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Yellowface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3 (47 个评分) 作者: R. F. Kuang William Morrow 2023 - 5
What’s the harm in a pseudonym?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sensation Juniper Song is not who she says she is, she didn’t write the book she claims she wrote, and she is most certainly not Asian American—in this chilling and hilariously cutting novel from R. F. Kuang in the vein of White Ivy and The Other Black Girl.
Authors June Hayward and Athena Liu were supposed to be twin rising stars: same year at Yale, same debut year in publishing. But Athena’s a cross-genre literary darling, and June didn’t even get a paperback release. Nobody wants stories about basic white girls, June thinks.
So when June witnesses Athena’s death in a freak accident, she acts on impulse: she steals Athena’s just-finished masterpiece, an experimental novel about the unsung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laborers to the British and French war efforts during World War I.
So what if June edits Athena’s novel and sends it to her agent as her own work? So what if she lets her new publisher rebrand her as Juniper Song—complete with an ambiguously ethnic author photo? Doesn’t this piece of history deserve to be told, whoever the teller? That’s what June claim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seems to agree.
But June can’t get away from Athena’s shadow, and emerging evidence threatens to bring June’s (stolen) success down around her. As June races to protect her secret, she discovers exactly how far she will go to keep what she thinks she deserves.
With its totally immersive first-person voice, Yellowface takes on questions of diversity, racism, and cultural appropriation not only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but the persistent erasure of Asian-American voices and history by Western white society. R. F. Kuang’s novel is timely, razor-sharp, and eminently readable.
2025年7月10日 已读
结局的那一页我觉得还挺好的,但这个结尾有点泄气,真的蛮想看主角的半自传自白发表后的一众美国嘴脸。
小说 英文
白夜行 豆瓣 Goodreads
白夜行
8.7 (64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刘姿君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东野圭吾万千书迷心中的无冕之王
周刊文春推理小说年度BEST10第1名
本格推理小说年度BEST10第2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迄今口碑最好的长篇杰作,具备经典名著的一切要素:
一宗离奇命案牵出跨度近20年步步惊心的故事:悲凉的爱情、吊诡的命运、令人发指的犯罪、复杂人性的对决与救赎……
-------------------------------------------------------------------
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中发现一名遭利器刺死的男子。案件扑朔迷离,悬而未决。
此后20年间,案件滋生出的恶逐渐萌芽生长,绽放出恶之花。案件相关者的人生逐渐被越来越重的阴影笼罩……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句象征本书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事件片段如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爱情之中悲切动容。
2021年5月11日 已读
读完直觉,恐怕东野圭吾要为塑造出这样一位女主角而遭人诟病,在这些人眼里似乎只有按律造出以德报怨的圣母来,才是尊重女性。罢了,罢了。传闻此书即东野巅峰,我只是觉得不低估读者智商不做结案陈词这点不错,但仍然觉得结尾过于仓促了些,男主还是没有女主饱满。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 日本
爱玛 豆瓣 Goodreads
Emma
7.8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孙致礼 译林出版社 2001 - 8
爱玛是个既漂亮,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爱玛虽然没给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
2020年9月13日 已读 爱玛知道自己错了,会勇敢去认错,已比我见过的大多数人厉害多了。
外国文学 小说
虚无的十字架 豆瓣 Goodreads
虚ろな十字架
7.3 (13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王蕴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7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
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
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爱女被杀害的道正与小夜子夫妻在凶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的痛苦,终使道正与小夜子分手。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电,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夜子被杀了。虽然不久后凶手自首,但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
如果你的家人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
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2020年8月22日 已读
算是东野圭吾对死刑议题交上的论文吧,虽然由国人们的摘抄评注可知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还是远不够深刻的,但我倒在读完后发现了自己在这话题上的倾向。我看到中段小夜子的笔记时,还以为案件只是用来引出这个议题的,倒没想到案件真相本身也是扣题的,嗯。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 日本
局外人 豆瓣 Goodreads
L’Étranger
9.3 (283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0年3月10日 已读
一谬在人类对因果的依赖;二谬在同类对异类的排斥;三谬在欲望与枷锁的反比。
外国文学 小说
北鸢 豆瓣
作者: 葛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5
《北鸢》是葛亮书写近现代历史、家国兴衰“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历时七年,是继上一部《朱雀》之后的最新作品。
2016年,《北鸢》斩获多项大奖,包括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2016年度《当代》五佳长篇小说、2016年度中版十大好书等。作者葛亮获颁《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度中国人物”,《GQ》中国“2017年度作家”。此次新版为30万册精装纪念版。
小说起笔于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成长,收5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近现代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
