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观念与制度 豆瓣
作者: 方钦 商务印书馆 2019 - 6
本书的主题是剖析社会制度运行的内在结构,特别是构成真实世界之“制度性事实”的主观要件,如个人观念、社会信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影响社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就目前主流经济学界的状况来说,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化的技术处理,即认为所谓“制度”不过就是减少交易费用的工具而已。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这造成了经济学制度分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譬如说,经济学家构建模型和实证检验“优的”制度,但是现实世界许多社会长期存在着“无效率的制度”,这又如何解释?又譬如,经济学家说能够存在的制度必然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但现实中大量制度不仅没有降低交易费用反而增加了交易费用。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制度”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非是某个优化模型的工具变量。研究真实世界的社会制度必须摆脱那种“资源配置优化”的固有思维,回归到亚当·斯密意义上的“交易的经济学”立场上,分析制度性事实下各个构成要件——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行动模式、行为主体的主观特征——的基本性质。其中,又以行为主体的主观特征为重要,因为这是构成不同社会制度模式的核心特征,也是解释制度变迁的关键。本书的内容围绕制度的界定及其分框架展开,具体来说可分为三部分:(1)社会制度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笔者对制度作出了不同于主流学界的一个分析式定义;(2)产权制度的定性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具体案例的分析,即应用第一部分所界定的制度概念来具体解释中国和欧洲社会的产权制度的相同与差异之处;(3)制度与观念的协同演化,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具体来分析制度的主观要件如何影响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变迁过程,包括中世纪经济观念之转变、近代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内卷式的发展三个领域的研究。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