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林纾译著经典(全4册) 豆瓣
作者:
林纾 译
译者:
林纾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 1
《林纾译著经典1-4(珍藏版)(套装共4册)》内容简介:第一册选《巴黎茶花女遗事》、《吟边燕语》,《现身说法》,《拊掌录》;第二册选《迦茵小传》、《离恨天》、《不如归》;第三册选《黑奴吁天录》与《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第四册为《块肉余生述》。
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 豆瓣
作者:
(英) 伟烈亚力 (Alexander Wylie)
译者:
倪文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主要内容:宗旨确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荦荦大者有二:一是传记原著本身的不足。有的传教士很有名,但却没有人为他们写传记,如傅兰雅,如伟烈亚力,都是19世纪来华的鼎鼎大名的学者,而且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有深厚感情,但在西方至今未有一本传记问世。傅兰雅,还有人为其做了一本类似年谱长编的未出版的稿本,而关于伟烈亚力,则只有一些纪念性文章而已,颇令人感到遗憾。二是难译。难译主要不体现在文的艰深,而是复原的难度。中国的人名、地名、职官名与其他专用名词从西文回译到中文,有时要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如丁韪良在《花甲忆记》里头提到某天总理衙门的三位值班大臣时,说他们分别姓xu(阳平)、xu(上声)、xu(去声),乍一看,会以为丁是为了说明汉字四声读音之难而编出来的,未必真有其事,而且前两个音可以复原为“徐”与“许”,第三个拼音则颇费踌躇,后来查了当时的文献,才知道确有其人其事,第三位是蒙古族,其名字头一字是“续”。这查核文献之工夫有时比翻译本文的时间还要费得多。所以译者不但要精于西文,而且要熟悉中国史文献与历史事实,才能使传教士传记达到杰出的翻译水平。
传教士新闻工作者在中国 豆瓣
Missionary journalist in China : Young J. Allen and his magazines, 1860-1883
作者:
[美]贝奈特 Adrian A. Bennett
译者:
金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本书为林乐知从出生到1883年的传记,包括他早年在美国埃黙里大学的学习、来中国后在上海所做的调整、在上海广方言馆教书、发展他自己独特的传教方式等,重点分析了其创办的《教会新报》(后改名为《万国公报》)的内容。林乐知重视发掘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他拓宽了对基督教的定义,他在其所创办的新闻杂志中不仅强调宗教内容,也强调教育、科学、经济和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并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林乐知认为中国发展教育的关键是转变知识分子的观念,他通过新闻工作寻求到了一种与中国知识分子沟通的方式。
书中引用的档案资料很多在国内都是第一次被披露。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林乐知与《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的最权威的研究著作。
书中引用的档案资料很多在国内都是第一次被披露。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林乐知与《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的最权威的研究著作。
官场现形记(上,下) 豆瓣
作者:
李宝嘉
2015
- 7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全四册) 豆瓣
作者:
黄兴涛
/
王国荣 编
中华书局
2013
- 6
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豆瓣
作者:
潘光哲
凤凰出版社
2019
- 5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于2014年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以具体的个案,述说晚清世变日亟之际的中国士人,如何泛览各种书本报刊,借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士人开展追求“世界知识”的事业,追索与“西学”相关的书报,犹如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士人的阅读实践,从此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由繁体字本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
夏晓虹编注
东方出版社
2014
- 8
以画报介入历史,以图像解说晚清,以史料印证图像,
再现晚清第一画报昔日风采,
呈现《点石斋画报》中的社会人情。
本书从《点石斋画报》4000余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160多幅,再现晚清第一画报昔日风采。以“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主题展开《点石斋画报》,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绝佳的展现。陈平原伉俪联手编著了此书,既为研究晚清历史者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晚清的视角。
再现晚清第一画报昔日风采,
呈现《点石斋画报》中的社会人情。
本书从《点石斋画报》4000余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160多幅,再现晚清第一画报昔日风采。以“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主题展开《点石斋画报》,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绝佳的展现。陈平原伉俪联手编著了此书,既为研究晚清历史者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晚清的视角。
现代性的想象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
季进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4
以《现代性的追求》一书驰名学界的李欧梵,其书其人传播甚广,从此以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紧紧勾连,成为论说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收入李欧梵近年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冠以《现代性的想象》之名,是彰显李欧梵一以贯之的“现代性”之内在理路和复杂意涵。本书以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晚清和五四为主,收入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访问稿),例如关于晚清翻译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纾翻译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说;重探郁达夫的小说和徐志摩的新诗,这两方面的研究并置在同一本书中,大致依据历史的连贯性次序,可视作李欧梵个人研究历程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总结,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驳诘的记录。
关于晚清文学的研究,是李欧梵在《现代性的想象》一书里关心文本背后的“历史节点”,它以何种形式在文本中显现,抑或“缺席”?本书同时讨论五四文学的研究──特别关于郁达夫的旧诗,与胡适和徐志摩的新诗试验,专注于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另一个“跨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本,引人深思。
《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收入李欧梵近年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冠以《现代性的想象》之名,是彰显李欧梵一以贯之的“现代性”之内在理路和复杂意涵。本书以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晚清和五四为主,收入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访问稿),例如关于晚清翻译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纾翻译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说;重探郁达夫的小说和徐志摩的新诗,这两方面的研究并置在同一本书中,大致依据历史的连贯性次序,可视作李欧梵个人研究历程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总结,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驳诘的记录。
关于晚清文学的研究,是李欧梵在《现代性的想象》一书里关心文本背后的“历史节点”,它以何种形式在文本中显现,抑或“缺席”?本书同时讨论五四文学的研究──特别关于郁达夫的旧诗,与胡适和徐志摩的新诗试验,专注于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另一个“跨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本,引人深思。
清末小说的生产与传播 豆瓣
作者:
李彦东
2008
本书将清末小说当做一个研究范畴,探讨其生成的外部环境,并将其生产和传播当做本书研究的重点,本书分别从新闻史、印刷史、小说批评等多个方面探讨清末小说在一个动荡时代出现的新变以及这一现象所昭示的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