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
鳄鱼手记 豆瓣 Goodreads
8.1 (137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
震动整个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
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生命地带的边缘,同性情欲的纠结,在冷冷而又无助的人生旷野,倾听邱妙津——一只寂寞鳄鱼的真挚告白,一曲狂暴热烈的绝望恋歌……
对于这仿佛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更无以更改的同性恋身份,是勇敢面对,还是纠结抗争?直面内心深处的爱和无处放置、无人理解的悲哀到底有多艰难,而再绝望创痛的故事,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会绽放出令人讶异的温情与美……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完成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台湾20世纪末大学生迷惘与困顿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如今我已四十五岁,距我和邱妙津相识,或我们那么年轻(而两眼发光、头顶长角),几次争辩但又同侪友好,脚朝上踮想象可以、“应该”写出怎样怎样的小说,已经二十年了。我仍在不同时期,遇见那些小我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的拉子,仍和我虔诚地谈论邱妙津……我感觉她已成为台湾女同志“拉子共和国”、某张隐秘时光货币上的一幅肖像。 ——骆以军
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女同志世界里一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眺望的高山,成为那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就说,“邱妙津是我的神。”
——陈雪
2022年12月27日 已读
二/三/四/五刷,和之前读的感受非常不同了。有些能够理解作者强烈的自恋的感情了,也更加喜欢鳄鱼的塑造——我觉得是鳄鱼让小说得以拥有如此生命力。所以我不想把它解读成受害者,这太扁平了。
简体本很讨厌,“卫生署”都要加引号,什么时候能借到繁体本呢。
queer 台湾 性别
安卓珍尼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董啟章 聯合文學 1996 - 2
《安卓珍尼》是董启章第一部探讨性别处境的小说,该作品曾1994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首奖。
《安卓珍尼》描写一位女学者,到偏僻的山上独居,寻找叫作安卓珍尼的动物,这动物实际上是一种蜥蜴,单性,全雌性品种,雌性间进行假性交配而繁殖(安卓珍尼androgyny,即英文:雌雄同体)。这个女人和丈夫的关系有问题,她不能安于做一个给男人传宗接代的容器。在山上,她于孤独中隐然感到,仍需求助于男人。这时正好有—个看房子的园丁,他帮助了她。女人处于防范心理,刻意用话语挫伤男人来保持距离。就在她落入男人欲望的压服下时,他们遇到了安卓珍尼。
后来,男人为她捕来了安卓珍尼,这东西目睹了两个异性人物之间一场场挑战与征服。“他一边蹂躏我的身体,我一边絮絮不休地折磨他的精神。只要我说话,他便害怕,他害怕超越他能力范围的东西。很奇妙地,我变成了话语和声音,近乎忘却了肉体的感觉;当他把精液灌进我的体内,我便把说话灌进他的耳朵。”
怀孕了的女人完成了《安卓珍尼》论文的写作,且和丈夫面临分手。她需得独立地生养女儿。
贯穿在这部小说中有大段关于“安卓珍尼”的仿生物学叙述片段,这类叙述显然是要说出有关性别定义的一些问题。如各家评委们也感觉到了的—“作者用温婉细腻的文笔,讨论内容却咄咄逼人。甚至于触及了性别问题的核心,直指繁衍这件事的本质。譬如说问道雄性动物可以依靠她自己寻得兼具性行为和性实质的满足吗?单性物种在生存方面会不会逊于异性生殖的物种?究竟是什么理由,进化的结果,多数生物都以雌性与雄性交配的方式繁衍后代。
单性的安卓珍尼仿佛是存在于女主角心目中的一种理想:不假异性,无涉它求,独立地繁衍生命。这样岂不是一劳水逸地摆脱了“在阴道内进行的“真正的战争”?包括在整个社会上,由于女人承担的生育的角色、由于她们体质上的弱势而被另一性置于的被压制的地位?
