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 豆瓣
Cato Maior de Senectute. Laelius de Amicitia. De officiis
8.8 (8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西塞罗 译者: 徐奕春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收入了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三篇散文。《论老年》是一篇对话体论著。西塞罗在这篇论著中假借年事已高的马尔库斯·加图之口来论述老年。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此外,《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还收入了《论友谊》和《论责任》。
撒哈拉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9.1 (16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
★三毛——华文世界里的传奇女子,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此篇是三毛最受欢迎的作品,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封面由台湾著名设计师聂永真倾情设计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别样的三毛
内容简介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当属《撒哈拉的故事》,本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2021年12月2日 已读
补标,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一本。在我心里,三毛至今是一个无可代替的当代作家
散文 旅行 随笔
寄小读者 豆瓣
作者: 冰心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 7
2021年7月1日 已读
快一年以前读的,就还挺无聊的。现代文学中很特别的书信体文本。特别多的风景书写,应该重新整理一个笔记:风景——异国——儿童,同系于个人成长,这些元素之间的互动值得关注。
中国文学 儿童文学 冰心 散文 现当代文学
畢竟是花花草草 豆瓣
作者: 段懷清 釀出版 2012 - 8
本書是作者多年發表於香港《大公報》副刊的結集,信筆所至,談古論今,多涉及近現代文化歷史人物,兼及皇家生活、民間社會、風俗傳說、精英群體文化等。或敘述,或鉤沉,或分析,或議論。其中不少文章既可為茶餘飯後、豆棚瓜架之下的餘興談資,亦可供專門研究者進一步追尋探究歷史事實之真相。文字淺顯卻又不乏寄託悠遠之意。人文情趣昂然,知識品位不俗,讀來令人饒有興致。
2020年8月25日 已读
小品文其实不好写
散文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6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其中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精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大地上的事情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苇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里,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
——王家新
在苇岸的生命里,钟表还没有发明,他只是从对天象的推算和对地理的察看中感受四时的变化,从血液的运行中 体味生命的流动。他延用的是一套古老的思维逻辑,并且如同恐龙和猛犸,因其在现代社会的绝迹而显得异常可爱。
——祝勇
读一读苇岸宅心仁厚的散文,会让我焦躁的情绪迷途知返,重怀感恩。他让我只要看到缓缓移动的羊群露出草丛的背脊,就相信即便最荒凉的地方也有善美生生不息。
——周晓枫
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摩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力的作家。
——林贤治
在苇岸先生阅读、写作面对的墙上,一直挂着两幅肖像,他们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享利•戴维•梭罗。他对朋友们说,他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的“阴影”中的人。实际上,他是一个“人类的增光者”,仁厚的博爱和至善的赤诚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在同代人中出类拔萃。
——袁毅
他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他处在自然的核心,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
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的孤单存在,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他是苇岸,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
2019年6月6日 已读
观念的色彩太明显(决心破除某种观念,本身也是一种观念),反而容易自我束缚,远离“自然”和自由。郑重其事会遮蔽灵巧。
尽管不乏幼稚,但是,在整个中文散文书写史中,苇岸仍然具有意义,虽然无法比拟梭罗,但他还是为我们观察和体验中国的土地,提供了一种态度和视角。他的思想观念,有80-90年代的鲜明特点,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世纪末的情绪、国人刚刚接触外国思想时候的激动和震撼……看到评论里有人在骂,我觉得应该宽容一点。看见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单纯的、早逝的诗人,如此尖刻,感到有点心疼。他刚刚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还没来得及写出更成熟的作品。
更何况阅读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滋养自己
2019年6月6日 评论 无法逃离的不是城市,而是语言 - 苇岸的写作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倾向和意识,就是要破除语言之“障”,还原某些隐藏在文化符号背后的“原初”生活、自然、情感、生命形态。而人-文明,往往会遮蔽自然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意识,当然非常珍贵,能够提供另外的价值与视角。但是另一方面,它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它的态度和情感鲜明,似乎读了几页之后,就有重复之感。此外,作家似乎还缺少一种对自己“还原”行为的局限性的认识,他的还原和观察,仍然是浓重的人类符号的产物。而没有这种符号,书写也就不可能。 作家非常关注符号,因此自然关注到名称,在“三十三”中,对中西动植物命名的讨论,看似煞有介事,其实不免有点蠢。观念的色彩太明显(决心破除某种观念,本身也是一种观念),反而容易自我束缚,远离“自然”和自由。郑重其事会遮蔽灵巧。 有时候,作家执着地要在自然中寻找意义,寻找植物的“谦逊”、大地的“真理”(三十八)。但是自然的可贵,正在于它不提供意义,如果说自然书写,那么最公正的大概还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吧。 但是,作家的文章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清新自然简单,能让人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作者是个有趣的人。 同时,作家的语言优美,不乏诗歌灵性。让人感动。 苇岸自己提到了见山见水的三境界,关于文明和自然的理解,他可能还在第二阶段吧,所以拧巴。 但是,在整个中文散文书写中,苇岸仍然具有意义,仍然不妨一读。虽然无法比拟梭罗,但他还是为我们观察和体验中国的土地,提供了一种态度和视角。他的思想观念,有80-90年代的鲜明特点,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世纪末的情绪、国人刚刚接触外国思想时候的激动和震撼……看到评论里有人在骂,我觉得应该宽容一点。看见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单纯的、早逝的诗人,如此尖刻,感到有点心疼。他刚刚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还没来得及写出更成熟的作品。 更何况阅读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滋养自己。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散文 自然文学
我与地坛 Goodreads 豆瓣
9.3 (258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 - 5
收有“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第一人称”、“两个故事”等15篇史铁生的代表作。
湘行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4
《湘行散记》,一组晶莹透亮的素朴文字,一种自然天成的散文典型。
沈从文当年远别新婚妻子,返乡途中写出大量家信,画了许多速写,靠这些素材创作出散记。幸存至今的部分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首次与《湘行散记》合集献给读者。
当年湖南远非太平盛世,长沙刚打过仗。在常德等地,作者见到悬赏捉拿毛泽东、朱德的启示,他回到凤凰的几天,百里外铜仁正在打仗,湘西王陈渠珍调来三千援兵集结凤凰,随即投入这场厮杀。作者在书简中故意用轻松笔调写情写景,安慰远方亲人。而在散记里,细心的读者当可看出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