● 葛亮如此年轻,竟写出那个时代的小说,可想像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回我最怀念的岁月。——知名作家聂华苓
● 《北鸢》,虽然是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但虚构意义仍然大于史实的钩沉。这也是典型的《红楼梦》的写法。真实的历史悼亡被隐去,满腔心事托付给一派假语村言。” 书中主要人物、事件均可找到现实原型。可以说葛亮特别的家世和成长背景成就了这本独一无二的小说。”——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
● 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成就必可期盼。——哈佛大学教授、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
● 葛亮的《北鸢》是一部追忆性的作品,一些几近消失的话语方式在他的笔下蠕活了。书中制造了一个丰富、多样、明暗交织的时空,那些常恒的、低沉而苦楚的时光里的人与事,民间的气息缭绕深处,且将生活里鲜于变动的、切入人体内的精神弥散到字里行间。他说:“东方文化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界域就是民间,笔记小说中界定庙堂、包括广场即知识分子阶层,都是从民间切入的。”作品借用了许多旧小说的笔致,但没有老朽之感,因其现代意识照亮过那些幽暗之所,我们看到了作者控制语体非凡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
● 《北鸢》里卢、冯两个家族的历史遭逢,每从儿童或女性的眼中看取,因而别具一种单纯、朦胧的呈现,后见之明的解释定见的缺席,反而使情景的原初状态得以“保真”。相对于仁珏、言秋凰这一对烈性母女,小说并未为文笙和仁桢两位“视点”人物设置极端的情节情境。某种意义上说,《北鸢》也是小说家在华夏文明的天空,放飞的一只“虎头风筝”吧。”——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子平
● 没想到这位作家的文字如此老道,如此精美,如此不同凡响。全书语言中所蕴含的诗意与美感,让我回到古代与近代典雅肃穆的文笔氛围中。倘若不是作者拥有特别的文化底蕴与文学才华,是很难写出这种脱俗的文字的。——香港城市大学荣誉教授刘再复
2019年10月21日 已读
楔子提在老年时期,结果故事就结尾在俩人婚都没结的时候,后面那大半拉的人生为啥不写呢?急了还是怕了?
小说 当代文学
主角 豆瓣
6.4 (9 个评分) 作者: 陈彦 作家出版社 2018 - 1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与老道。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作者上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的大热闹之中,写出了千秋万岁的大静。而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他的笔下。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趣或道门的任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小说遂成浩浩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
2019年9月28日 已读
看了后记发现原来作者是有“写长篇就是写一个有趣人物”的意识和野心的,可最后就写成这样——110章往后恨不得一章换个新视角人物,眼花缭乱堪比冰火,尤其是儿子视角那一章,看得我青筋都爆出来了。读着读着主角视角消失了,成公民凯恩了,这谁受得了你说?我要不是冲着结尾一章,真有打一星的冲动。
小说 当代文学
北京人在纽约 豆瓣
作者: 曹桂林 1991 - 8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大概就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国打拼十多年的最大感悟,《北京人在纽约》以曹桂林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绘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大陆尤其是北京到美国的一批新移民的心路历程,其中的辛酸,欣喜,无助,挣扎以及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曹桂林虚构的王起明的形象就是这些大陆新移民的缩影。
以本书为基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曾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刚搬到深圳的那两年看的。竟然感慨良多。(2000年左右)
小说 当代文学
看麦娘 豆瓣
作者: 池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 - 4
《看麦娘》(修订版:一、《池莉文集》初版于一九九五年八月。初版时为四卷,包括《紫陌红尘》、《一冬无雪》、《细腰》、《真实的日子》等。一九九八年八月,出版五、六卷《午夜起舞》和《致无尽岁月》。二OOO年十月,出版第七卷《惊世之作》。六年时间共出版七卷,基本收录了池莉从一九八O年到二OOO年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二、《池莉文集》出版以来,先后印刷十多次,发行近十万套(还不包括大量形形色色的盗版),深受读者欢迎。三、鉴于初版《池莉文集》内容、体例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尤其作者二OOO年以后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未能收入,我们决定出版一套新版《池莉文集》,以满足新世纪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的需求。四、这套文集为修订版,每篇作品都经过池莉认真修订,是目前池莉作品最具权威的版本,也是收录其作品最全面的一个版本,囊括作者主要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将按计划分类出版。五、此次出版的是《池莉文集》中篇小说系列、共六卷。与初版文集相比,我们在开本、纸张、封面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许多改进,更便于读者和研究者阅读收藏。
柏慧 豆瓣
作者: 张炜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 5
柏慧,ISBN:9787508700632,作者:张炜著
2018年6月22日 在读 这次回国翻出大二时的读书笔记才发现我读过这一本。可惜印象不深了。
小说 当代文学
伊凡·伊里奇之死 豆瓣 Goodreads
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
9.1 (96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许海燕 东方出版社 2017 - 10
◐54个国家100位一流作家选为100部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托尔斯泰共有三部作品入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2018年1月28日 已读
读的其实是外研社双语版。不是这个译者。//这结尾真的是。。。
外国文学 小说
Mockingjay 豆瓣 DeaDvey's Reviews Min reol Goodreads
Mockingjay
7.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Suzanne Collins Scholastic Press 2010 - 9 其它标题: Mockingjay
<b>My name is Katniss Everdeen.<br />Why am I not dead?<br />I should be dead.</b><br /><br />Katniss Everdeen, girl on fire, has survived, even though her home has been destroyed. Gale has escaped. Katniss's family is safe. Peeta has been captured by the Capitol. District 13 really does exist. There are rebels. There are new leaders. A revolution is unfolding.<br /><br />It is by design that Katniss was rescued from the arena in the cruel and haunting Quarter Quell, and it is by design that she has long been part of the revolution without knowing it. District 13 has come out of the shadows and is plotting to overthrow the Capitol. Everyone, it seems, has had a hand in the carefully laid plans—except Katniss.<br /><br />The success of the rebellion hinges on Katniss's willingness to be a pawn,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countless lives, and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future of Panem. To do this, she must put aside her feelings of anger and distrust. She must become the rebels' Mockingjay—no matter what the personal cost.
