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我是猫 豆瓣 Goodreads
吾輩は猫である [Wagahai wa Neko de Aru]
8.1 (24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于雷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一向被奉为世界名著之一。小说通过猫的视觉观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以幽默辛辣的语言,嘲笑和鞭挞了人类固有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时弊,还大量引用了古今东西哲人达士的名言,处处闪射着机智和文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作品语言则典俚合炉,雅俗共赏,读来令人在笑声中抑制不住惊叹。
2021年2月1日 已读
中间放弃了又重新读。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精妙观察和讽刺,很多精彩的细节。但是猫的视角并未贯穿始终,到后来就完全成为知识分子发牢骚了……最后一段友人谈话,个性鲜明,但有的地方太琐碎,议论非常多,简直像是议论文。最后一部分讨论“自杀”,和加缪形成跨时空对话,且读过以后方能理解郁达夫为何煞有介事地描写自杀,气质贯通的。迷亭的《未来记》有趣,可以和梁启超的对读。夏目个人对英国文学和汉文学的偏好与了解,在文中也非常明显。结尾猫死了,无疑是一种对自杀的实践,但也只是实践在猫身上,不构成严肃的自杀。
名著 夏目漱石 外国文学 日本文学
奥兰多 豆瓣
Orlando
8.8 (74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任一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奥德赛 豆瓣
8.9 (20 个评分) 作者: 荷马 译者: 王焕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古希腊不朽英雄史诗,西方文化的奠基之作,最受国内读者欢迎的长篇叙事史诗,几千年来代代传诵的永恒经典;
●日知古典,最佳译本,精装典藏,隆重上市!古希腊语—汉语对照译本,国内首次出版;逐字逐句从权威古希腊文校勘本译出,真正呈现原汁原味的古希腊经典巨著;
●最权威、最精良、最可信的顶级名家译作:译者为毕生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翻译的学者王焕生先生,20年后全新修订。
《奥德赛》是古希腊语—汉语对照本,为“日知古典丛书”最新一种。本书希腊文本采用洛布古典丛书中《奥德赛》版本,为通行近百年的权威校勘本。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不朽英雄史诗《奥德赛》,与《伊利亚特》合称为“荷马史诗”,被公认为西方文学的始祖、西方文化的源泉。全诗24卷,共计12110行,叙述的是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不仅生动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全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是古希腊之于人类的不朽遗产。
2021年1月8日 已读
无比丰富的主题,欺骗、试探、杀戮、故事的不断复述和多角度呈现、神明喜怒无常……结尾最妙,通过死亡把两部书的所有人联系在了一起。死人白白叹气,而活人继续为他们战斗不休。丰富的作品就是阅读后能使人获得一个遥远而完整的新世界。可惜还不能看希腊语。
古希腊 史诗 外国文学 文学 王焕生
維多利亞文學 豆瓣
作者: 陳英輝 書林 2005 - 6
文學作品絕非憑空而生,而是時空的產物。本書透過歷史分期、思想流派等介紹,勾勒出維多利亞的時代風貌,並且對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逐一評介,引領讀者走進維多利亞的文學世界。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路易斯·加乐尔 译者: 赵元任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斐声世界的儿童读物,故事讲述了英国小女孩阿丽思在兔子洞中梦游的奇遇。作品充满了对童趣的描写,细腻刻画了儿童的心理世界。主人公一会儿掉进兔子洞,一会儿又钻进老鼠的巢穴,一会儿长大,一会儿变小,牢牢地抓住了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充满了超现实的想象,真可谓引人入胜。
这本书从英文原著中选取了数十幅随文彩图,同时配以今人重绘的彩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予小读者愉悦和满足。
一千零一夜 Goodreads 豆瓣
The Arabian Nights: Tales of 1001 Nights
8.7 (130 个评分) 作者: 纳训 译者: 纳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一千零一夜》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本书故事精彩、妙趣横生、想象丰富、扣人心弦,充满神秘奇幻的色彩,蕴藏瑰丽丰富的风貌,既是儿童幻想的眼睛,又是老年人心灵的慰藉,老少咸宜,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茶花女 豆瓣
La Dame aux Camélias
8.7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与其父大仲马一样,小仲马也是法国著名作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作者自述的口气,叙写了男主人公阿尔芒和名妓玛格丽特赤诚相爱的感人故事。在我国读者中,读过小说《茶花女》的很多,而看过话剧《茶花女》和歌剧《茶花女》的则很少,对这三部《茶花女》之间的差异知之更少。这次奉献给读者的是将三种体裁的《茶花女》合在一起的译本。读者还可以从译本序中了解到作者与小说原形之间的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
2020年8月9日 已读
玛格丽特因为阿尔芒是唯一爱她而不为自己的,到头来,阿尔芒爱的也是他自己。小时候读得很痛苦,对开头的拍卖印象尤其深。重读发现以前根本没读懂。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太妙了,爱情悲剧里的主要责任人都是出于爱的动机,造成无解的困境。另一方面,这一切也像是自证寓言,当两人都对爱情充满怀疑的时候,所怀疑的一切就将发生。玛格丽特太崇高了。因为赌气而仇恨永远要追悔莫及……看来舔狗比其他人更容易嫉妒和欲求不满,远离舔狗
名著 外国文学 小仲马 法国文学 爱情
伊斯坦布尔 豆瓣
Istanbul
8.4 (74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何佩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 豆瓣
作者: 戴从容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生命的外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而生命的实质却更接近一次又一次的复演。人生经验必须经由每个人一次次重新经历获得,从一无所知到生命绽放。而经典,便是数千年来无数人的生命体验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淬砺沉淀后,留下来的最精华的部分。与非经典相比,经典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人生体验有更经济也更深刻的呈现。
