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
大师 (2008) 豆瓣
8.7 (12 个评分) 导演: 王韧
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是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以栏目形式打造的一个电视文化工程,是今人重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构想,是我们与观众共同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的一种尝试,是用敬畏和自信来打造艺术精品的一种努力。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这可以启示观众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中,审视和反省我们民族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与历程,重新发现和阐释大师对我们的意义。
《大师》是良心工程。20世纪是中国大灾难、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时期。中国从被外强疯狂宰割的封建国家,到上个世纪90年代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在这样的100年里,中华民族的的先贤们奋斗不止,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宗教等领域里有开山之功,涌现出的一批灿若星河的大师。他们的命运轨迹与时代相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应该引领我们这个仍然在奋斗的民族。写他们是在重温一个时代。
《大师》是精品工程。纪实频道将在两年时间里,运用最先进的高清电视设备,集中力量记录100位大师的故事,以恢弘的手笔、大气的制作,完成我们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和精神责任。这将是上海电视纪录片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和突破。
什么是“大师”?“大师”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大师》栏目旨在传递大的主张、大的情怀、大的思想和大的创造。
所谓“大”,第一就是开风气之先而影响深远。这些卓然大家的业绩和命运与时代相互激荡;第二是与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相联系,为最大多数的人谋福祉,为建立和培育民族的根基而殚精竭虑;第三就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奉献一生,矢志不渝。
“大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昆仑和精神脊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意志力和创造力。
“但开风气不为师”,他们在苦难的时代里努力地为中国想问题,出思想,做事情,在中华民族过去的百年历程中,传承优秀传统、开拓新知、创一代风气。他们以先行者奉献精神而成为一代宗师。
《大师》的故事是值得珍藏的民族记忆,是先贤的人生传奇,闪烁的是人格魅力。
2021年1月13日 看过
看了傅雷的部分,很不错的资料,有些采访
纪录片 近现代
1937年中国知识界 豆瓣
作者: 马嘶 2005 - 3
19世纪后半叶,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重门深锁的中国国门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做过许多美丽的梦,梦中出现的是色彩斑斓的美好图景。不论是实业救国梦、科学救国梦,还是教育救国梦,一言以蔽之,他们做的皆是强国富民之梦。这是生长于积弱贫穷的华夏大地上的先进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梦想,也是西风东渐时期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心态。
北大红楼里的日日夜夜:胡适,蒋梦麟…… 清华园里好读书?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 孤岛上的战斗:郭沫若.茅盾、巴金……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移民:北大、清华、南开、中央大学…… 罹难的知识界名人:陈三立、孟心史、杨荫榆…… 知识产业毁损调查:“文献扫荡”、炮火中的藏书楼…… 1937年的中国知识界是怎样的一种情况?《1937年中国知识界》从“七·七”事变与平津知识界、孤岛上的战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移民、罹难的知识界名人、知识产业毁损调查等方面进行描述。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乱弹 多余的话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瞿秋白 岳麓书社 2000 - 9
本书是瞿秋白作品的新刊,共收录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乱弹》、《多余的话》四部旧籍书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瞿秋白的思想及个人所处的历史年代。文章中史料丰富,感情真挚,不妨一阅。
晚清民初的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 豆瓣
作者: 张寿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如何诠释中国的近代性,是学术界关怀已久的大议题。尤其是20世纪以来,各种地域文化的近代性特质,正积极在各个历史悠久的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等国家中逐渐形塑出各自有别的独特面貌。此一转向的深刻意义,绝不只是内涵、形制或进程上的差异,也是地域文明再生与多元文明共存的人类前景。本书关注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并与中国传统学问相接榫时产生的再造与变革,以及知识生产与消费、出版、阅读,专业人士、专业社群、新型文化人的出现,还兼顾近代复杂的政治、经济变化,试图呈现中西知识交会的复杂情景,并追问传统中国是否有一知识体系。
晚清政治小说 豆瓣
The Chinese Political Novel: Migration of a World Genre
作者: [美]叶凯蒂 译者: 杨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9
19 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政治小说在世界各国风靡一时。这种新文学类型发端于英国,最初为迪斯累利所采用,很快就风行欧洲大陆,梁启超于1898 年将这种文学类型从日本介绍到了中国,并称之为“新小说”,发展出了能够被国人所接受的叙事策略,同时还保留了和世界文学的关联 。政治小说占据晚清小说翻译和创作的主流大约十年的时间,成功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纳入中国文学的脉络中来,创作出了丰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政治小说虽然昙花一现,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晚清史 豆瓣
作者: 戴鞍钢 2020 - 1
