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 豆瓣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劉紹銘 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
《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志清教授名著A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譯本。在中國現代小說的研究上,本書可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夏教授以其融貫中西的學識,論述了中國自五四運動至六十年代初小說的發展;他致力於「優美作品之發現和評審」(夏志清語),並深入探求文學的內在道德情操。也是憑著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過人的識見,對許多現代小說家重新評價;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他「發掘」了不少當時並未受論者注意的作家,如張愛玲和錢鍾書等。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學術地位,歷久不衰。本書之英文版初刊於1961年,中文翻譯本於1979年出版後,隨即成為港台大專院校中文系師生案頭必備的參考書。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印行之版本,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讀夏志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文及劉紹銘教授的新序。2013年底,夏先生離世,本社特邀劉教授相助,對本書進行全面勘誤和訂正,並收入緬懷夏先生的文字數篇,推出《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以茲紀念。
2022年7月18日 已读
为了动物和自然观,读了左翼、沈从文、张天翼。最近一直读理论,突然读到这样的新批评著作,眼前一亮。之前读过前言、郁达夫章节。笔力深厚,判断精准果决,实为大家。
海外中国研究 现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二马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6
老舍出生于贫苦的市民家庭,受完中等教育便到社会上谋生,他的《二马》,中心意图是要揭示国民性的问题,以伦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英两国国民性的不同。同样少不了老舍特有的讽刺和幽默。
赤地之戀 谷歌图书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張愛玲 皇冠出版社 (香港) 有限公司 1994 - 7
自序
.
我有時候告訴別人一個故事的輪廓,人家聽不出好處來,我總是辯護似地加上一句:"這是真事。"彷佛就立刻使它身價十信。其實一個故事的真假當然與它的好壞毫無關係。不過我確是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我相信任何人的真實的經驗永遠是意味深長的,而且永遠是新鮮的,永不會成為濫調。
《赤地之戀》所寫的是真人實事,但是小說究竟不是報導文學,我除了把真正的人名與一部份的地名隱去,而且需要把許多小故事疊印在一起,再經過剪裁與組織。畫面相當廣闊,但也並不能表現今日的大陸全貌,譬如像"五反",那是比"三反"更深入地影響到一般民眾的,就完全沒有觸及。當然也是為本書主角的視野所限制。同時我的目的也並不是包羅萬象,而是盡可能地複製當時的氣氛。這裏沒有概括性的報導。我只希望讀者們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多少嗅到一點真實的生活氣息。
.
.
.
(張愛玲全集;2)
.
張愛玲官方網站:
http://www.crown.com.tw/book/eileen
文学史的“诗与真” 豆瓣
作者: 解志熙 2013 - 11
本书在校读文献的基础上,对沈从文、茅盾、冰心、老舍、胡风、卞之琳等著名作家的文学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现代文学史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冰心三四十年代的创作转型及其散文艺术的成熟,胡风派主观战斗精神的得失及左翼文学分歧之症结,沈从文现代时期一以贯之的爱欲情结在其创作中的不断变形及其四十年代末的“疯与死”之原因,等等。这些从文献校读中生发出的新看法,或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为热带人语冰 豆瓣
作者: 郜元宝 上海教育 2004 - 5
《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教养(世纪言说)》选收了12篇文章。即《智慧偏至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分裂》、《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阅读与文学教养》、《散文的心》、《文学家的基本态度——从竹内好的鲁迅论谈起》等。
儿童与战争 豆瓣
作者: 徐兰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何制造出历史中的“新人”一直是中国现代性话语中的核心命题之一,“儿童”可以说是其中的根本。战争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学者已经得到不少的关注,可在现代中国学界,此领域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本书借鉴西方儿童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国难读本、战时教科书、国防游戏、儿童杂志以及战时儿童旅行团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将1937年至1945年前后时期的“儿童”概念历史化的同时,也重新考察发生在战时及战后的关于救国、抗战宣传和民众教育等与现代中国“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主题,从而提供另一种观照和理解二十世纪中后期文学、文化与历史变革的方式。
声之善恶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2020年8月15日 已读
对鲁迅和章太炎的思想关联、对竹内好的反思都挺好的,有不少启发之处。尤其是第二篇中关于梦和忠诚的建构,太精彩了。
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鲁迅 鲁迅研究
名家谈教育 豆瓣
作者: 蔡元培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蔡元培谈教育》共收蔡元培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6篇。前大部分文章均为蔡元培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美育与人生》《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学生的责任和快乐》等,也包括一些为师生做的演讲稿;后面部分的文章是蔡元培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北京大学、谈文化、他读书、谈孔子等方面的文章。
现代文学路上的迷途羔羊 豆瓣