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而欧洲文学经典尤其如此。戴从容老师在其多年讲课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思考与梳理,深入欧洲文学经典,从神话、史诗、戏剧到小说,从圣经、莎士比亚到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既深入文学,又跳出文学,从心出发,对欧洲众多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借由经典文学作品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帮助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让读者看到经典里更看到人性里复杂的思想、情绪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2020年7月31日 在读
普及读物,没有注释,有点不够严谨。比如第二讲提到尼采《悲剧的诞生》,说阿波罗就代表了理性。入门的话还是挺好,推荐书目的设置也不错,但是这种书肯定是不好写的,容易犯错误。
外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研究 欧洲文学 欧洲文学史
绿蒂在魏玛 豆瓣
Lotte in Weimar
作者: [德]托马斯·曼 译者: 侯浚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歌德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两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这份爱;他只得怅然离去。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促使歌德以绿蒂为原型写下了震撼几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同歌德阔别44年后,绿蒂携女儿来到魏玛,这座曾给她带来欢乐和痛苦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蜂拥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风采。可是上了年纪的歌德对绿蒂十分冷淡,不愿过多追忆往事,这使绿蒂非常不快,一连几周闭门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戏,回家途中两人同坐一辆马车,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都向对方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对往日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小说再现了男女主人公当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当时绚烂多姿的社会风貌;被认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补充和接续。
本书是德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一部名著。作者摘取歌德与青年时代的恋人在魏玛重逢这一段史实,既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也描写了这位伟人的渺小一面。
九三年 豆瓣
Quatre-vingt-treiz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2020年7月6日 已读 革命七十年后对革命的回望,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和反思。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场面生动。每次不说人物和地点,先描述一番再揭开真相的写法有些故弄玄虚了。希望我们的革命有一天也能酝酿出如此细腻的人性之作。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法国大革命 法国文学
重现的镜子 豆瓣
Le Miroir qui revient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杜莉 / 杨令飞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6
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这本书与他迄今为止所发表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这不是一部小说。但它果真是一部自传吗?众所周知,小说的语言不同于作家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是罗伯-格里耶本人在说话(谈作为小说家的自己,谈他的童年,等等)。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他以往的作品相比,书中的文字似乎多了一些修饰,因而不那么“难以卒读”。同时,这本书又是一幅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大胆的编织物。这些片断取自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恐惧或情欲的快感,取自作者家庭内部妙趣横生的轶事,取自由战争或在极右环境中发现的纳粹暴行而导致的精神创伤。这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温馨的画面、空隙和极其巨大的事件交织在一起,将再一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整个现代文学的不确定性恰如其分地统一起来。
阅读的至乐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凯里 译者: 骆守怡 译林出版社 2015
这是一本真正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书。英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约翰·凯里充满激情地推荐了他最心爱的作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不仅推荐读什么书,而且展示如何读。凯里以其细腻敏锐的文字和新鲜机智的洞见,指引我们在文学的殿堂里寻幽探微,帮助我们“重新点燃了阅读好书的快乐”。
万能管家吉夫斯 豆瓣
The Inimitable Jeeves
8.3 (17 个评分) 作者: [英]P.G.伍德豪斯 译者: 王林园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8
这是一对活宝的故事:
养尊处优的少爷伍斯特,运气却差到极点,总会被凶悍的姑妈、花心的哥们儿以及烦人的堂弟搅入一系列麻烦中。
处变不惊的管家吉夫斯,睿智冷静又深藏不露,总能在伍斯特落难之际及时出手相救,求得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平静而恬淡的生活里,伍斯特与吉夫斯,一主一仆间,一幕幕令人捧腹的喜剧正不断上演。
-
◆《万能管家吉夫斯》系列是让人笑足一个世纪的文学经典、英式幽默的黄金标准!
