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Precarious Japan 豆瓣
作者: Anne Allis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1
In an era of irregular labor, nagging recession, nuclear contamination, and a shrinking population, Japan is facing precarious times. How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security in their daily and social lives is the subject of Precarious Japan. Tacking between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of socioeconomic life and the ways people are making do, or not, Anne Allison chronicles the loss of home affecting many Japanese, not only in the literal sense but also in the figurative sense of not belonging. Until the collapse of Japan's economic bubble in 1991, lifelong employment and a secure income were within reach of most Japanese men, enabling them to maintain their families in a comfortable middle-class lifestyle. Now, as fewer and fewer people are able to find full-time work, hope turns to hopelessness and security gives way to a pervasive unease. Yet some Japanese are getting by, partly by reconceiving notions of home, family, and togetherness.
2021年11月9日 已读
读了前三章,第三章就读了个开头。比较类似于新闻风格的人类学著作。从方法论上来说,网络时代,各种media当然都可以作为人类学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访谈”。
Allison主要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日本在经济衰落和小泉政府上台后,迅速由一个强家庭-公司关系网,蜕变为个体生存模式,由此产生出大量缺乏社会关系的个体,即所谓"social withdrawal"。相应的问题由此而生:老年人无法承担医药费、年轻人恶性犯罪极高、全国生育率极低,70%女性缺乏稳定工作……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全球现象,只不过现在日本体现。至于中国,可能只会更惨吧。
而这一切,就造成了极度的不稳定感——人的生命和生活如此脆弱,无法负担任何偏差。正如封面图片所显示的,就是世界历史的愁云密布。而此中最困难的,还是女性。好书
人类学 历史 日本 民族志 社会学
中国在梁庄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2021年10月24日 在读
因为王德威老师组织的会上梁鸿讲了很多这本书的写作问题,说她原始的写作冲动,就是要摆脱作为现代文学学者的虚无感,很有意思,就特别借来看看。加上了解到duke的一个口述史项目,感觉到二者有对话的空间。
怎么说呢,一开始读着很震撼,但是读了几章就觉得饿太散乱——那些伤痛和抒情,是很难书写和整理的,而这也正是口述史普遍的弊病。这本书的问题就是定位模糊,怀旧抒情抑或记录历史,有时候不容易调和,因此显现出错位。
由此再去反观贺萧的口述史写作,就真能见其功力了:如何在历史的现场,既保持真实的记录,又能在其中梳理出不滥情、不傲慢的叙述线索,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几年前自己也参与过两个口述史的项目,亦不能摆脱如此窠臼。所谓“史识”,的确是珍惜的品质。
不过,另一方面,如果无法一蹴而就,留下记录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三农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乡村 农村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1年6月28日 已读
重建对话性,用乡绅精神平衡知识分子的弊病,反思80年代,在地性与世界视野,如何做比较研究……非常多的启发。最打动我的还是项老师的诚恳,原来老老实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局限,就可以这么可爱。
人类学 史学理论 社会学 谈话录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作者: [英]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纪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土地的黄昏 豆瓣
作者: 张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4
这是一本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性著作。本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乡土文化结构、乡村经验及其微观权力形态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对时间、空间、器物、实践的符号分析,细腻地叙述了宏观权力结构在乡村经验各个层面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对乡土社会的“事实呈现”,该书进一步将分析引向农民心理学、乡土哲学和精神现象学领域,可视为一部乡土文化“小百科”。该书将理论逻辑融会于文学叙述之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卡尔·曼海姆 译者: 李步楼 / 尚伟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一部代表作。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1936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全书论述了知识社会学的几个中心问题,并用实例说明了把这一科学的如何进行实际运用。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英国读者撰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乌托邦、理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
被埋沒的足跡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小濱正子 / 下倉涉 译者: 姚毅 / 鄭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 - 11
至今為止的中國史研究,往往有意無意地以男性──而且是用漢語讀寫的漢族知識男性──作為歷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占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第二編包含了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制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才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表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
Cruel Optimism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Lauren Berlant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1 - 10
A relation of cruel optimism exists when something you desire is actually an obstacle to your flourishing. Offering bold new ways of conceiving the present, Lauren Berlant describes the cruel optimism that has prevailed since the 1980s, as the social-democratic promise of the postwar peri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has retracted. People have remained attached to unachievable fantasies of the good life—with its promises of upward mobility, job security, political and social equality, and durable intimacy—despite evidence that liberal-capitalist societies can no longer be counted on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to make their lives “add up to something.”

