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网络素养 豆瓣
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
作者: [美]霍华德·莱茵戈德 译者: 张子凌 / 老卡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 8
有人说Google让我们变得更笨,有人说Facebook出卖了我们的隐私,有人说Twitter将我们的注意力碎片化。在你担忧这些社会化媒体让我们变得“浅薄”的时候,有没问过自己,是否真正地掌握了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
这本书将介绍五种正在改变我 们这个世界的素养:注意力、 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参与力、协作力和联网智慧。当有足够多的人学会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技术,成为真正的数字公民后。健康的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将会由此出现。而假如这样的素养不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得到传播,那么我们将会自我淹没在虚假信息、广告、垃圾信息、噪音和瞎扯当中。
《网络素养》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写的一本及时的书。“虚拟社区”概念的提出者,霍华德·莱茵戈德根据他30年的网络经验,讲述了如何聪明地、人性地、用心地使用社会化媒体。
规模 豆瓣
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杰弗里·韦斯特 (Geoffrey West) 译者: 张培 中信出版社 2018 - 6
生命体、城市、公司,乃至一切复杂万物,是否都存在相通的内在生长逻辑?制约生命与死亡、城市化的扩张及公司寿命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人类能否通过融汇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找到揭开复杂万物生长背后的简单法则?
享誉全球的复杂系统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杰弗里•韦斯特潜心研究数十年,经过反复试验和求证,终于找到了解构复杂世界的简单逻辑——规模法则。在韦斯特眼中,规模成为衡量世间万物的不变标准,利用规模法则,复杂世界变得可量化、可预测、清晰明了且极度统一。规模法则阐明了从生命体到城市、从经济体到公司的生长与衰败都离不开其自身规模的制约,并与其规模呈一定比例关系,遵守统一的公式。这一算法框架不仅为人类思考未知世界提供了难得的简单法则,而且能解答不同生命体的生长极限之谜,优化城市发展架构并找到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从初创到卓越的生长曲线。
《规模》将帮助你重新思考生命、认识自身、了解你的生活与工作,并告诉你复杂世界其实充满简单的逻辑,只要跳脱思维框架,打破学科限制,你就会重新看清你周遭的一切。
2022年9月17日 想读
js
民困愁城 豆瓣
作者: 甯應斌 / 何春蕤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12 - 9
本書的知識-政治主旨可表達如下:本書揭示公共世界與私人生活的互相關連,因此談論經濟、政治、資本等議題時不能不論及性、情緒、個性(自戀)文化等等之作用,反之亦然。然而本書同時也指出:公與私無法彼此完全相通──本書在探討憂鬱症時很清楚地顯示:社會壓迫與客觀的現代動力固然是憂鬱症的成因條件,但是仍有個人身體、家庭關係與生命史的偶然因素。這些不能被納入公共的偶然,雖然屬於私密領域,不能被社會完全建構或被政治方案改造,但是卻又有十足的政治蘊涵,可以用來說明那些企圖「透過公共集體努力來改造偶然私密」的政治路線之不可行,例如保守的傳統主義者、女性主義、禁慾左派的路線等(不論是反變態、反色情、反不文明)。同樣的,因為這些無法被社會建構與公共努力所掌握的偶然因素作祟,(壞)情緒無法完全納入社會的理性管理,相反的,社會控制與情感理性化的企圖反而持續產生不適當或沒來由的情緒,易言之,某些情緒管理反而帶來無法管理的情緒。
一言以敝之,本書指出:「情感的理性化」與「獸性的文明化」均有其限度,故而「道德進步」亦有其限度。
本書是處理情感現代性與情緒疾病的學術論著,對流行的進步觀念與批判成見提出質疑。本書同時也解釋了當代思潮與批判理論的許多基本觀念與學術常識,部份章節可供對社會運動有研究興趣的學生閱讀,還有部份章節也適合對情緒哲學有興趣的哲學學生。
本書從批判理論與情緒哲學這兩種取向探究心理疾病與社會的關連,延續著性政治對公∕私區分的辯證,主張被視為私密的情感情緒應該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基本核心範疇,而且公共無法窮盡私密的意義,社會與心理之間存在著斷裂縫隙。本書指出了(西方)現代性的黑暗面,認為高舉文明現代、政治正確的道德進步主義,看似與道德保守主義對立,其實兩者所構成的新道德主義是當代新自由主義的側翼。
