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中国游记文学史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梅新林 / 俞樟华 2004
《中国游记文学史》主要内容简介:苏轼的时代性与超越性、前后《赤壁赋》的哲理深度、苏轼的其他游记作品、苏门及苏门弟子的游记等。
中國現代小說史 豆瓣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9.1 (18 个评分)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劉紹銘 /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 11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的名著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译本。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上,这部小说史可谓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作者夏志清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1960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更超越政治立场及门户之见,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夏志清语),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同时对许多现代小说家作了重新评价。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和钱锺书。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学术地位历久不衰,至今仍是有关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权威著作。原著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面世三十多年后,第三版1999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翻译本自从于1979年出版后,随即成为港台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此中文大学出版社重新印行之版本,乃在1979年香港友联版的基础上,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一文及刘绍铭教授的新序而成。
2021年4月30日 在读 之前草率地读过部分,认真读一遍。王德威的辩白实在非常聪明。在某种程度上回看,我觉得今人的许多研究尚未超出夏的框架和判断中。
中国文学 夏志清 文学史
文学史的“诗与真” 豆瓣
作者: 解志熙 2013 - 11
本书在校读文献的基础上,对沈从文、茅盾、冰心、老舍、胡风、卞之琳等著名作家的文学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现代文学史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冰心三四十年代的创作转型及其散文艺术的成熟,胡风派主观战斗精神的得失及左翼文学分歧之症结,沈从文现代时期一以贯之的爱欲情结在其创作中的不断变形及其四十年代末的“疯与死”之原因,等等。这些从文献校读中生发出的新看法,或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7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以中国文学传统和晚清、五四的小说状况为根基,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开大陆学者应用叙事理论以成专著之先河。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豆瓣
作者: 陈平原,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 3
一、本卷所录现代中国小说理论资料,起1897年,终1916年。
一、录范围包括论文、序跋、杂评、笔记、书信、讲演辞、专著等。长篇选文则适当节录。
一、选录重点,一是与此一期重要的作家、作品有关的材料;二是小说杂志发刊词;三是对西方小说的介绍及对传统小说的重估。
一、此时期小说作者、论者,大都注重于小说开通民智、改良社会的功效,论旨大体接近;而此时期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的演变,虽不自觉,但更可注意。
一、所录材料去取比例,大致前较繁,后较简。以其时间在前,论者不多,弥足重视;时间渐后,人能言之,选择宜精。
一、卷末附《18978-1916年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编目》。
文学史的权力(增订版) 豆瓣
作者: 戴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文学史”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它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学、文学史观念,塑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文学传统。本书讨论的,就是当“文学史”理论传到中国以后,怎样与近代以来的学术分类、历史叙述、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文艺思潮、国语运动相互配合,而对中国古典文学作一种新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这样的有关“文学史书写”的学术史考察,说明“文学史的权力”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持续不断地发挥它的效力。本次增订新版,增加了“国语的文学史之成立”一章,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另外增加了附录若干,对于“文学史的权力”有补充论述。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谷歌图书 豆瓣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作者: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译者: 王珂 / 王晨 麥田 2021 - 1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文學史敘述。第一本最創新, 多元,好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策畫主編歐美、亞洲、中國大陸、香港、台灣155位學者、作家執筆,184專文探索近四百年時間軸線的歷史、文化、文學議題與現象。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王德威策畫主編,是近年英語學界「重寫中國文學史」風潮的一部重要作品。繁體版分上下冊,上冊從王德威序言、1635年〈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到1949年談沈從文的旅程〈從精神病院到博物館〉;下冊從1949年〈時間開始了:大躍進〉到2066年〈科幻中國〉。
