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波士顿画记 豆瓣
The Silent Traveller in Boston
作者: [美] 蒋彝 译者: 胡凌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我出生在一个最早使用茶叶制作饮料的国家,又多年习惯于英国的下午茶和茶会,当别人向我提起波士顿“茶会”(Boston Tea Party)的时候,我的回应就是我想参加。次日早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出现了一个小头条:“我们的中国来访者来参加波士顿茶会,晚了一百六十八年。”
侨居英伦二十余年后,蒋彝应邀来到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
波士顿,这座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独立与自由精神的摇篮,
令他发现这个年轻的国家持久繁荣的秘密。
在波士顿月光的陪伴下,
他用画笔勾勒灯塔山的每一条街道,诗文抒写查尔斯河的每一个表情。
顺便报名参加波士顿“茶会”。
在旅途中,他更乐意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区别。
是为《波士顿画记》。
--------------------------------------
扁脸;鼻子没有什么鼻梁;头发乌黑,夹着几丝白发;双眼微微地斜着,往下而不是朝上;身穿英国五十先令定制的灰色外套;走路不像英国人;兴许是个白痴,因为他两眼不眨地久久盯着一棵小枫树,盯着湖上的三只白鸭,看的时间更长;漫步而行,仿佛大病住院了多年似的。 ——蒋彝“自画像”
--------------------------------------
他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艺术学院院士。
他是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书法家,受到西方学界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贡布里希盛赞他“才华洋溢又迷人”。
他交游广阔,朋友圈里有杨联陞、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熊式一、萧乾、叶君健、吴世昌、铃木大拙、华兹生……
他在旅行中喜欢沉默不语,抛开政治、战争等因素描绘异乡的风景人文,一系列隽永的画记却成功打通中西文化成为经典,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重读他这些出版于上世纪中叶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解一个遥远国度的文化历史背景,更在于享受那份行走观察中淡然的快乐,体悟文化与人生的心境,重新认识周遭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
笔记中的动物 豆瓣
作者: 陆春祥 2015 - 7
本书皆以动物为话题,题材均选自汉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之历代笔记,如冯梦龙的《物性之愚》、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等等,笔记中的动物至大如象,小至蜜蜂,飞禽走兽竟有五十余种,虽挂一漏万,也算披沙拣金。作者从现实出发,或援引,或生发,针砭时弊,庄谐并重,行文立意,蓄意求新。通过描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故事,希冀人类善待生灵、尊重生命,体现众生平等、尚法守信的精神原则。整本书广征博引,趣味盎然,笔调清新洒脱,却意味深远。每篇配以手绘插图,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有种质朴含蓄的古意。
2016年3月14日 已读
故事讲完就好了,结尾的抒发感想实在是太生硬了。
2016 上图 随笔
革命时代的士大夫 豆瓣
作者: 孙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
我在教书之余,陆续用了两年时间写出此书,总算告一段落了。编排目录后,才发现与预期的样子有别,然而生出来的孩子也只能如此。这本书,是对自己年轻时期的记忆的一次回溯,自然也有内心的寄托在。但要说有什么意义,却有些茫然,自己也理不清的。我只是想通过汪曾祺,来写一群人,沈 从文、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朱德熙、李健吾、黄裳、黄永玉、赵树理、老舍、邵燕祥、林斤澜、贾平凹、张爱玲等,在革命的时代,他们有着挫折的体验,不都那么冲动,还有士大夫的遗传在。这些文人数目不多,在五十年代已经溃不成军,但其余绪却奇迹地保留下来。我们的文化没有被无情的动荡完全摧毁,大概和他们的存在大有关系。
现代以来的革命,自然有必然的逻辑,是社会矛盾与历史合力的结果。看秦汉以来的历史,我们似乎摆脱不了这样的巨变,那也是潮流所致。但回望那个血色的年代,我个人的经历快乐殊少,而是蒙受着难以承受的痛苦。所以现在有谁歌颂“大跃进”与“文革”,内心总是不舒服的。那原因是自己做过奴隶。如果那样的革命是对的,我以为还是拒绝为好。它和李大钊、鲁迅那代人理解的革命殊远,也是对先贤的背叛。无奈,我们就曾在这样的背叛先贤的时代走过来的。
我感到幸运的是,在革命起伏不定的青年时代,结识了几个老人。他们在没有暖意的地方,给世间留下了温情。我见过许多“革命者”的面孔,一个个都很无趣,相反却在这些入世的隐者那里,见到了美丽的性灵。这些都神异地闪现在灰色的天幕上,给无聊的寒夜些许明快之色,才使我知道思想还可以这样开始,诗意的表达原来能够那样进行。那是怎样的有趣,我的冻僵的心似乎蠕活了。也恰是那样的遇合,有了我人生的变化。知道了应做什么,不做什么。虽然已晚,而望道无先后,其乐是一样的。
不错,士大夫有士大夫的问题,汪曾祺那代人,比起鲁迅那代知识分子有退化的一面。比如中庸,比如不可避免的奴性等等。在那样严酷的时代,我们也不必苛求前人。在我看来,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一个士的传统,这个传统被各类革命基本荡涤后,优劣具损,连闪光的一面也难见了。倘能还有六朝的清峻,唐人的放达与宋明时期的幽婉,也是好的吧?我幼时受到的教育是历史的虚无主义居多,那是一种偏执。现在已经没有前人那样俊美的神采了,因为已经读不懂古人,对历史也知之甚少。