-
◆作者伍德豪斯是20世纪伟大的幽默作家,也是英式幽默的代表人物。因其文学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
◆为纪念伍德豪斯而设立的“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奖”,每年嘉奖英国幽默作品!
-
◆被本系列逗笑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文学大师: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乔治•奥威尔、道格拉斯•亚当斯、尼尔•盖曼、特里•普拉切特、吉卜林、伊夫林•沃、萨尔曼•鲁西迪……
-
◆据本书改编的英剧《万能管家》口碑爆表,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
一直以来,伍德豪斯的书和故事都让我开心极了。——阿加莎•克里斯蒂
-
再没有比伍德豪斯更好的喜剧作家了。——道格拉斯•亚当斯
-
伍德豪斯创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永不褪色的世界……那是一个我们活在其中,也乐在其中的世界。——伊夫林•沃
-
你不用去分析伍德豪斯那阳光般的行文,你只需要沐浴其中,感受它的暖意和光辉。——斯蒂芬•弗莱(英国著名演员,曾在本书改编英剧《万能管家》中饰演吉夫斯一角)
-
在所有作家里,伍德豪斯是最好玩的那一个。——休•劳瑞(英国著名演员,曾在本书改编英剧《万能管家》中饰演伍斯特)
-
伍德豪斯是英式幽默的黄金标准。——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著名文学批评家)
-
伍德豪斯是光辉灿烂的幽默作家——他是英语这种语言中所能产生的最幽默的产物了。——《泰晤士报》
-
伍德豪斯是最有趣的作家。他是人类这个阴郁的物种中最神通广大和不屈不挠的快乐传播者。——《纽约客》
-
伍德豪斯的书可以说是治愈低落情绪的一剂良药。关键是它比安定剂便宜、有效、而且更容易让人上瘾。 ——奥莉维娅•威廉姆斯(英国演员)
-
我阅读伍德豪斯,是因为再没有哪位作家能用语言创造如此多的欢乐。——美国读者评论
达洛维夫人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王家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3
《达洛维夫人》的结构框架是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生活中的一天,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达洛维夫人在家中举行的晚会。但是读者面前展现的远不止她一天的所作所为,而是她的一生、她的性格和她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三十多年前的旧情人彼德的出现勾起了她对自己少女时代的回忆,眼前的事物使她思索自己目前的处境、老年的来临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客人的到来引起的对人际恩怨的回顾。除了克拉丽莎外,作者对彼德和在战争刺激下精神失常而自杀的塞普蒂默斯的内心世界也作了深层次的探索。通过每个人物的回忆、联想、希望、幻灭,作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进出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伍尔夫时而停留在某个人物身上,随着人物的意识活动在时间上任意前后跳跃;时而停留在时间的一点上,从一个人物跳跃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展示出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人物的不同活动和思想。当作者探索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往往不时用各种方式暗示是谁的内心活动,以免读者在人物自由联想的过程中失去了线索;而当她的笔要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身上时,她往往用伦敦大本钟报时的钟声先把读者带回现实之中,然后再转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中去。在对人物纷繁的意识的表现中,读者能够感觉到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审视。她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统治阶级的愚昧,充满了粗暴的男性至上观念和对王室及帝国的盲目崇拜和效忠。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使一些受害者绝望自杀,另一些寻求安逸,放弃了追求。
长日留痕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8.3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石黑一雄 译者: 冒国安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村上春树、朱利安•巴恩斯、大卫•劳奇、李海鹏倾力推荐
★石黑一雄——与V.S.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齐名的“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欧洲小说奖得主,入选《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
★《长日留痕》——1989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石黑一雄最著名的代表作,被《卫报》评为“你一生离不开的100本书”。
★改编电影(又名《长日将尽》)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埃玛•汤普森联合主演,获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大奖提名。