2022年10月12日 想读
js
悖论简史 豆瓣
作者: [美] 罗伊·索伦森 译者: 李岳臻 2022 - 8
一本书读懂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奇妙悖论,
关于哲学但不只关于哲学。
◎ 编辑推荐
☆ 打开幽默诙谐的悖论百宝箱,钻进聪明头脑的微妙卡顿处,从古希腊的民间谜语到20世纪的逻辑学难题……跟随罗伊·索伦森教授,让思维的魔方旋转起来。
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既不是“哲学史”也不是“问题集”, 而是关于问题的历史。
☆ 如果哲学是通过问题,而不是通过答案整合而成。那么,悖论就是哲学的“原子”。悖论产生于日常概念框架中的麻烦之处,时而表现为从合理的前提推论出的矛盾命题,时而表现为与常识相冲突却并不有悖于逻辑的结论……它让我们在太多个好答案之间无法决策,让矛盾持续存在。
☆ 从古希腊的辩证法到奥古斯丁的语用悖论,从休谟吞噬一切的观念到康德的二律背反,从罗素关于集合的悖论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思考……在悖论这座思维迷宫中,人类理性一次次误入岐途,也同样是在这座迷宫中,哲学家们跨越常识的局限,修正错误的假设,改进有缺陷的推理技巧。
☆ 在《悖论简史》中,罗伊·索伦森教授将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从五花八门的悖论出发,带领我们周游西方哲学,通过阐述不同哲学家如何处理进退两难的问题,探入伟大的头脑灵感迸发的时刻。
◎ 内容简介
谜语、悖论、难题,几千年来,总有些棘手的逻辑问题既让人类的心灵感到困惑,又让人难以抗拒。如今,罗伊·索伦森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关于悖论的叙事史。他的叙述从古希腊开始,穿过中世纪、启蒙运动,直到20世纪,引人入胜又让人大开眼界。在书中,他仔细地审视了哲学史上许多著名悖论以及提出这些悖论的哲学家们 —— 始于那些启发阿那克西曼德去建立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民间谜语,终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 W. V. 蒯因之类的思想家。
同时,他按照编年史的体例将这些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把一位哲学家和一个重要的悖论结合起来,以亲切易懂的方式阐述在解决这些谜题的过程中曾被采用的策略,并且将谜题扩充至更加广阔的领域。随着索伦森教授的生动讲述,读者可以与芝诺、苏格拉底、阿奎那、奥卡姆、帕斯卡、康德、黑格尔等许多哲学家一起深入悖论的纠结之处,一同寻找思维魔方的解决办法。
◎ 媒体推荐
因为悖论同时展现了伟大心灵最灵感迸发和最困惑不解的时刻,所以一本这样的书是对哲学的极佳介绍。通过阐述不同的思想家如何处理问题,索伦森先生带我们周游了西方思想史。
——《纽约太阳报》
◎ 名人推荐
如果非要从问题和答案的视角理解哲学,那么哲学是一部问题集,而非答案集。悖论就是问题,解答不如问题重要,也只有人类才能发现如此之多的悖论。《悖论简史》就是一部问题史,刻画了人类思维想象的边界。从悖论入手探究哲学或思想,源自一种完全智性的兴趣,这和以人伦为本的中国传统大异其趣。“见贤思齐”,这提示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古代的庄子、惠施、公孙龙、墨家辩名析理的思想传统。愿为读者诸君推荐。
——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认知科学》期刊主编
悖论是一些奇怪的说法,相互反对却显得都有道理,极其违背直觉而又难以驳倒。在悖论中,哲学悖论最为基本。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底层思维模式中的麻烦。审视这些悖论,同时也就是在审视当时人类的理性边界。打开这本书,做一回理性的巡边人。
—— 苏德超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悖论简史》成功地展示了悖论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了西方文明中的经典悖论,还常常顺便指出我们日常思维中的谬误。这既能让我们深刻体会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睿智与冷峻,在跟随论证的同时意识到远离常识的风险,又能让我们警惕常识的断裂和感性的局限。如果读者想要鸟瞰西方哲学要义,或想要理解逻辑、修辞、辩论术的精妙,我都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
—— 徐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