2014年12月6日 已读
我花了N久才看完,故事情节啊铺垫啊人物塑造啊什么的就不追求了。三颗星全是最后猫猫出现时留的那几颗眼泪。我开始觉得作者是虐猫狂,后来才发现这部书里没有宠物爱犬出现,幡然醒悟到原来作者也是cat person啊!
小说 英文
挪威的森林 豆瓣 Goodreads
ノルウェイの森
8.2 (683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2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2014年8月7日 已读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后记,因为我很高兴地发现村上这个王八蛋故事果然是瞎编的。如果我是个暴君,下令焚掉的第一本书就是这个。他喵的。
外国文学 小说 日本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6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2014年7月28日 已读
一座座城市里隐藏着整个宇宙的秘密。读这本书你才意识到,语文课的阅读理解都不是白学的。
外国文学 小说
树上的男爵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The Baron in the Trees
9.2 (38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一次倔强的反抗,让科希莫从十二岁起就决定永不下树。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
2014年6月6日 已读
路不同,一样可以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往往还活成了传奇。
外国文学 小说
荒人手记 豆瓣
7.7 (78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5
《荒人手记》为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94年,朱天文创作了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并一举夺得台湾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大奖首奖。朱天文对这部作品也最为自负,称有了这部作品,“终于可以和张爱玲平了”。
这本书采用同性恋的视角,以一个中年同志的手记形式来写作。实际上作家与第一人称是分离的,身份特征被作家借用。全书遣词造语极端风格化,精炼而浓稠度甚高,句句箴言,故事性方面则涵盖许多面向,形式独特,近似意识流手法,将生活事件拆散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加以知觉化的重组,传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一度曾被质疑其是否可归类为小说样式,引发讨论。
刀锋 豆瓣 Goodreads
The Razor's Edge
8.8 (314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刀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里,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去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2014年3月27日 已读
很好看。我觉得描写伊莎贝尔这个角色是非常成功的,说到底是因为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是最多见的,所以容易被人们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地认同。
外国文学 小说
我的前半生 豆瓣
7.2 (7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亦舒 新世界出版社 2007 - 8
一个三十几岁的美丽女人子君,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却被一个平凡女人夺走丈夫,一段婚姻的失败,让女主角不得不坚强,变得更美丽,有了事业,最终遇见一个更值得爱的男人……
2012年8月3日 已读
我也不觉得有多么好。实际上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部显得很小家子气。亦舒终究是副女人心肠,但也是女人中有风骨的了!
小说
Catching Fire DeaDvey's Reviews 豆瓣 Goodreads Min reol
Catching Fire
7.2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Suzanne Collins Scholastic Press 2009 - 9 其它标题: Catching Fire
<b>Sparks are igniting.<br />Flames are spreading.<br />And the Capitol wants revenge.</b><br /> <br />Against all odds, Katniss Everdeen has won the Hunger Games. She and fellow District 12 tribute Peeta Mellark are miraculously still alive. Katniss should be relieved, happy even. After all, she has returned to her family and her longtime friend, Gale. Yet nothing is the way Katniss wishes it to be. Gale holds her at an icy distance. Peeta has turned his back on her completely. And there are whispers of a rebellion against the Capitol—a rebellion that Katniss and Peeta may have helped create. <br /><br />Much to her shock, Katniss has fueled an unrest that she's afraid she cannot stop. And what scares her even more is that she's not entirely convinced she should try. As time draws near for Katniss and Peeta to visit the districts on the Capitol's cruel Victory Tour, the stakes are higher than ever. If they can't prove, without a shadow of a doubt, that they are lost in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 the consequences will be horrifying.<br /><br />In <i>Catching Fire</i>, the second novel of the Hunger Games trilogy, Suzanne Collins continues the story of Katniss Everdeen, testing her more than ever before . . . and surprising readers at every turn.
2012年6月14日 已读
说实话,最后他们又进了斗兽场的这个想法我觉得很露怯,好像作者不会写别的了。
小说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