————————————————————————————————————
《长日留痕》结构精巧,节奏优美,以幽默和感伤的调子刻画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探讨了阶级、传统和责任这些宏大而富有争议性的主题。
——大卫•劳奇,1989年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书中的地点可以是任何地方;人物可以是任何人;时间也可以是任何时代。每一件应为真实的事件可以是不真实的,反之亦然。我喜欢这种让人激动的感觉,并且只有读他的书我才能体会得到。
——村上春树
石黑一雄是“最动人的咏叹过去的诗人之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这部小说温文尔雅,对语调的掌控无懈可击。
——朱利安•巴恩斯
我们读这本书也许奢侈。它是对真正的高贵精神的反省和嘲讽,而不是对虚假的。
——李海鹏
—————————————————————————————————————
史蒂文斯毕生信奉“尊严”与“伟大”,以管家身份在堂皇、古老的达林顿府工作,为达林顿勋爵服务达三十五年之久。暮年时分,他驾车前往英格兰西海岸旅行,拜访当年曾在府邸工作过的女管家肯顿。一路上,史蒂文斯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面对无法倒转的人生时钟,他才意识到自己多年来虚妄的骄傲和隐忍的爱情……
智者纳坦(研究版)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雁冰 华夏出版社 2011 - 3
《智者纳坦(研究版)》内容简介:莱辛的《智者纳坦(研究版)》始自《十日谈》中“三个戒指”的故事,其中犹太人的形象一改过去的龌龊与卑鄙,成了令人尊敬的长者。剧中表达的超越民族偏见、倡导宗教宽容与人类和谐的思想更使这部戏剧成为反对宗教歧视与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的一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著述。 作为“研究版”,《智者纳坦(研究版)》收录了几个世纪以来对《智者纳坦(研究版)》有代表性的诠释论文、德文版《莱辛全集》(十二卷)编写的文本说明、剧本正文注疏等内容。
萨朗波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郑永慧 重庆出版社 2007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迦太基战败后拖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帮助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阿米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阿米尔卡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且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而死。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9.1 (43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0年3月14日 已读
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哲学笔记。在真正的瘟疫中,非常缓慢地阅读它,使书中的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一切,大体上同步:疫情爆发时候的难以置信和延误战机;中期的疲劳;后期的突然收束,少部分人的死亡被遗忘,大规模狂欢开始。
作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大规模胜利和小范围死亡之间的矛盾:原本共享命运的人们,在这一刻走向分裂。失败和恐惧会被遗忘,而终有一天,瘟疫会再次到来。
甚至里厄医生坚持记录、忘记个人痛苦的行为,也非常感同身受。他“毫不犹豫地站在受害者一边”。
小说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在瘟疫中的反应,毫不重复,非常有趣。
不过对比现实,小说还是显得简单了,把瘟疫归为一种自然的灾害,各种政治上的因素、人祸都不考虑。现实世界会比这更复杂。不过柯塔尔可以部分代表这一因素:有人会借助瘟疫,得到好处。
2020年3月14日 评论 瘟疫中的个人价值选择与实践 - 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哲学笔记。在真正的瘟疫中,非常缓慢地阅读它,使书中的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一切,大体上同步:疫情爆发时候的难以置信和延误战机;中期的疲劳;后期的突然收束,少部分人的死亡被遗忘,大规模狂欢开始。 作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大规模胜利和小范围死亡之间的矛盾:原本共享命运的人们,在这一刻走向分裂。失败和恐惧会被遗忘,而终有一天,瘟疫会再次到来。 甚至里厄医生坚持记录、忘记个人痛苦的行为,也非常感同身受。他“毫不犹豫地站在受害者一边”。 小说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在瘟疫中的反应,毫不重复,非常有趣。医生、塔鲁、格朗、柯塔尔、朗贝尔,医生母亲、喂猫的老人……… 不过对比现实,小说还是显得简单了,把瘟疫归为一种自然的灾害,各种政治上的因素、人祸都不考虑。现实世界会比这更复杂。不过柯塔尔可以部分代表这一因素:有人会借助瘟疫,得到好处。 不过不管怎样,小说展示了非常冷静和克制的态度:拒绝英雄主义,站在受害者一边,忘记个人痛苦地行动,冷静地观察、思考和记录。
加缪 外国文学 存在主义 法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