穿插在寻找安卓珍尼的荒山之旅中关于安卓珍尼进化过程的讨论,是这个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境遇故事之处。它是作品里具有隐喻性和争辩性的层面,它其实充满了质疑的声音—和寻找它的女学者的独立自我构成分窝、演变出情节张力的一种声音。这个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也就是说,在寻找安卓珍尼的现实行程和象征行程中,都是充满矛盾的。这个女人和两种类型的男人打交道,都不是理想的交流,因为这里缺乏了解。丈夫发言,而不倾听。但在山野之中,这个关系颠倒过来,变成男人沉默,女人行使语言的暴力—同样没有精神的沟通。安卓珍尼象征了另一极—纯粹排斥异性,至于这种排斥的根源已经无从稽考。作品中游戏化地处理为“天生次等”一派和“雌性自足”一派的生物学争论,近乎于影射有关女性本质的男性论述和女性论述之争。
雌性生物是不是可能有自足的存在,这是作品中十分有魅力的思路,但作品并非给出了答案,不如说作者是沿着这个思路开放了一个更增歧异的问题罢了。在小说的论述中,这也许是女学者的论文,也许是作者自己的声音,总之表面上混为一体。在其中,安卓珍尼就是水中倒影,是自恋自足的水仙子,她无所谓分别,也就无所谓进化,她的语言和故事你无法理解,也无法叙述,因为“她永远逸遁于声音和言辞之外。”小说结束于这样的沉思:“她知道,要理解她,到了最终,便是没有什么可以理解;要跟她说话,便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到了最终,这是唯一的理解,唯一的说话。她,和她。”
这个歧异是在于它能导出阅读的问题。一种读法以为:这是对某种知识霸权提出另类思考模式,这个斑尾毛蜥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呢?“作者指涉的恐怕是可能摆脱男人而继续进化的女人。”我们可以解释说:在女主角遭遇的两种男人的处境中,她以对斑尾毛蜥的追逐表达了自我的另类性质。假如繁衍不能摆脱异性模式,女性的身体一定要为另一性所用。如何才能不被定死在这场阴道中进行的战争?换言之,如何才能被看作另类的精神的存在?就此而言,斑尾毛蜥是她的一个倒影。犹如女主角的想法:“若不是我,那么我的女儿,或是我的女儿的女儿,也许有一天能够摆脱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但我还要说,作为男性的作者对安卓珍尼还保留了疑问,它在他的笔下其实也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他描述它停顿在时间里而失去时间,永无别样的经验,这样它既是母亲也是女儿。它于女主角,既是独立的示范也是暴力的示范,因为它的起源来自一种这样的想象,即雌性富有自生和自保的欲望,而雄性在设法自行转生的情况下灭绝。无怪乎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等到读完之后才吓一跳,想到万一有一天女性真的进化到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办?”
摘自-雌雄同体:性与类之想象.中山大学学报.1998.艾晓明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2022年7月12日 已读
翻译得很好,帮助我理解了英文本困惑的地方。亦因此决定暂时搁置自己的翻译了,技不如人。
gender queer 性别 文化史 文化研究
Traffic in Asian Women 豆瓣
作者: Laura Hyun Yi Ka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0 - 9
In Traffic in Asian Women Laura Hyun Yi Kang demonstrates that the figure of "Asian women" functions as an analytic with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decline, and permutation of U.S. power/knowledge at the nexus of capitalism, state power, global governanc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Kang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suppression, forgetting, and illegibility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 "comfort system" (1932–1945) within that broader geohistorical arc. Although many have upheld the "comfort women" case as exemplary of both the past viol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empowerment of Asian women, Kang argues that it has profoundly destabilized the imaginary unity and conceptual demarcation of the category. Kang traces how "Asian women" have been alternately distinguished and effaced as subjects of the traffic in women, sexual slavery,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She also explores how specific modes of redress and justice were determined by several overlapping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ranging from U.S.-guided movements of capital across Asia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hat facilitated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comfort women" stories.
2022年3月20日 已读 写得有点无聊……各种档案史料,略读
性别
Racial Castration 豆瓣
作者: David L. E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1 - 3
Racial Castration, the first book to bring together the fields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 explores the role of sexuality in racial formation and the place of race in sexual identity. David L. Eng examines images—literary, visual, and filmic—that configure past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perceptions of Asian American men as emasculated, homosexualized, or queer.
Eng juxtaposes theortical discussions of Freud, Lacan, and Fanon with critical readings of works by Frank Chin, Maxine Hong Kingston, Lonny Kaneko, David Henry Hwang, Louie Chu, David Wong Louie, Ang Lee, and R. Zamora Linmark. While situating th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s in relation to both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historical event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for Asian Americans, Eng presents a sustained analysis of dreamwork and photography, the mirror stage and the primal scene, and fetishism and hysteria. In the process, he offers startlingly new interpret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masculinity in its connections to immigration exclusion, the building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the wartime internment of Japanese Americans,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odel minority myth. After demonstrating the many ways in which Asian American males are haunted and constrained by enduring domestic norms of sexuality and race, Eng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ian American male subjectivity and the larger transnational Asian diaspora. Challenging more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diaspora as organized by race, he instead reconceptualizes it in terms of sexuality and queerness.
