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暴力 豆瓣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 Slavoj Žižek 译者: 唐健 / 张嘉荣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 11
我们所能眼见的物理暴力往往是某种系统暴力的产物。这种系统暴力维持着我们身处其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为此,人们看待暴力的方式本身就是被系统所塑造的。齐泽克诊断了人们认知并扭曲暴力现象的各种形式,试图颠覆自由资本主义-基督教意识形态主宰的那种认识暴力的图像,并以“神的暴力”超越主观暴力和系统暴力的合谋。齐泽克以一部小说的故事和一句带有智者风格的话结束了他对暴力的反思:在某个民主国家的选举中,70%的投票是弃权票;重新投票后更糟,有80%的票弃权。政府认定有反政府的阴谋,因此开始秘密逮捕和审讯,却一无所获。这导致政府将应对手段不断升级,直至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炮制阴谋……最终政府自己制造出恐怖分子。然而,首都却一直继续近乎正常地运作,民众以无法理解的和谐和非暴力的抵抗阻挡了政府每一波攻击。因此,“有时,什么都不做就是最暴力的行动。”
2021年10月4日 已读
感觉两个译者差距比较大,比如第一二章大概就出自不同手笔。总体还算是译本里比较准确、认真、流畅的了。看了英文本就知道翻译过来不容易。
后殖民 哲学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文化研究
Violence 豆瓣
作者: Slavoj Zizek Picador 2008 - 7
Philosopher, cultural critic, and agent provocateur Slavoj Ziand#382;ek constructs a fascinating new framework to look at the forces of violence in our world. Using history, philosophy, books, movies, Lacanian psychiatry, and jokes, Slavoj Ziand#382;ek examines the ways we perceive and misperceive violence. Drawing from his unique cultural vision, Ziand#382;ek brings new light to the Paris riots of 2005; he questions the permissiveness of violence in philanthropy; in daring terms, he reflects on the powerful image and deter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terrorists. Violence, Ziand#382;ek states, takes three forms--subjective (crime, terror), objective (racism, hate-speech, discrimination), and systemic (the catastrophic effect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s)--and often one form of violence blunts our ability to see the others, raising complicated questions. Does the advent of capitalism and, indeed, civilization cause more violence than it prevents? Is there violence in the simple idea of "the neighbour"? And could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action against violence today simply be to contemplate, to think? Beginning with these and other equally contemplative questions, Ziand#382;ek discusses the inherent violence of globalization, capitalism, fundamentalism, and language, in a work that will confirm his standing as one of our most erudite and incendiary modern thinkers.
2021年10月4日 已读
第一次领略齐泽克的魅力,很震撼。课程要求读了前两章。而且因为他,感觉和拉康、德勒兹的距离都变近了。真的很棒。以后再想到这些人也不会觉得遥远恐惧了。
哲学 政治哲学 政治学 语言哲学 齐泽克
Afterlives of Chinese Communism 豆瓣
作者: Ivan Franceschini / Nicholas Loubere Verso 2019 - 3
Afterlives of Chinese Communism comprises essays from over fifty world-renowned scholars in the China field,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continents. It provides an indispensable guide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Mao era continues to shape Chinese politics today. Each chapter discusses a concept or practice from the Mao period, what it attempted to do, and what has become of it since. The authors respond to the legacy of Maoism from numerous perspectives to consider what lessons Chinese communism can offer today, and whether there is a future for the egalitarian politics that it once promised.
观念与制度 豆瓣
作者: 方钦 商务印书馆 2019 - 6
本书的主题是剖析社会制度运行的内在结构,特别是构成真实世界之“制度性事实”的主观要件,如个人观念、社会信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影响社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就目前主流经济学界的状况来说,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化的技术处理,即认为所谓“制度”不过就是减少交易费用的工具而已。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这造成了经济学制度分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譬如说,经济学家构建模型和实证检验“优的”制度,但是现实世界许多社会长期存在着“无效率的制度”,这又如何解释?又譬如,经济学家说能够存在的制度必然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但现实中大量制度不仅没有降低交易费用反而增加了交易费用。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制度”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非是某个优化模型的工具变量。研究真实世界的社会制度必须摆脱那种“资源配置优化”的固有思维,回归到亚当·斯密意义上的“交易的经济学”立场上,分析制度性事实下各个构成要件——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行动模式、行为主体的主观特征——的基本性质。其中,又以行为主体的主观特征为重要,因为这是构成不同社会制度模式的核心特征,也是解释制度变迁的关键。本书的内容围绕制度的界定及其分框架展开,具体来说可分为三部分:(1)社会制度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笔者对制度作出了不同于主流学界的一个分析式定义;(2)产权制度的定性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具体案例的分析,即应用第一部分所界定的制度概念来具体解释中国和欧洲社会的产权制度的相同与差异之处;(3)制度与观念的协同演化,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具体来分析制度的主观要件如何影响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变迁过程,包括中世纪经济观念之转变、近代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内卷式的发展三个领域的研究。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先贤的民主 豆瓣
作者: (美)郝大维,安乐哲 译者: 何刚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挑战了以往有关中国与西方之关系的思考。根据两位作者的看法,不能假设未来那个现代化了的中国从本质上也将是西方的;同样,不能假设惟有向美国式的自由民主转型,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才有增进人权和自由的希望。
本书认为,有可能逐渐主导21世纪全球文化的中国,将不会是一个属于日渐粗俗之个体的社会,也不会是西文企业家已经开始在梦想的网景或麦当劳的主题公园。相对于目前大多数西言人的怀疑而言,中国人有可能维持远为丰富的传统特征,并将在很大程度上依据自己的条件进入现代世界。
比较的幽灵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知识分子与社会 豆瓣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7.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张亚月 / 梁兴国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本书是反思及批判“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学名著,也是研究当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战争等6个方面全面陈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官方政策的形成都会受到知识分子所塑造的舆论氛围的影响。 当代知识分子不仅影响力胜过以前,而且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也大有不同。他们并不是通过塑造执政者的观点或引导执政者的行动来影响事件进程,而是通过影响民主社会中的执政者的行动的各种方式,来塑造公共舆论,最终影响事件进程。无论执政者是否接受知识分子的一般构想或者决策,知识分子的这种影响都会实现。《知识分子与社会》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的案例,深入、全面分析了知识分子导致社会变动的背景、诱因和巨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