写这本书,是一次补课。许多陌生的资料给我诸多的提示。历史离我们并不远,而有许多存在要理解起来却很难了。我们已经失去了老北大的氛围,失去了西南联大的语境,失去了与古人对话的通道。这些也许只有靠年轻人的重新启动才能解决。那么我的劳作,不过是多种尝试的一种,也算一种微弱的过渡,后继的人,会做得更好的。
现在学界的争论很多,派别林立,是不可免的生态。在我看来,无论左与右,失去了暖意的叙述,缺乏智性的文本,青年人是不会亲近的。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张中行、汪曾祺的文章还被不断的阅读,大概是还含着不灭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就审美而言,他们把传统的与域外现代的艺术结合得较好,或者说是融会贯通的。当代的作家,有此功夫的不多,汪曾祺等人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我沉入此中,不过是寻梦,以填补自己多年无聊的心境而已。
书在,已无需多言了。只是还想听听读者的意见,哪怕是相反的声音,也是好的。出版作品,不都是荣耀,更多的是漏出自己的原态,温吞与偏狭,固执和短视,都含在字里行间,巧饰是骗不了人的。如果因此而受到批评,知道自己的盲点,摆脱晦气,自然也是重新自省的机会。那么,我会更加的感激。
孙郁
2011年1月31日
走着瞧 豆瓣
作者: 阎连科 2011 - 5
《走着瞧》以旅行看不同的风景和文化为契机,在讲述沿途人文风景的同时,嵌入在旅途中对人生命运及生活的思考。深入阐释了“行走,心灵,人生”的主题,充分展现作者“身游世界,心系家园”的情怀。
2013年12月22日 已读
写乡土的那几篇明显更有水准,感情投入还是不一样。阎连科的笔触细腻起来真是好像女作家,让我想起了简贞。
2013 上图 散文 随笔
随遇而安 豆瓣
7.3 (24 个评分) 作者: 孟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随遇而安》这部作品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世间的盐 豆瓣
8.2 (96 个评分) 作者: 高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5
《世间的盐》是高军(豆瓣网名:风行水上)出版的第一本书。他笔下的人与故事充满智趣。他有敏锐的触觉,观察细致入微,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描摹得生动有趣。他俚俗掌故、吃喝玩乐、行走见识、家常咸淡、邻里小事,什么都可以拿来写,什么都可以拿来说;他似乎没有什么胆怯的东西,抓过来了就是十分有趣的见识;他兴味起落、挥笔飞白,都是文章,热闹里头自有真意趣在。
2013年7月18日 已读
文字很好,读起来很过瘾的散文,颇有大家风范。这样的文字,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基础,和一双敏感的眼睛。
2013 kindle 散文 电子书 随笔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7.3 (6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家国天下 豆瓣
作者: 杨恒均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如果在政人员看了,可能有帮助,对人民有好处……
著名独立学者、网络评论家、作家杨恒均博士汇集多年博文精华,首度出版简体字本!
才学兼备,媲美龙应台、林达的力作!
杨恒均潇洒、睿智、俏皮、机锋的笔锋,尤其是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出人意外的结论,都让读者有极大的惊喜。
本书情文并茂、庄谐并重,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以小见大,丝丝扣紧安邦治国之道。细读这些文字,可以感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可以感触与世界共振的中国新时代脉搏,可以感受求道、闻道、行道的刚毅与睿智。
●封面创意:
本书封面创意来自唐德刚先生“历史三峡论”。唐教授把人类历史发展比作水过三峡,在历史的潮流中,必然有其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瓶颈,是为“三峡”。“三峡”从不是顺流直下的,但“三峡”过后,百川归海,大势却是任谁也无法扭转的。
●推荐语:
我是杨恒均的粉丝。他见多识广,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揭示怎样的制度先进,怎样的制度腐朽;读着,读着,就让你点头信服了。现在初露锋芒,了得!要得!
——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知名近代史专家 袁伟时
杨恒均先生的文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立下了一个标杆。常识、优美、智慧和担当是这些文字给我的最为基本的感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于建嵘
杨恒均穿行体制内外的经历,游走世界各国的阅历,是大多数写作者不可能具
备的,但成就他最根本的,除了天赋的悟性,我以为是两点:一是坚守真诚善良正直的良知。二是勤勉。
——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著名杂文家、时评家 鄢烈山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 豆瓣
作者: 马国兴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2 - 6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一书分为“书店传”、“偏见书”、“书生活”三辑。“书店传”一辑,描摹出入书店的读者、作者、同事的众生相,记述书店的营业、邮购、签售等服务细节,采撷排行榜、书评、订货会等书业元素,展现书店及书业的方方面面,以及从业者的五味生活。“偏见书”一辑,以书为纲,展示个人的阅历,在书与非书之间,带出内地近年来的出版史,以及对书业的见解。“书生活”一辑,从更广泛的角度呈现读书体验,记述聚书、散书、出书、偷书的故事,并对盗版书、签名书、漫画书予以观察与思考,勾勒一个人的阅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