Arguing that the historical present is perceived affectively before it is understood in any other way, Berlant traces affective and aesthetic responses to the dramas of adjustment that unfold amid talk of precarity, contingency, and crisis. She suggests that our stretched-out present is characterized by new modes of temporality, and she explains why trauma theory—with its focus on reactions to the exceptional event that shatters the ordinary—is not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ways that people adjust over time, once crisis itself has become ordinary. Cruel Optimism is a remarkable affectiv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娇惯的心灵 豆瓣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格·卢金诺夫 /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田雷 / 苏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家长都成了“虎爸虎妈”,作为“直升机式”教育方法的信徒,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
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虽能在学术履历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从焦虑到抑郁,这一代似乎毫无免疫力?
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一时间,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
《娇惯的心灵》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对于任何一位关注教育、青少年心理,以及互联网一代的读者都值得一读。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甘阳 童世骏 施一公 渠敬东 联袂推荐
《彭博商业周刊》2018年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
--------------------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中国农民调查 豆瓣 Goodreads
中国农民调查
8.5 (50 个评分) 作者: 陈桂棣 / 春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2020年6月17日 已读
初中看的,内容都不记得了,但是对我世界观造成深刻影响。里面审讯和逼供的情形印象很深。突然想起是因为看见一个上访的新闻(牛力)。大概从那时候开始,初中班主任就开始说我负能量了……
三农 报告文学 社会学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包亚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 10
本书主要写布尔迪厄原本将注定要在学术体制内凭借自己学术上的成功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而学术上的成功无疑会把他们领到体制内的统治地位。然而他却偏偏经历了学校的体制就在自己脚下崩溃的体验。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 豆瓣
Juvenesce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Our Ag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译者: 梁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梁永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426 定价:36.00元
读哈里森的书就像是在一条小径上漫步,穿过一座细心灌溉、大量播种和阳光斑驳的树林……就像打造一座花园那样,它带给你的惊奇是无止境的:过程就是一切。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哈里森是当今最优秀的文评家之一。他极其渊博,心胸宽广,热情洋溢而充满好奇心,有着多方面的修辞天分。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本书是对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天才”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发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
作者自科学借来“幼态持续”(neoteny) 的观念( 指将幼年生理特征保持至成年),又把它扩大应用至文化领域,大力论证“青春”是文化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他又看出战后席卷西方文化的“返老还童”现象,乃人类文明史前所未有。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远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成熟,但同时又愈来愈趋于年轻化,如此两极化的剧烈变动可能会打乱历史连续性,将人类未来带入不确定的领域—一个与过去全然断裂的不可知世界。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迷信与暴力 豆瓣
Superstition and Force
作者: [美] 亨利·查尔斯·李 译者: X. Li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为撰写《迷信与暴力》一书,亨利•查尔斯•李从欧洲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和手稿等资料,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亨利•查尔斯•李”分馆作为特殊藏品(special collection)珍藏。
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 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尽管作者已逝世一百多年,但作为历史和法学的重要参考书,《迷信与暴力》依然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其学术和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 编辑推荐
◆ 梅特兰:我们彻底地信任亨利•查尔斯•李及他的作品;
◆ 轰动一时的宏篇巨作,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亨利•查尔斯•李代表作,百年来不断再版和重印;
◆ 诠释人类从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迈进的过程,揭示人类思想中某些最离奇的迷思;
◆ 中文首译本,文辞典雅风趣,底本为1878年表达更清晰、内容更丰富的英文第三版。
◎ 名家推荐
李博士的荣誉就在于,他是少有的勇于挑战欧洲大陆的法律及法律文献的非英国学者之一。他用肉眼直视它们而不是透过眼镜来评判它们,后者是一种更为简单的工作。我们彻底地信任他,是因为他仅把视角固定在中世纪,而且他也从不引用那些带有冲突和争议的观点。我们不能把这种研究方法推荐给一般人而只能推荐给意志坚定者,而李博士正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冷静客观、谨慎细心的人。
——费雷德里克•威廉•梅特兰(剑桥大学教授)
他在美国最有名的著作是《迷信与暴力》。大部分律师都熟知这本书,因为受到职业的影响,他们对这本书比那些执法者有更多的兴趣。这本书已经再版四次并仍在继续再版。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哈佛大学教授,中世纪史权威)
◎ 译者推荐
恐怕在那个时代,对宗教、神明、权威者等等的任何质疑,哪怕有理、有据、有节,都还是有风险、有争议的。然而,作者的先进性正在于此,我们在今天,仍可看到,这本写于百年前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屈从于“时代局限性”的错误评论,甚至哪怕用今人的眼光看,都依然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学者的样态。
——X. Li(《迷信与暴力》译者)
房间里的大象 豆瓣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7.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译者: 胡 缠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你,真的确定自己是个好人吗?
恶人的劣言坏行固然可憎,好人视若无睹的沉默更可怕。世上许多不幸,源自没有说出口的事。我们虽然自认只是不赞一辞的旁观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沉默的共谋者……
当我们眼见真理却不发一语,就是我们开始死去的时候。
日常生活社会学领域中,本书是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