Racial Castration will make a landmark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s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sychoanalytic theory, ethnic studies, feminism, queer theory, gay and lesbian studies, postcoloniality, and critical race theory.
2022年3月20日 已读
看了M. Butterfly的部分,说实话,比较疑惑的是,Eng说人们都没有看到orientalism的部分,可是我一眼就看到了啊……Huang对白人的嘲讽也太过明显了。
queer 性别 文化研究 理论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豆瓣
作者: Eve Kosofsky Sedgwic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1
Since the late 1980s, queer studies and theory have become vital to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has been due, in no small degree, to the influence of Eve Kosofsky Sedgwick's critically acclaimed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Working from classic text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writers - including Melville, James, Nietzsche, Proust, and Wilde -Sedgwick analyzes a turn-of-the-century historical moment in which sexual orientation became as important a demarcation of personhood as gender had been for centuries. In her preface to this updated edition Sedgwick places the book both personally and historically, looking specifically at the horror of the first wave of the AIDS epidemic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text.
Cruising Utopia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José Esteban Muñoz NYU Press 2009 - 11
The LGBT agenda for too long has been dominated by pragmatic issues like same-sex marriage and gays in the military. It has been stifled by this myopic focus on the present, which is short-sighted and assimilationist. "Cruising Utopia" seeks to break the present stagnancy by cruising ahead. Drawing on the work of Ernest Bloch, Jose Esteban Munoz recalls the queer past for guidance in presaging its future. He considers the work of seminal artists and writers such as Andy Warhol, LeRoi Jones, Frank O'Hara, Ray Johnson, Fred Herko, Samuel Delany, and Elizabeth Bishop, alongside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and visual artists like Dynasty Handbag, My Barbarian, Luke Dowd, Tony Just, and Kevin McCarty in order to decipher the anticipatory illumination of art and its uncanny ability to open windows to the future. In a startling repudiation of what the LGBT movement has held dear, Munoz contends that queerness is instead a futurity bound phenomenon, a 'not yet here' that critically engages pragmatic presentism. Part manifesto, part love-letter to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Cruising Utopia" argues that the here and now are not enough and issues an urgent call for the revivification of the queer political imagination.
2022年3月20日 已读
据说是经典著作了,但我没太get到作者的点。真要写这个题目的话,好好重新读。
queer 性别 文化研究 理论
鬼的狂歡 豆瓣
作者: 邱妙津 聯合文學
本書創作主題反映了現代消費社會五光十色的精神廢墟,與被異化的人的一般處境。新世代小說家直接大膽的宣告;徹底逆反舊世代的影響,重新設定嶄新的書寫圖象。作者簡介
邱妙津
邱妙津,一九六九∼一九九五,台大心理系畢業,劉學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心理系臨床組。曾於張老師心理輔導中心擔任輔導員,後進入《新新聞》雜誌擔任記者。曾獲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中央日報小說獎,著有小說集《鬼的狂歡》、《寂寞群眾》、《鱷魚手記》等。
生门 (2017) 豆瓣
9.3 (78 个评分) 导演: 陈为军 演员: 李家福 / 夏锦菊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泰戈尔
剧情纪录片《生门》,故事集中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它用生猛的镜头语言,直面生命诞生的现场,透过无数孕妇生产,展现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
妇产科是一个窗口,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生命的诞生,总会牵动个人、家庭、社会的复杂纠结;生活本就不易,生产背后是普罗大众的人情冷暖。
庞大的故事体量,透过起伏跌宕的剧情,呈现悲悯的视角和情感的温度,《生门》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环境最真实、最生动、最揪心、最温情的缩影。
2021年10月24日 看过
补标。/许多人看过以后表示不想再做女性,可是我感谢自己是一个女性,否则,我就无法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种种现实,无法对这一半的人口发生同情的理解,也无法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切,正来自于我对女性身份所带来的种种压力的恐慌和反思。不要逃避做一名女性,理解和善待自己才是最好的身份危机解决法
医学 性别
被埋沒的足跡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小濱正子 / 下倉涉 译者: 姚毅 / 鄭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 - 11
至今為止的中國史研究,往往有意無意地以男性──而且是用漢語讀寫的漢族知識男性──作為歷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占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第二編包含了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制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才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表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