一次的身份改變,使香港人對人對事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改變,從而亦影響了整個社會的人事變遷。無論我們如何看自己,作為這個城市的市民、居住在這裏的香港居民、擁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人,我們都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體會,也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今天港人身份上的迷失,不再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目標,社會就顯得煩躁不安,個人也常感到困惑和無奈。為什麼這樣?本書所述事實,可為你提供答案。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7
「七十年代香港」的確有着一種神話般的色彩。「麥理浩時代」是否就如此美好?是否就從此發展出香港的「光輝歲月」?197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影響深遠但又不為人知的事?國共之爭如何在當時的香港足球反映出來?當時的海運大廈原來已經不屬於香港人… …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故事。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中共革命在香港1920-1949 豆瓣
作者: 莫世祥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2 - 2
1949 年前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歷史,是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以及香港近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往由於種種原因,各界對這段歷史一直諱莫如深,學界亦鮮有系統而深入的探究。現在,如實講述和彰顯這段歷史,不僅是回歸歷史真相的學術需要,而且是重振愛國情懷和不忘革命初衷的現實要求。
本書主要依據記錄1920 年代初至1949 年間中國共產黨在香港活動的黨內檔案文件,以及相關歷史資料和當事人回憶,展示國共兩黨合作前後中共在香港紮根發展,國民黨「清黨」反共期間堅持在港艱難苦鬥,抗日戰爭期間重新崛起、迅速壯大,解放戰爭期間迎接華南黎明的鮮為人知的歷史。
香港百年光影 豆瓣
作者: 钟宝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7
钟宝贤,广东中山人,香港出生及长大,1995年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研习兴趣为华南社会经济史,在香港地区以及英美发表的书籍和论文逾60项,现正整理邵逸夫家族、陆运涛家族和余东旋家族在沪港和新马的发展历史,行将出版的书籍有《留声香江:香港唱片业百年》(暂名)及《上海·香港·星加坡:华商家族的百年演变》(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