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新石头记 豆瓣
作者:
我佛山人
译者:
王杏根(校点)
/
卢正言(校点)
花城出版社
1987
续《红楼梦》故事。
《新石头记》最初标为“社会小说”,后又改标为“理想小说”的晚清长篇科幻小说《新石头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梦》续作,遗憾的是,它们大都“托言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甚至众女共事一夫,家族兴旺,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之类。而《新石头记》与此迥然不同,承继了《石头记》的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目睹了大量火车,轮船,电灯等电气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这些东西。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说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社会和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与远迈常人的想像力,如飞车,电炮,潜艇等,放到今天犹能给人遐想,而这一点,应该与吴趼人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莫大关系——冥冥中命运的安排,确实有令人难以深究之处。
《新石头记》最初标为“社会小说”,后又改标为“理想小说”的晚清长篇科幻小说《新石头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梦》续作,遗憾的是,它们大都“托言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甚至众女共事一夫,家族兴旺,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之类。而《新石头记》与此迥然不同,承继了《石头记》的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目睹了大量火车,轮船,电灯等电气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这些东西。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说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社会和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与远迈常人的想像力,如飞车,电炮,潜艇等,放到今天犹能给人遐想,而这一点,应该与吴趼人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莫大关系——冥冥中命运的安排,确实有令人难以深究之处。
天路历程 豆瓣
The Pilgrim's Progress
作者:
[英] 约翰·班扬
译者:
西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 被称为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教题材文学名著之一,与但丁的《神曲》、斯宾塞的《仙后》并列为世界文学中三大讽喻体作品。
★ 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
-
《天路历程》被誉为英国文学中史诗般的存在,为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是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为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所阅读。
此次出版的《天路历程(插图珍藏本)》采用了著名翻译家西海先生的译本,译文平实准确,再现了约翰•班扬朴素晓畅的行文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的《天路历程(插图珍藏本》选用了乔治•黑德、弗雷德里克•黑德和路易斯•黑德(George ,Frederick & Louis Rhead)三兄弟的插图作品百余幅,画笔细腻,生动再现了书中描绘的场景。
★ 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
-
《天路历程》被誉为英国文学中史诗般的存在,为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是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为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所阅读。
此次出版的《天路历程(插图珍藏本)》采用了著名翻译家西海先生的译本,译文平实准确,再现了约翰•班扬朴素晓畅的行文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的《天路历程(插图珍藏本》选用了乔治•黑德、弗雷德里克•黑德和路易斯•黑德(George ,Frederick & Louis Rhead)三兄弟的插图作品百余幅,画笔细腻,生动再现了书中描绘的场景。
福音演義 豆瓣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2
作者:
黎子鵬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
- 7
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小說家,
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
本書研究晚清時期具代表性的漢語基督教小說,上編「翻譯編」分析首部漢譯德文基督教小說《金屋型儀》、以儒家經典評點基督教寓言的《勝旅景程》、想像天國樂園的兒童小說《安樂家》;下編「創作編」考察把英國建構成「無上之國」的《是非畧論》、演義聖經的史傳體小說《約瑟紀畧》,以及兩部藉基督教思想為中國社會革故鼎新的「時新小說」──《無名小說》及《驅魔傳》。每一章從作品的敘事結構及特徵出發,於宗教思想及文學形式之間穿梭往來,多角度探析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小說家的書寫策略,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
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
本書研究晚清時期具代表性的漢語基督教小說,上編「翻譯編」分析首部漢譯德文基督教小說《金屋型儀》、以儒家經典評點基督教寓言的《勝旅景程》、想像天國樂園的兒童小說《安樂家》;下編「創作編」考察把英國建構成「無上之國」的《是非畧論》、演義聖經的史傳體小說《約瑟紀畧》,以及兩部藉基督教思想為中國社會革故鼎新的「時新小說」──《無名小說》及《驅魔傳》。每一章從作品的敘事結構及特徵出發,於宗教思想及文學形式之間穿梭往來,多角度探析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小說家的書寫策略,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福音演義」。
Bringing the World Home 豆瓣
作者:
Theodore Huter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 1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was a paradoxical place. On the one hand, significant new voices were determined to undertake reforms that would enable the Qing empire to cope with the powerful West; on the other, the literate public was for the most part equally intent on preserving the old ways. Bringing the World Home sheds new light on China's vibrant cultural life between 1895 and 1919 - a crucial period that marks a watershed between the conservative old regime and the ostensibly iconoclastic New Culture of the 1920s. Although generally overlooked in the effort to underst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era has much to teach us about cultural accommodatio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unique intellectual life. This original and probing work traces the most significant strands of the new post-1895 discourse, concentrating on the anxieties inherent in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t focuses principally on how the need to accommodate the West was reflected in such landmark novels of the period as Wu Jianren's Strange Events Eyewitness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Zhu Shouju's Tides of the Huangpu, which began serial publication in Shanghai in 1916. The negative tone of these narratives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facile optimism that characterizes the many essays on the "New Novel" appearing in the popular press of the time. Neither iconoclasm nor the wholesale embrace of the new could square the contradicting intellectual demands imposed by the momentous alternatives presenting themselves. Bringing the World Home fruitfully bridges the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 by showing how post-1919 radicalism - in an attempt to obscure the contributions made during the preceding period - obliterated an important legac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compromise that holds many lessons for the contemporary world.
