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豆瓣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8.4 (8 个评分) 作者: 张邦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傳教士的詛咒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艾娣 译者: 郭偉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6 其它标题: 傳教士的詛咒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沈艾娣為中國天主教會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實際上幾乎是一個新範式。這一視角對世俗歷史學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認識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找出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
―趙文詞( Richard Madse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傑出教授
本書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宏觀的問題。從村裏人的眼光來看,文化的融合從來都是一種日常的生活。
―科大衛( 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這是一本精彩而生動的全球史著作。它展示了一種全球史的方法:不一定要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而可以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就像這個山西村莊的足跡、認同和想像,竟然遠渡重洋連到了羅馬教廷,這就是全球史。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這是把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歷史資料的發掘,還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我們了解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曲折經歷,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個案。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
關於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業已走入目的論的死胡同,本書最了不起的貢獻,正是為之指出了一條新路。……作者格外強調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和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由此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帶來一種範式轉移,這同樣能啟發中國現代史其他領域的研究。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兴隆场 豆瓣
Prosperity's Predicament
作者: [加拿大] 伊莎白(Isabel,Crook) / (美)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著 译者: 俞锡玑 顾问 / 邵达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 11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
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異國事物的轉譯 豆瓣
作者: 張寧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9
為了探究文化移轉時可能發生的諸多現象以及其背後的歷史動力,本書以「異國事物的 轉譯」為題進行探討,且另闢蹊徑將考察重心由文化的複製與移植,移至其間「看似相 同、實則有異」的曖昧轉變,希望藉由近代中國的案例,探索文化與文化互動時的若干 原則。 全書主要以當時日正當中的大英帝國與力圖振作的中國為載體,以中西往來頻繁的上海 為地理空間,藉檢視具有豐富文化意涵的跑馬、跑狗、回力球等三項西式運動,來分析 文化移轉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 本書特色在於將過去「次殖民地」的說法去政治化,正面檢視上海殖民社會的特性。藉 著將大英帝國具體化,書中深入論述運動與殖民之間的複雜關係;而讀者也會發現,跑 馬、跑狗、回力球賽這些賭博性質濃厚的「異國事物」進入中國後,不僅出現顧此失 彼、甚至暗渡陳倉的情況,其原有的運動意義也無可避免地被重新解釋。
Bringing the World Home 豆瓣
作者: Theodore Huter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 1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was a paradoxical place. On the one hand, significant new voices were determined to undertake reforms that would enable the Qing empire to cope with the powerful West; on the other, the literate public was for the most part equally intent on preserving the old ways. Bringing the World Home sheds new light on China's vibrant cultural life between 1895 and 1919 - a crucial period that marks a watershed between the conservative old regime and the ostensibly iconoclastic New Culture of the 1920s. Although generally overlooked in the effort to underst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era has much to teach us about cultural accommodatio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unique intellectual life. This original and probing work traces the most significant strands of the new post-1895 discourse, concentrating on the anxieties inherent in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t focuses principally on how the need to accommodate the West was reflected in such landmark novels of the period as Wu Jianren's Strange Events Eyewitness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Zhu Shouju's Tides of the Huangpu, which began serial publication in Shanghai in 1916. The negative tone of these narratives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facile optimism that characterizes the many essays on the "New Novel" appearing in the popular press of the time. Neither iconoclasm nor the wholesale embrace of the new could square the contradicting intellectual demands imposed by the momentous alternatives presenting themselves. Bringing the World Home fruitfully bridges the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 by showing how post-1919 radicalism - in an attempt to obscure the contributions made during the preceding period - obliterated an important legac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compromise that holds many lessons for the contemporary world.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豆瓣
作者: 邹振环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 - 1
中国人是何时知晓莎士比亚、阿基米德、培根、卢梭、孟德斯鸠、马克思的?牛顿力学、西洋人体解剖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中国人何时读到《圣经》?
鐵路現代性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李思逸 時報文化 2020 - 11
鐵路是為了讓人重新發現世界才誕生的!
