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小小螺丝钉的大学问 豆瓣
作者: [日] 门田和雄 译者: 高丕娟 2013 - 7
螺丝钉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作者将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板鞋了这本《小小螺丝钉的大学问》,对螺丝钉的各种知识进行了系统、详细地介绍。是少有的介绍螺丝钉的科普书。
上海的法国人(1849-1949) 豆瓣
作者: [法]居伊·布罗索莱 译者: 牟振宇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为"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译丛"之一。主要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经典著作通过版权引进方式翻译出版。对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的法国人》主要讲述了上海自1840年以后在西方列强炮舰下的"开放"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既是列强觊觎、掠夺中国财富和资源的血腥时代,也是中国人民经受屈辱、社会激荡转型的年代。这本记述法国人在这一时期殖民上海的史稿,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当年曾在法租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似可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与撰述,起到丰富史料的参考作用。
2015年3月30日 已读
题材有意思,翻译挺糟糕,内容有硬伤,多处年代混乱,译名不准确,还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删节。实在没法给高分。
2015 上图 上海 历史
在细雨中呼喊 豆瓣 Goodreads
在细雨中呼喊
8.5 (58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余华是获外国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中国当代作家。最近,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荣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他还以另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被法国文化交流部授予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与余华合作,全新推出“余华作品系列”。作品系列共12册,完整收录了余华现有的作品,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随笔集,是目前余华唯一的一部作品总集<br>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
Lenin's Tomb: The Last Days of the Soviet Empire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David Remnick Vintage 1994 - 4 其它标题: Lenin's Tomb
In the tradition of John Reed's classic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this bestselling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combines the global vision of the best historical scholarship with the immediacy of eyewitness journalism.
"A moving illumination . . . Remnick is the witness for us all."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年3月7日 已读
苏联的最后几年时间,社会全面崩溃消解。历史真相的揭露让人们从恐惧中解脱,而一旦恐惧的压力消失,一切罪恶和荒谬暴露在阳光之下,看似无比强大的统治机器好像一下子被人拔掉了插头。保守派的腔调在今天中国人看来尽然是如此熟悉,让人不寒而栗。苏联消亡的历史中,各色人物你来我往,再细看,其中大多数居然能在今日中国找到对应。不知道我们这里的终局会是如何到来,毕竟经济基础差异太大,然而Com体制的内在缺陷和矛盾,是无论如何技术修补都无法克服的,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有生之年,必能见到。
2015 上图 俄罗斯 历史 苏联
家书中的百年史 豆瓣
作者: 萧功秦 2014 - 7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 的人生际遇 。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2015年2月2日 已读
家族历史很传奇,能在百年动荡中产生这么多属于精英阶层人物的家族,属于很少数,很让人羡慕。在逆境中坚持求知和思考,敢于和大家名师交流,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特质,有这样追求的人,即使暂时处于逆境,埋没于底层,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发光。对于知识和世界保持好奇心,享受获得知识和思考的乐趣,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也是我深以为然的。
2015 上图 历史
格调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保罗.福塞尔(美)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品味做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一本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2015年1月19日 已读
活在别人的眼中,在意别人的看法,真的是挺累的。最顶层和最底层似乎比中产阶级幸福一些,因为他们要不是俯瞰一切,要不是仰视一切,总之不用瞻前顾后,首鼠两端。中产阶级的夹心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活得最累。既需要展示相对于底层的优越感,又希望不被更高阶层鄙视,或者在同类眼中能建立起比实际更加高大上的形象,在别人的艳羡中收获心里一点点小小的满足。这和许多动物自带的炫耀功能何其相似。
2015 上图 生活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