晚清民初的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 豆瓣
作者:
张寿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如何诠释中国的近代性,是学术界关怀已久的大议题。尤其是20世纪以来,各种地域文化的近代性特质,正积极在各个历史悠久的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等国家中逐渐形塑出各自有别的独特面貌。此一转向的深刻意义,绝不只是内涵、形制或进程上的差异,也是地域文明再生与多元文明共存的人类前景。本书关注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并与中国传统学问相接榫时产生的再造与变革,以及知识生产与消费、出版、阅读,专业人士、专业社群、新型文化人的出现,还兼顾近代复杂的政治、经济变化,试图呈现中西知识交会的复杂情景,并追问传统中国是否有一知识体系。
晚清政治小说 豆瓣
The Chinese Political Novel: Migration of a World Genre
作者:
[美]叶凯蒂
译者:
杨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9
19 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政治小说在世界各国风靡一时。这种新文学类型发端于英国,最初为迪斯累利所采用,很快就风行欧洲大陆,梁启超于1898 年将这种文学类型从日本介绍到了中国,并称之为“新小说”,发展出了能够被国人所接受的叙事策略,同时还保留了和世界文学的关联 。政治小说占据晚清小说翻译和创作的主流大约十年的时间,成功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纳入中国文学的脉络中来,创作出了丰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政治小说虽然昙花一现,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像晚清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
夏晓虹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截选了《点石斋画报》中160多幅图画,以图解说晚清,这些图的内容均涉及当时的生活状态。尽管这些内容与我们今时今日对历史的认识及结论不无差距,但为使我们能更客观地认识历史,本书基本保留了所选图文。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相关图画的史料,供各位相关爱好者参考阅览。
本书从《点石斋画报》四千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约 160幅,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绝佳的展现。书中的某些内容与我们今日对历史的认识及结论不无差距,但编辑尊重本书编注者“为历史打开一扇奇妙小窗”的编选宗旨,在审稿中基本保留了所选图文。
本书从《点石斋画报》四千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约 160幅,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绝佳的展现。书中的某些内容与我们今日对历史的认识及结论不无差距,但编辑尊重本书编注者“为历史打开一扇奇妙小窗”的编选宗旨,在审稿中基本保留了所选图文。
晚清白话文与启蒙读物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2020
- 4
譯者與学者 豆瓣
作者:
關詩珮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書的要旨,是要帶出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漢學與大英帝國培訓對華外交譯員的緊密關係,以及在這前題下,香港在英國漢學成立過程中的角色、位置及功能。過去討論到中國現代化的著作,都關注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翻譯活動而達到現代革新。事實上,不闇中國事務的英國,能夠在中國現代轉化過程中攫取準確的中國情報,讓英國國會及外交部釐訂適時及時的中國政策,大量的在華的英藉譯員功不可沒。這些英籍譯員均長時間在香港及中國生活,掌握中國第一手政情及民情,他們的另一特色,是他們結束遠東外交及政治生涯後,被英國最高學府羅致成為首任中文教授,他們遂利用自己的外交經驗、在地中國知識、管理殖民地願景得出來的一套實用中文知識,建構出有別於歐洲的漢學理念,奠下十九世紀創立的英國漢學基石。