這部文學史集合美歐、亞洲、大陸、台港上百位學者作家,以180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儘管就章節表面而言似乎掛一漏萬,重點卻在於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總有待增刪填補。細心的讀者其實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換句話說,這本文學史不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譁」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有所得,也有所失。與其說《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意在取代目前的文學史典範,不如說就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矚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作者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力求實踐「文學性」,是一種有意識的「書寫」歷史姿態。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完整豐富畫卷。
儿童文学史 豆瓣
Children’s Literature: A Reader’s history, From Aesop To Harry Potter
作者: [美] 塞思·勒若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史经典教材 ;
★荣获2009年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2010年获杜鲁门·卡波特文学批评奖;
★文学、历史和哲学的交叉视角,对大量经典儿童读物的独到分析,展现从古典时期、中世纪到当代的两千多年的儿童阅读和教育传统。
★如何界定“儿童文学”?《伊索寓言》为何在古典时期、中世纪乃至现在一直备受推崇?清教文化、洛克以及达尔文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男孩读物与女孩书籍各自的书写传统是什么?文学阅读塑造了儿童吗?这部颇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史学术专著,将逐一解开上述谜题。从古希腊罗马的正统权威、中世纪的寓言遗俗、清教的字母教育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想象天地,直到当代儿童文学的新发展趋势,本书详细梳理了两千多年的儿童阅读和教育传统,呈现了从古典到当代的西方对儿童、儿童读物以及阅读本身的思考。作者视野宏阔,以文学、历史、哲学与社会政治的交叉视角,对众多儿童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作出独到的分析,展现了儿童文学丰富多样的面貌。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内容简介:理论思维的贫乏与理论框架的单调,是文学史研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我以前谈过,不赘。这里谈谈工作范式的建立与运用。因单是从哲学发展层次讨论文学史是什么,于实际研究作用不大。选择工作范式实际上也就选择了研究范围——承认有所不能,有所不为,破除那种“全面”、“稳妥”的教科书心态,根据自己的理论设计,长驱直入,变平面的罗列为纵深的开掘。
至于工作范式的建立,是作者的理论兴趣与研究对象特性之间的相互契合,有理论假设的成分,但并非纯粹先验的主观臆想。在“前研究”阶段,理论假设与对象把握不断对话,互相调整,很难再分辨什么“主观”、“客观”。这一点成熟的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意识到,似乎没有必要为“正名”花费太多的心思。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 豆瓣
作者: 戴从容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生命的外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而生命的实质却更接近一次又一次的复演。人生经验必须经由每个人一次次重新经历获得,从一无所知到生命绽放。而经典,便是数千年来无数人的生命体验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淬砺沉淀后,留下来的最精华的部分。与非经典相比,经典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人生体验有更经济也更深刻的呈现。
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而欧洲文学经典尤其如此。戴从容老师在其多年讲课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思考与梳理,深入欧洲文学经典,从神话、史诗、戏剧到小说,从圣经、莎士比亚到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既深入文学,又跳出文学,从心出发,对欧洲众多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借由经典文学作品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帮助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让读者看到经典里更看到人性里复杂的思想、情绪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2020年7月31日 在读
普及读物,没有注释,有点不够严谨。比如第二讲提到尼采《悲剧的诞生》,说阿波罗就代表了理性。入门的话还是挺好,推荐书目的设置也不错,但是这种书肯定是不好写的,容易犯错误。
外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研究 欧洲文学 欧洲文学史
公寓里的塔 豆瓣
9.8 (8 个评分) 作者: 姜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 豆瓣
作者: 勃兰兑斯 译者: 张道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10
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丹麦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名著,对欧洲、尤其是对北欧的文学运动起过巨大的影响,迄今仍是研究欧洲文学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作者由于本书及其它论著,曾被称为泰纳以后欧洲最大的批评家。
不论在作者本人的整个著述生涯中,还是在整个欧洲文学史的范围内,《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仍不失为一部严肃的、丰富的、宏大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和具体论点,对于我国学术界仍然有充分的借鉴的价值。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共同愿望,我们将逐卷出版勃兰兑斯的这部名著。鉴于本书内容浩瀚,包括法、德、英等不同国家的文学运动,我们邀请了几位译者分别按照英译本和德译本进行翻译。
这部作品的中心内容就是谈十九世纪头几十年对十八世纪文学的动和这一反动的被压倒。这一历史现象有全欧意义,只有对欧洲文学作一番比较研究才能理解。在进行这样的研究时,作者打算同时对法国、德国和英语文学中最重要运动的发展过程加以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豆瓣
作者: [德]顾彬 译者: 范劲 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本书侧重从思想史角度勾勒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变史,涉及中国现代性发生的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形象和现实的紧张关系。在作者看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心形象是作为“病人”的中国,但过度沉溺于此形象则是主体放弃自律的表现,鲁迅等作家的伟大恰在于同一切时代幻像都清醒地保持了距离,代表着一种倔强的理性反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