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西中有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 [美]包华石 主讲 译者: 王金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包华石 首部中文专著
国际知名汉学家 卜正民 诚意推荐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卜正民
——————————
内容介绍: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
2.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迷惘 豆瓣
作者: [英国]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钱文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一幕“疯子的人间喜剧”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代表作
卡内蒂最重要的纯文学著作就是长篇巨著《迷惘》……这部长篇巨著在残酷的纳粹极权的背景下保持并维护了强烈而鲜明的观点和立场……这部小说构思奇特而怪诞,富有神秘色彩,使人联想到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
——瑞典文学院
由于厌恶人们的虚荣心,汉学家彼得·基恩摒弃公职,离群索居,终日与书本为伴。不料,他的女管家心肠歹毒,处心积虑地赢得了他的信任,与他结为夫妻,婚后却对他百般折辱。孤立无援的基恩将骗子引为至交,再次被戏耍愚弄,甚至被诬为精神病患者。虽然他的弟弟最终赶跑了一干恶人,收回了财产,但精神上备受刺激的基恩已成惊弓之鸟,一个白日梦魇后,他点燃了万卷藏书,自己也投身火海。
《迷惘》创作于1935年,是卡内蒂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他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睿智而辛辣的语言、对庸俗社会的批判、对极权主义兴起的预言,都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譯者與学者 豆瓣
作者: 關詩珮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書的要旨,是要帶出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漢學與大英帝國培訓對華外交譯員的緊密關係,以及在這前題下,香港在英國漢學成立過程中的角色、位置及功能。過去討論到中國現代化的著作,都關注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翻譯活動而達到現代革新。事實上,不闇中國事務的英國,能夠在中國現代轉化過程中攫取準確的中國情報,讓英國國會及外交部釐訂適時及時的中國政策,大量的在華的英藉譯員功不可沒。這些英籍譯員均長時間在香港及中國生活,掌握中國第一手政情及民情,他們的另一特色,是他們結束遠東外交及政治生涯後,被英國最高學府羅致成為首任中文教授,他們遂利用自己的外交經驗、在地中國知識、管理殖民地願景得出來的一套實用中文知識,建構出有別於歐洲的漢學理念,奠下十九世紀創立的英國漢學基石。
先贤的民主 豆瓣
作者: (美)郝大维,安乐哲 译者: 何刚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挑战了以往有关中国与西方之关系的思考。根据两位作者的看法,不能假设未来那个现代化了的中国从本质上也将是西方的;同样,不能假设惟有向美国式的自由民主转型,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才有增进人权和自由的希望。
本书认为,有可能逐渐主导21世纪全球文化的中国,将不会是一个属于日渐粗俗之个体的社会,也不会是西文企业家已经开始在梦想的网景或麦当劳的主题公园。相对于目前大多数西言人的怀疑而言,中国人有可能维持远为丰富的传统特征,并将在很大程度上依据自己的条件进入现代世界。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 豆瓣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China: A Narrative History
作者: Jerome B. Grieder 译者: 单正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引起、满足普通读者的兴趣,他们希望分享一种具有吸引力但又陌生的历史经验中的某些东西。虽然我竭尽所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述全景式的现代中国历史,但我希望,即使那些不同意我的解释观点的人,或者反对我评论某个人或问题的观点的人,会同意这是一个写给广大读者的故事。不应该把中国现代史仅仅看成是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世界”背景中的一个外来的碎片,而应看作一种历史经验。这个经验提供的重要的洞察方式,能使一些人们熟悉的观念和期望,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时代变得新鲜而且彼此关联,从而成为属于我们所有人的东西。
翻译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赵稀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以文化研究的方法,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翻译文学史。内容涉及传教士的翻译,晚清文学和思想的演变、五四时期现代翻译的形成、1949年前后翻译的转折、新时期以后文化的构建,还涉及海外的现代主义汉语翻译。试图从翻译的视角,描述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和协商的过程,呈现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过程。较之于主流的现当代文学及思想研究,这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野蛮人来临 豆瓣
