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研究
导演小津安二郎 豆瓣
監督 小津安二郎
作者: [日本] 莲实重彦 译者: 周以量 中信出版社 2012 - 4
构成小津电影魅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将人们的目光从固有的小津风格的神话中解放出来,使小津在当下复活。以小津诞生百年为契机,作者增写了三章的内容。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与著名摄影师厚田雄春和《美人哀愁》的女主角井上雪子的访谈等其他资料。
Ozu 豆瓣
作者: Donald Richi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 3
2021年9月14日 已读
电影课作业,看了intro部分。日本电影研究先驱。优美顺畅。Richie说,尽管看起来重复,Ozu电影的一个核心是关于离家,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期望与失望。如此就决定了他片中淡淡的忧伤基调吧,人与人之间的期望,毕竟总是要落空的。但是日本人看清了这一切,就反而赞美世事的无常和丰盈,所以ozu的作品,就是哀而不伤。电影真好,能把生死、离别这样重大的事情看得透彻,也削弱它的忧伤。
小津安二郎 日本 电影 电影研究
Projecting A Nation 豆瓣
作者: Jubin Hu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 7
This is the first major work on pre-1949 Chinese cinema in English. As such, it represent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existing discussions of both Chinese cinema and national cinema, and is an indispensible basic resource for scholars interested in Chinese film history. The book analyses the wide variety of conceptions of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betwee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1949, and contrasts these to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cinema in Europe and China.
After years of exhausting primary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author has been able to bring to light sources hitherto not widely availabl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questions and debates about the status and meaning of the "national" in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are central to any consideration of cinema during this period, and addresses the issu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s part of a complex history of cinema within the early modern Chinese nation.
中国无声电影史 豆瓣
作者: 郦苏元 / 胡菊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
这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无声电影的专著,它对中国无声电影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描述。作者提出无声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五个阶段,它孕育于二十年代之前,繁荣发展于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前半期,其后逐渐为有声片所取代。书中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和历史特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全书史料翔实,分析具体,观点明确,评价客观。 书中插有珍贵图片百幅,供参考、欣赏。
【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期 (1896一1904) (1)
第一节 电影传入与影片放映 (2)
第二节 外国人在华拍摄影片 (9)
第二章 萌芽时期 (1905一1921) (13)
第一节 丰泰照相馆的拍片试验 (13)
第二节 亚细亚影戏公司 (16)
第三节 兴办制片业的尝试 (23)
一 “新民”、“华美”和“幻仙” (23)
二 “商务”活动影片部 (28)
三 独立影片公司的出现 (32)
第四节 早期影片创作 (36)
一 发展概况 (36)
二 最早的戏曲片 (37)
三 早期纪录片 (40)
四 《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 (45)
五 “亚细亚”与“商务”的短片创作 (50)
六 《黑籍冤魂》及其叙事特点 (58)
七 梅兰芳的早期戏曲片 (62)
八 三部长故事片的摄制 (66)
1 《阎瑞生》 (67)
2 《海誓》 (71)
3 《红粉骷髅》 (75)
第三章 探索时期 (1922—1926) (79)
第一节 蓬勃发展的制片业 (80)
一 发展概况 (8O)
二 明星影片公司的成立 (82)
三 “大中华”、“百合”及其合并 (86)
四 天一影片公司 (87)
五 长城画片公司和神州影片公司 (9O)
六 其他影片公司 (93)
七 港台地区的制片业 (96)
八 外国资本的侵入 (100)
第二节 发行放映业的兴起 (102)
一 外国人垄断下的影院业 (103)
二 民族发行放映业的起步 (104)
第三节 电影创作的新生面 (108)
一 新闻纪录片 (109)
二 滑稽短片与《劳工之爱情》 (114)
三 关注现实的社会片 (121)
1 《孤儿救祖记》 (122)
2 郑正秋、张石川的前期创作 (128)
3 侯曜的“问题剧” (141)
4 《人心》及其他社会片 (145)
四 追求幸福的爱情片 (147)
1 颂扬纯真的爱情 (148)
2 谴责感情之不专 (151)
3 抨击社会的罪恶 (154)
4 洪深及其早期爱情片 (157)
5 《玉洁冰清》和欧阳予倩 (160)
五 劝人向善的伦理片 (163)

1 对传统美德的赞颂 (163)
2 《儿孙福》与史东山 (165)
3 《忠孝节义》与旧道德 (168)
