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豆瓣
作者: Rey Ch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Although the era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has long passed, misgivings about the inequality of the encounters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languages persist in many parts of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his unfinished state of affairs, this linger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caught among unequal languages, is the subject of Rey Chow's book. A diverse group of personae, never before assembled in a similar manner, make their appearances in the various chapters: the young mulatto happening upon a photograph about skin color in a popular magazine; the man from Martinique hearing himself named "Negro" in public in France; call center agents in India trained to Americanize their accents while speaking with customers; the Algerian Jewish philosopher reflecting on his relation to the French language; African intellectuals deb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English for purposes of creative writing; the translator acting by turns as a traitor and as a mourner i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antonese-speaking writers of Chinese contemplating the politics of food consumption; radio drama workers straddling the forms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and mediatized sound broadcast.
In these riveting scene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imbricated with race, pigmentation, and class demarcations, Chow suggests, postcolonial languaging becomes, de facto, an order of biopolitics. The native speaker, the fulcrum figure often accorded a transcendent status, is realigned here as the repository of illusory linguistic origins and unities. By inserting British and post-British Hong Kong (the city where she grew up) into the languaging controversies that tend to be pursued in Francophone (and occasionally Anglophone) deliberations, and by sketching the fraught situations faced by those coping with the specifics of using Chinese while negotiating with English, Chow not only redefines the geopolitical boundaries of postcolonial inquiry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such inquiry must articulat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the habits, practices, affects, and imaginaries based in sounds and scripts.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暂时告一段落吧,后面的先不看了。/本以为周老师要控诉殖民记忆中的创伤部分,但她却是由此延伸开去,寻找治疗的可能性,把创伤轻轻地放下和化解了。这是无比的智慧和温柔,是这本书最动人的部分。她不仅教会我们要珍惜和体察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教会我们如何运用理论的智慧去思辨这种经历,进而从创伤中得到解放。理论的聪颖和情感的细腻敏锐,在此融合得浑然天成,坚定自在而不见锋芒。这可能才是了不起的批评者,值得终生学习的榜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 豆瓣
作者: 段怀清 2006 - 11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在关注到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间所存在着的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对白璧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的地位与意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阐述,并对国内学术界一直很少直接涉及的白璧德的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对白璧德主要著作的读解,予以了提纲挈领式的揭示说明。不仅如此,《白璧德与中国文化》还对陈寅恪、汤用彤等与白璧德思想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解释发阐,而且,对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白璧德的人文批评之间的关联以及现代中国保守主义或者人文主义批评与白璧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契合,作了历史性的勾勒与理论上的阐明。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学术态度不严谨,也不改正错误,不继续读了,说实话比较拉。直觉就是作者对人文主义和西方思想史缺乏真正的理解。/为了了解人文主义,读了前两章。废话有点多,所以读起来比较快。
时代特征明显,思想史背景的叙述基本依靠白自己的著作,旁证不足;文献追溯有局限,很多都没引文。这思想史写得真不行,完全是印象式的概括总结,越看越生气。阿诺德的一章全部来自于一本二手文献,真敢写啊。
中国近代史 传记 思想史 新人文主义 比较文学
双尾蝎 豆瓣
作者: 徐仲年 2017 - 10
《双尾蝎》是徐仲年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杨明辉、殷智本、余煌三个结拜的镇江青年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不同人生,从法的里昂求学,写到抗战时的中,通过三个青年不同的道路选择,反映了战争时期人生的悲欢离合、个人的仇恨,以及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
彼美人兮 豆瓣
作者: 徐仲年 2018 - 5
上世纪30年代,法国少女露绮斯和里昂中法大学学生宗书城在法国一见钟情、共坠爱河,婚后二人携手返回中国。回国后,夫妻身居异地,隔阂悄然而生。最终,这对异国情侣劳燕分飞,伊人黯然归去。
我只向我说:“在此时,在此地,有一天,我被人爱了,我也爱过人,她是美丽的。……我把这个宝藏深深埋在我不朽的灵魂里,我要携它至上帝面前!”