作者: [德]顾彬 译者: 曹卫东 / 王祖哲 等 北京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顾彬的德文文集,曹娟主编,翻译者包括曹卫东、肖鹰、王祖哲、马树德等,刘小枫作了一篇长序。
文集分为三部分:一、汉学与中国。这一章节的几篇文章分析了汉学的情况,以苏东坡为对象讨论了中国的“近代”问题,探讨了尼采在中国的本来面目……对于国内知识圈更加全面认识汉学情况有很大帮助;二、语言的可能。这一部分选取的几篇文章:世界的深邃,言语的深度;误解的重要性;翻译好比摆渡……可以看出顾彬对于“语言”的敏感;三、怀疑与行动。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具哲思性:多弦的琴,漂流的符号,死亡的旅程,路的哲学……
德国与中国 豆瓣
作者: [德] 顾彬 2014 - 11
本书为“听顾彬讲汉学”第一辑的第二种,内容为顾彬教授2011年秋季学期的演讲集。演讲分十次介绍了德语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进程,包括:一、东方与西方;二、巴伐利亚与中国;三、歌德与中国;四、郭实腊与中国;五、汉堡与中国;六、中国的image;七、布莱希特与中国;八、东方主义与汉学;九、格林童话与中国;十、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十章。作者从东西方概念的界定,德语国家对中国认识的历史,一直谈到他对东方主义与汉学的理解,最后提出要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的结论。演讲所使用的文献资料都是最近出版相关领域的新著作,并对其中的新观点进行了评述。
中国 我的姐妹 豆瓣
作者: 【捷】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译者: 丛林 / 陈平陵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7
这里记述了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并不如烟的往事。有时,他语气热烈,激情澎湃,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甚至崇拜;有时,他言辞沉郁,忧时伤民,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观感乃至批评。他说中国于捷克来说是姐妹,他为之振奋过,为之失望过,为之伤心过,但是从来不能无动于衷。因为人们不可能对自己的亲人无动于衷。
这个一生都被中国所牵动着的人,就是捷克著名的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现代性的追求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界对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史的研究蔚为风潮,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在关于现代文学的一片写实声中,他提醒我们另有一群作家曾以其激越的声音、独特的行止,为中国的现代经验另作诠释,其中的很多题目已经成为目前学界的抢手话题。相对于传统海外学人作家的游子逐客姿态,李欧梵力倡游离的边缘批判立场,与许多当代文化理论不谋而合;而他那种时时处处用功、无所计较的治学态度,又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李欧梵教授的重要著作,多半以英文发表,有缘一读的读者毕竟太少,《现代性的追求》精选他多年来所写的论文,重新翻译编排。其中,谈论清末以迄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潮起潮落的篇章,最能见出他个人性情的发挥:应《剑桥中国史》大系之邀而作“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的长论,则在在可见他精辟允当的批评功夫。
现代性的想象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 季进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4
以《现代性的追求》一书驰名学界的李欧梵,其书其人传播甚广,从此以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紧紧勾连,成为论说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收入李欧梵近年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冠以《现代性的想象》之名,是彰显李欧梵一以贯之的“现代性”之内在理路和复杂意涵。本书以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晚清和五四为主,收入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访问稿),例如关于晚清翻译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纾翻译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说;重探郁达夫的小说和徐志摩的新诗,这两方面的研究并置在同一本书中,大致依据历史的连贯性次序,可视作李欧梵个人研究历程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总结,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驳诘的记录。
关于晚清文学的研究,是李欧梵在《现代性的想象》一书里关心文本背后的“历史节点”,它以何种形式在文本中显现,抑或“缺席”?本书同时讨论五四文学的研究──特别关于郁达夫的旧诗,与胡适和徐志摩的新诗试验,专注于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另一个“跨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本,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