作者: 王中忱 作家出版社 2020 - 6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也逐渐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军事、经济的扩张,也表现为价值、思想、知识和情感、想象体系的建构,在此过程中,“现代”文学并不仅仅处于追随的位置,也表现出质疑和批判。本书集中讨论日本受到这一过程影响的现代作家们及其作品——所谓“迷途之羊”的意象,不仅仅是在隐喻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更是对日益走向迷途的日本社会提出的警示。
我这一生 豆瓣
作者: 郁黎明 2013 - 7
2020年6月22日 已读
头衔很响亮,写得很一般。前后重复、矛盾,比如天民在37年生的什么病,前后不一。有价值的就是回忆孙荃的部分吧,但是也未必靠谱。还有一点,就是郁达夫虽然没有为儿女的抚养做过太多事,但是儿女一直依靠他的名声和人脉受惠,学习、工作都有人帮助,这是不同于一般人的。就才华来说,后代们就跟父亲差得太远了……
回忆录 现代文学 郁达夫
鲁迅批判 豆瓣
作者: 李长之 北京 2009 - 3
《鲁迅批判》一书特有的魅力和特有的价值具体说来,它有不可替代,不可抹杀,卓然独立的三个方面。所谓不可替代,是《鲁迅批判》表达的是亲历五四运动的文学青年对于鲁迅的感受。生存这观念,使他的精神永远反抗着,使他对于青年永远同情着,又过分的原宥着,这也就是他换得青年的爱戴的根由,在生活上,我们有时麻木,或者妥协,拯救了我们的,就是鲁迅的那枝笔。
2020年4月23日 已读
能特别好地观察到五四滋养下的一代人的精神。今天的研究成果肯定已经超越了这本书,但是读起来却不让人厌烦。说是批判,其实充满了温情,这所谓的批判在今天也就是正常的评论而已。作者将鲁迅的刻薄和抒情,视为人道主义者的一体两面,是有灼见的。
现代文学 鲁迅研究
反抗绝望 豆瓣
作者: 汪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5
鲁迅的作品不是畅销书,是常销书,能够这么被出版的中国作家并不多。对于那些求生存而不苟活的人,想庄严的工作的人,鲁迅能够激发人的生命力,是生命力的能源,无论你领会多少或深浅如何。
2020年4月16日 已读
语言晦涩,逻辑重复,理论资源有限。读的时候常常反思自己的论文。
像“中间物”这样的地方,几句话就能说明白,阅读的时候也已经是常识了,所以没觉得特别新颖,今天回看,也不需要耗费一章之多。
文学 汪晖 现代文学 鲁迅研究
围城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围城
9.1 (796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 2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围城》 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崇。由于1949年后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
2020年4月16日 已读
大一时候读的,很多个夜晚,用手机的小屏幕
小说 现代文学
文体问题 豆瓣
Questions of Style :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
作者: [英] 贺麦晓(Michel Hockx) 译者: 陈太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作者在大量查阅原始期刊资料的基础上写成。长期以来,“五四”和“现代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关键词,本书中,作者没有将“五四”放在论述的中心,也没有探查“替代性的”或“被压抑的”现代性,而是指出,应该对这一研究对象持有更广阔的立场才好。作者将民国时期的文学生产、传播、内部文本和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结论是,在这一时期,没有一种文类或写作类型接近于成为“主流”的地位,任何想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制造“主流”的做法,都可能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主体的倒影 豆瓣
作者: 倪伟 2019 - 11
本书收入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多篇,尽管论述对象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但它们聚焦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在历史巨变的时代里个人主体及其隐含的主体政治的浮沉变化。无论作家文人的心灵历程,抑或语言和文体的创变,乃至制度层面的文化实践,都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在创建现代个人主体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难题,以及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主体政治和文化政治所产生的意义深远的变化。全书关注文人、文学、文艺实践,论述鞭辟入里,文字纯熟畅达,是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 豆瓣
作者: 王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主要讨论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书写语言与文章体式的复杂演变。与一般的理解不同,作者认为,这一转型并非简单的白话替代文言的问题,很多现代书写因素是首先在文言内部实现的,而且不止是在文学文本,也在学术文本中完成这一过程。
郁达夫全集(全12卷) 豆瓣
作者: 郁达夫 2007 - 11
《郁达夫全集》(共12卷)是“浙江文献集成”工程中的一套丛书,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重点项目。全集在以往郁达夫文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郁达夫后代提供了郁达夫生前未发表的许多作品,如小说卷的第一篇文章《两夜巢》。该文章为郁达夫早期试作,创作于1919年2月到4月间,原稿一直由郁达夫原配孙荃夫人珍藏于富阳,现由郁达夫长媳郁天民夫人陆费澄女士誊清提供。新增加的内容,还有日记、书信、杂文等。本《全集》是目前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郁达夫全集》版本,全部为大三十二开精装本。目前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郁达夫全集》版本……
新增郁达夫生前未发表的许多作品……
新增日记、书信、杂文等……
郁达夫长媳郁天民夫人陆费澄女士誊清提供……
——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所、浙江富阳郁达夫家族,共同组成《郁达夫全集》编纂委员会
全集分为十二卷:
第一卷 小说(上)
第二卷 小说(下)
第三卷 散文
第四卷 游记 自传
第五卷 日记
第六卷 书信
第七卷 诗词
第八卷 杂文(上)
第九卷 杂文(下)
第十卷 文论(上)
第十一卷 文论(下)
第十二卷 译文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 豆瓣
作者: (日)木山英雄 译者: 赵京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选收了20余篇论文。即《实力与文章的关系--周氏兄弟与散文的发展》、《周作人--思想与文章》、《庄周韩非的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