六 主张非战的战争片 (169)
1 反映非战思想 (170)
2 宣扬爱国主义 (173)
七 回叙过去的稗史片 (175)
第四节 早期电影理论的生成 (178)
一 顾肯夫、郑正秋论电影 (180)
二 徐卓呆的《影戏学》 (181)
三 《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 (184)
四 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 (187)
五 《电影艺术》及其他 (189)
第四章 发展时期 (1927—1931) (192)
第一节 规模经营的制片业 (193)
一 此消彼长之制片公司 (193)
二 联华公司的崛起 (198)
1 制片与发行的一体化 (198)
2 “复兴国片”的宗旨 (202)
3 特殊的后台背景 (204)
4 一鸣惊人的制片成绩 (204)
第二节 繁荣发展的发行放映业 (205)
一 影院及发行机构概况 (205)
二 影院业与制片业之关系 (207)
三 “六合”与“天一”之争 (208)
第三节 以商业片为主体的电影创作 (209)
一 古装片 (210)
1 摄制古装片的起因 (211)
2 古装片的四种类型 (214)
3 古装片创作之总结 (220)
二 武侠片与神怪片 (222)
1 《王氏四侠》等武侠片 (223)
2 “明星”首拍武侠神怪片 (225)
3 武侠神怪片兴起的原因 (229)
4 其他公司的武侠神怪片 (233)
5 孙瑜的两部武侠片 (240)
6 武侠神怪片的衰落 (241)
7 武侠神怪片创作之总结 (242)
三 妇女、爱情、婚姻题材影片 (244)
1 郑正秋的中期妇女题材影片创作 (245)
2 洪深的三部新颖之作 (249)
3 欧阳予情、程步高、张石川在妇女题材上的新开拓 (252)
4 中小公司的妇女题材影片 (254)
5 具有浓厚知识分子情调的爱情片 (257)
四 “联华”初期的电影创作 (260)
1 《故都春梦》、《野草闲花》 (260)
2 《恋爱与义务》、《一剪梅》、《桃花泣血记》 (264)
3 蔡楚生及其《南国之春》 (267)
4 原大中华百合公司的出品 (268)
5 但杜宇的《东方夜谭》 (270)

五 侦探片 (271)
六 以北伐为背景的纪录片和故事片 (273)
第四节 有声片时代的到来 (274)
一 外国有声片的放映 (275)
二 关于有声片的讨论 (277)
三 中国有声片的试制 (279)
第五章 成熟时期 (1932一1934) (283)
第一节 逆境中求发展的制片业 (284)
一 艺华公司的诞生及发展 (285)
二 面临经济困难的明星公司 (288)
三 危机四伏的联华公司 (292)
四 灵活经营的天一公司 (295)
五 香港的电影事业 (297)
六 其他公司的情况 (298)
七 无声片创作仍居主导地位 (300)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电影创作 (301)
一 左翼电影运动及创作 (302)
1 左翼电影运动的历程 (302)
2 左翼电影创作 (307)
二 “联华”以都市题材为主的电影创作 (324)
1 蔡楚生的电影创作 (324)
2 孙瑜的电影创作 (329)
3 费穆的《城市之夜》 (336)
4 吴永刚的《神女》 (339)
5 吴村、史东山、袁丛美的作品 (342)
三 “月明”、“天一”的进步电影创作 (344)
四 妇女、爱情题材影片 (345)
1 纯洁爱情的颂歌 (346)
2 妇女地位的探讨 (349)
3 全方位的考察 (350)
五 伦理片 (355)
六 喜剧片 (358)
七 战事纪录片和动画片 (361)
第三节 电影评论和理论之争 (362)
第六章 衰落时期 (1935一1936) (372)
第一节 调整中的制片业 (373)
一 权力更替的“联华” (373)
二 革新中的“明星” (374)
第二节 以“联华”为主的电影创作 (376)
一 《大路》及其他抗日题材影片 (376)
二 《新女性》及其他妇女题材影片 (379)
三 《天伦》及其他伦理片 (381)
四 儿童片《迷途的羔羊》 (383)
五 喜剧片 (385)
New Chinese Cinemas 豆瓣
作者: Nick Browne (Editor) / Paul G. Pickowicz (Edi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2
New Chinese Cinemas analyzes the changing forms and significance of film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since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how film comments on the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East Asia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Considering in detail both conservative and progressive stances on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t also demonstrates how film has been an important formal structure and social documen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changes. The essays collected here, which were specially commissioned for this volume, also offer extended analyses of the important trends, styles, and work that define Chinese filmmaking in the 1980s.
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 豆瓣
作者: 郑树森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是一部从文化批评角度研究华语电影的论文集。汇集了大陆、港台及海外华裔知名学者以及著名美国理论家詹明信和毕克伟的精彩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华语电影中的认同困惑、族群意识、文化寻根、移民生态、对传统和历史的追寻等进行立体的透视,试图发掘电影影像背后蕴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同时,对当代华语电影与中国传统对曲等艺术形式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对若干有影响的电影作品,如《霸王别姬》、《孩子王》、《秋菊打官局》等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和文本解读。
2021年4月25日 在读 读Jameson的论文,发现翻译对原文做了好多改动,包括自己加的小标题,却没有说明,有毒吧。
文化批评 电影批评 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