晚清报刊与小说传播研究 豆瓣
作者:
李九华
2014
- 7
《晚清报刊与小说传播研究》共分为七章内容来研究晚清报刊,包含晚清小说生成的社会土壤、晚清小说传播媒介的转变、晚清报刊与晚清小说的繁荣、晚清报刊对小说创作和传播的影响、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探究等内容。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豆瓣
作者:
李孝悌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本書主要是利用報紙等資料,勾勒出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全書除了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重新觀察「舊王朝」末年的一些新興事物與現象外,也試圖說明世紀初「啟蒙志士」的主張、作法和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關係。
文学行旅与晚清“庚子之乱”书写 豆瓣
作者:
林晨
2010
- 10
恨海 豆瓣
作者:
吴趼人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恨海》共十回,书叙工部主事陈戟临之子,长名祥,字伯和,与同乡张鹤亭之女棣华订婚;次子瑞,字仲霭,与中表王乐天之女娟娟订婚。三家同住京师,两对小儿女自幼同窗,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本可三生石上、永结同心的。不料庚子乱起,时棣华之父在上海经营,戟临遂遣伯和偕鹤亭之妻白氏及棣华避乱出京。途中因乱被人群冲散,白氏惊慌成疾,遂客死于旅邸。当鹤亭访至欲接其妻女时,所见惟棺一具、弱女一人而已。伯和与棣华母女失散后,遍寻不得,后于中途得意外横财,辗转而至上海。不想伯和少年心性,把持不住,竟习于游荡。先因嫖被妓女卷走全部财物,又因吸食鸦片成瘾而流落街头。迨鹤亭招访之时,他已是积习难改,终因贫病交迫、中毒过深而死于医院。棣华因而万念俱灰,斩断青丝,遁入空门。时戟临夫妇已在乱中被杀,仲霭只身避乱,幸遇父友,为其荐至陕西某观察幕中,得蓄资产,并被保举功名。遂乞假扶丧归乡,并藉以寻访娟娟。不料娟娟竟沦落风尘,变为倚门卖笑的娼妓,仲霭愤恨之极,了却情缘,披发入山,不知所终。《恨海》改变了以往小说的大团圆结局,叙述了两对青年男女兵荒马乱中鸳梦难圆的悲剧故事,抒写了“精卫不填恨海,女娲未补情天”的人生遗恨。虽然小说在爱情观念上显得相对保守,作者自己就说:“其中之言论思想,大都陈腐常谈,殊无新趣,良用自歉。所幸全书虽是写情,犹未脱道德范围,或不致为大君子所唾弃耳。”(《说小说》)但是作者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置于庚子事变的大背景之中,在描写他们劳燕分飞的离乱经历的同时,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生灵涂炭的历史画面,从而使他们的个人悲剧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决绝与眷恋 豆瓣
作者:
耿传明
2010
- 6
社会心态,通俗地讲,指民风和大众心理状态。这种民风和大众心理状态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并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人认同这种观念、态度和意志,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观念、态度和意志的控制。在每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都是必须重视的研究领域。故此,杜亚泉在民国初年就特别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心理问题。他认为,“个人心理分为智情意三大端,社会心理亦分为智情意三大端,即社会知识、社会感情、社会意志是也。二者为一浑圆体,复杂混合,不能为显然之区画,亦如个人心理参互错综,不能为判然之界限。略言之,则知识者,所以开浚社会之精神;感情者,所以推动社会之精神;意志者,所以表示社会之精神。而社会之智情意,既出个人之智情意集合而成,则必个人之智情意,先立于精确正当稳健之地,然后社会之智情意,乃得臻于精确正当稳健之域。此则社会心理之纲要也。”一般说来,社会心态的内容包括心理取向、社会理智和文化精神,在本质上,它是社会存在的变化规律在社会主体中的精神内化,是社会实践者和精神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和驱动力,它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