★從「鐵路」、「火車」的命名故事,觀察語言概念的演變
★從吳淞鐵路的爭論,顛覆對晚清守舊派與洋務派的刻板印象
★從孫中山的鐵路夢,解析中華民國國族想像的建構
★從瞿秋白到張恨水,看鐵路如何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主題
長期以來,鐵路、火車作為現代技術文明最耀眼的產物,自然也就被當作是現代性的象徵。鐵路可以說是為了讓人重新發現世界才誕生的,它改變了我們感受時空的方式,重塑了我們對世界的把握;不僅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實際作用,也在歷史文化領域滲透著強力影響。
《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依據晚清至民國的時間順序,以鐵路的命名故事、《點石齋畫報》中的視覺與圖像、吳淞鐵路到洋務運動的論爭、孫中山的鐵路擘劃與國族建構、民國時期的鐵路旅行與文學書寫、現代主體與陌生他者的鐵路經驗和文學表述等六個不同面向,在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像這個主題下,重新思考現代性的諸多問題。
作者李思逸以鐵路為方法、為契機、為理解中國現代性的鑰匙,透過1840年至1937年約一百年間,鐵路進入中國之後發生的衝擊與適應,探討鐵路在晚清民國的具體情境中是如何與現代的想像與經驗勾連在一起。而當鐵路成為人與世界的仲介,「中國」、「現代的中國人」又是如何透過語言認知、視覺感受、事件話語,在「人—鐵路—世界」這樣一種同時並列、不可分割的圖示中於焉成形。
關於鐵路的故事是說不完的,而且背後另有文化和思想的洞天,值得深入研究。因為不論是鐵路還是現代性,我們都沒有自以為地那樣了解它們。
名人推薦
就我看來,文化研究存在兩大弊病:一是缺乏歷史的視野,二是達不到哲學思辨應有的深度。李思逸現在終於彌補了這個缺陷,而且猶有過之——寫出了一本獨特的跨學科著作。——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榮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叶隽 2008 - 9
本课题选择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史作为治学对象,兼及学科史研究与学术史研究。全书追溯"德语文学"在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考镜源流,既注重对机构的历史考察,也注重对人物的个案研究。尤其关注的是,作为一门相对边缘的学科,德语文学研究是如何在现代中国语境中生成,并由此生发出与此相关的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与思想史课题,进而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努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国语境内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景观。
哈哈鏡 豆瓣
作者: 彭丽君 手民出版 2019 - 5
《哈哈鏡》聚焦在中國風起雲湧的1880至1930年代,分析中國都市主體如何與新興的視覺文化互動。本書所考察的媒體和視覺形式包括石版印刷、照片、廣告、電影和劇場表演。小市民主動投身這視覺文化,甘之如貽,渴望着現代性的承諾:給人帶來新奇、刺激和潮流。
彭麗君仔細分析這些視覺再現的發展軌跡,強調各種視覺形式之間的互動。本書指出,各種視覺形式不是分散的文化現象,而是不斷互動,形成中國視覺現代性,在各方面影響其時的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十九世紀末的石版印刷術,全面考察其歷史,得出相關的理論,察看現代性如何執迷於真實。隨後的章節點出新視覺文化中對女體的痴迷,勘察文化如何在娛樂場所誕生,說明小市民如何理解新的現實,並與之互動。
哈哈镜 豆瓣
THE DISTORTING MIRROR:VISUAL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 彭丽君 译者: 张春田 / 黄芷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 3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帝国与现代医学 豆瓣
作者: 李尚仁 主编 中华书局 2012 - 7
医学在近代帝国的扩张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建构殖民现代性与塑造被殖民者身分认同的关键力量。研究东亚的现代医学史,必然会触及到殖民与后殖民研究的课题。要理解现代医学扩张的历史,国家疆界与国族主义的分类范畴无法提供适切的分析架构。本书企图超克国族主义史学的局限,透过跨帝国的研究视野和新的史学想像,来探讨帝国与现代医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曾国藩日记 豆瓣
作者: 曾国藩 岳麓书社 2015 - 7
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备忘纪实的文字,是作者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记录。一些重要人物的日记,往往是研究其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最好的史料之一。曾国藩的日记也是如此,它起自道光十九年(1839),终于同治十一年(1872)逝世前夕,前后跨度达30余年。其内容囊括了曾国藩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晚清社会生活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日记》(全收录珍藏本)由曾国藩研究权威、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等人不遗余力进行搜集整理,收入曾氏《绵绵穆穆之室日记》及《无慢室日记》,共计200万字,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的日记,是迄今为止收录其日记数量最多最完整的曾国藩日记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