—— 徐仲年
本书系法语翻译家、作家徐仲年根据个人经历所创作,最初拟名为《西方之美人》。后经留法友人、画家徐悲鸿建议,改名为《彼美人兮》,并亲自为之题写书名。
2020年12月17日 已读
中间停了一两年,重新捡起来读完了。可以作史料看看,文学价值则有限。其实一直都比较怀疑,中法大学这批人是不是真的值得重新发现和研究。
比较文学 近现代
比较文学史 豆瓣
A Hist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 [法] 洛里哀(F.Loliee) 译者: 傅东华 2017 - 4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文学艺术:比较文学史》依据民国21[1932]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出版的(法)洛里哀(F.Loliee)著、傅东华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
全书分20章,详细论述世界文学发展中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老师推荐,看了前后序言和目录部分,这本书主要是研究史意义上的吧。当然也能看到国人的理解过程
比较文学 翻译 近现代
风骚与艳情 豆瓣
作者: 康正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8
本书上自先秦,下迄清季,全面讨论了古典诗词中与女性相关的作品和批判理论,风骚精神和艳情趣味两大源流对立、融和的趋势则是贯串其间的主线。书中特别分析了政治与爱情、文人与女性、诗歌与音乐的复杂关系,同时对现代批评所关注的读者反应和女权主义理论在古典诗词研究中的运用也做了适当的尝试。该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既可对普通读者欣赏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为妇女文学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摘自本书
中西因缘 豆瓣
作者: 张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 7
本书考察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以汉语言文字翻译并公开发表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针对这些作品所展开的评论、研究等活动,并由此发生的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避空洞、宏大的文学史叙事,选择一个个经典的个案,开展研究。不但有对这一时期文学翻译和写作活动的详尽介绍,并融入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本书获第三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
近代文化交涉与比较文学 豆瓣
作者: 姚达兑 2018
这是作者2007—2017年间的部分论文结集,共分为四辑,涉及近代文化交涉和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相关议题。
第一辑是以梁启超与晚清文学新变为讨论主题。
第二辑则集中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与翻译研究。
第三辑涉及傅兰雅于1895年推动的“时新小说”征文事件。
第四辑算是附录,收有2篇书评、2篇考证小文和1篇翻译的论文。
这部论文集包含了一系列有趣的个案,以跨学科的视角来讨论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以文学、历史和翻译的互动等个案来研究比较文学。这些个案的探讨,较为注重所涉文本的思想性与历史性,也注意到所涉事件中各方面的冲突和交涉。本书是为近代文学/近代史、翻译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交涉学和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的有益参考。
德国与中国 豆瓣
作者: [德] 顾彬 2014 - 11
本书为“听顾彬讲汉学”第一辑的第二种,内容为顾彬教授2011年秋季学期的演讲集。演讲分十次介绍了德语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进程,包括:一、东方与西方;二、巴伐利亚与中国;三、歌德与中国;四、郭实腊与中国;五、汉堡与中国;六、中国的image;七、布莱希特与中国;八、东方主义与汉学;九、格林童话与中国;十、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十章。作者从东西方概念的界定,德语国家对中国认识的历史,一直谈到他对东方主义与汉学的理解,最后提出要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的结论。演讲所使用的文献资料都是最近出版相关领域的新著作,并对其中的新观点进行了评述。
东西跨界与都市书写 豆瓣
作者: 王宏图 2013 - 9
本书所论涉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文学性、世界文学的评判标准、西方的霸权、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课题,此外还对陀思妥也夫斯基、耶里内克、厄普代克、卡彭铁尔、昆德拉等人的作品作了别具一格的文本解读。另外,对20世纪中国都市文学作品中的欲望表现与意识形态间的复杂关系作了颇富深度的解读。通过对特定文本的解析,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制约、规范着欲望的表达,以及人的感性欲望如何语境化,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投影和载体。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第一辑即将与读者见面。从动议编辑这套文库到今天,转眼已三年。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一次小小的集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我们献给自己师长们一份迟交的作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又是我们给各位同仁乃至更年轻同行们发出的对话与批评的邀请。
三年的酝酿筹划、三年的协同努力,使我们逐步将自己的工作与更深远而广大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联系了起来,并开始慢慢融入其中。作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新一代”比较文学学人,我们深深知道,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受惠于祖国的开放改革,受惠于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受惠于同辈间的切磋琢磨。我们是这十五年、三十年乃至更长时段文化积淀的受益者,也是一批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无比幸运的历史见证者。我们也许注定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但我们却也应是承先启后的“桥梁”,必须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这里记录的正是我们探索行进的脚印,也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一点微末的贡献。
百年中国文学“走向(进)世界”的历程,给了我们思考过去、筹划未来的“底气”;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准备了难能可贵的学术资源和不可或缺的学科建制。我们将这套丛书命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以之与我们所属的学科名称相呼应,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 打破界限、超越语言与文化的限制,乃是我们比较文学学人的使命乃至宿命。是的,我们无疑拥有不同的学术爱好、志趣和观点,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我们必须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阈,面对并尝试回答我们所浸润其中的文学与文化问题。
“道不孤,必有邻。”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身处富于活力和学术追求的知识与精神共同体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也得到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这里,要送上我们衷心的谢意。
同样值得高兴的是,与这套“文库”相呼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辑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讲座系列”等姊妹项目也已陆续启动。
在“文库”第一辑即将面世的这个特殊时刻,先贤们的声音似乎又一次在我们的耳畔响起。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应“内之弗失既有之血脉,外之仍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陈寅恪先生则说,华夏文化的崛起须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出,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响应先贤的号召,集结这八本著作,仅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这“取今复古”、“扩大恢张”的行列中,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希望以后各辑不久将与读者见面。
是所望也,谨为序。
编者
2013年5月
比较的幽灵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