晚清百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在变革要求与外来力量相遇,中华帝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转型,艰难地踏上近代民族国家之路。作者戴鞍钢教授长期从事晚清史的教学和研究,以史家之笔将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使读者能对晚清史有一基本了解;本书吸纳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历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细节。本书每章末尾都附有推荐书目,为读者深入阅读提供了门径。
反思现代 豆瓣
作者: 黄克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的推动需要深入的史学反思。本书为知名学者黄克武深入反思探讨近三十年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实践,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贡献卓著。
◎本书涵及作者对从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典范转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及其民国史研究路径的检讨。所涉主题颇丰,视角新颖,打破学科壁垒,兼具思想性与方法论,展现作者深刻的逻辑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国的典范,而这个典范过一阵子就又会受到批判与反省。每一次批判与反省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陈光甫与民国政府关系研究:1911-1937 豆瓣
作者: 徐昂 2020 - 6
本书以辛亥革命到全面抗战爆发的历史进程为背景,研究近代中国银行业的代表人物陈光甫在近代政商关系变动中的个人经历与事业。从清政府官派留学生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民营银行家,陈光甫代表工商金融资本利益,与近代历届政府在长期的矛盾与调和下共存,对近代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私营金融业的壮大、国家经济治理与中外经济关系的进步都发挥了作用。本书从一个金融家的具体思想、事业和社会活动,审视了全面抗战以前中国民间金融资本所处的政商关系。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豆瓣
作者: 刘大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复杂而充满活力的边缘表述,与现代中国的结构性转型纠缠在一起。作为一种“中国研究”的切入点,它的可能性与限度体现于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博弈之中。参差多样的各少数民族时间与空间认知模式在现代发生了一体化的变局,从而引发了历史与书写、地理与想象的多重化约过程,少数民族文学的探究有助于我们重新绘制现代中国的时空与人文图像。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与主体性的确立和消解,少数民族文学的母语写作、翻译传播、形象表述与被表述之间的张力,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特定思维模式体现出来的美学、政治与生活方式等等的情境还原与理论提升,刷新了我们理解少数民族、现代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方法、认识论和世界观。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员):如何抻展开被历史的深重皱褶遮蔽了的诸多文学流脉?如何在所谓“典律”之外发现历史的替代性叙事?如何寻求彰显长期处于“弱势”话语的合法性,进而试图拟构多元共生的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图式,是本书作者的主要追求。此方向的深拓,难点在于要有超越既有知识格局、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的胆略,还在于要有对这个历史传承深厚、文化多元互动的国度中文学的演进历程的深湛领悟。读者自会评判本书作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目标。
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时空和意义为转换的研究格局在学术视野和叙事阐释上的双向统合,将现代民族主义背景的宏通观照聚焦于学术収展及其内在理路的厘清,有效地将近现代少数民族文学及其间纷纭复杂的历史变革与社会思潮、人物和事件、著述和观点汇聚为一个步步深迚的学术阐释空间,其中既有“史”的透视,又兼有“论”的引申,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现代学术的确立与走向作出了系统的清理,可谓“总述创获,彰明源流”。此外,本书在文献资料的収掘上、在方法论的架构上、在学术史的钩沉与论评中形成了多方面的突破,体现了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事件阐释的理论力度,“揭示出少数族裔文学对于构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所提供的新鲜资源、生収可能与另类的选择”,也为补阙和完善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史构建了一种可资参照的工作框架。
八佰 (202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八佰
7.1 (1046 个评分) 导演: 管虎 演员: 王千源 / 张译
其它标题: 八百启示录 / 战争启示录之八百壮士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将于2020年8月21日全国影院上映。
2020年12月18日 看过
如果说故事线单一之类的,可以找到很多毛病,史实也有所夸大。但是在观看过程中代入感非常强,画面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唤起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关注,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希望每天叫嚣着到处打仗的人能够想一想。
战争 近现代
胡适考论 豆瓣
作者: 席云舒 商务印书馆 2020
《胡适考论》先后从世界各地搜集到二百余篇胡适英文佚文和两万余种海外英文报刊对胡适的报道,其中包括大量胡适英文演讲,这些资料绝大部分均为学界首次发现,堪称集胡适英文文献之大成。本书收录的论文大多建立在这些新发现的材料之上,无论是史料的考订,还是对胡适思想与学术问题的论述,均常有新见,是近年来胡适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之一。
在语词的密林里 豆瓣
作者: 尘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1
《在语词的密林里》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竞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入《在语词的密林里》的后101条。
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在语词的密林里》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2020年12月18日 已读
简单翻了一下,找了两条赵元任的资料。这本书很有时代特征,写在文革之后,很多话今天人已经不敢说了。看作是一本语言史的资料会更有用。
语言学 近现代
双尾蝎 豆瓣
作者: 徐仲年 2017 - 10
《双尾蝎》是徐仲年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杨明辉、殷智本、余煌三个结拜的镇江青年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不同人生,从法的里昂求学,写到抗战时的中,通过三个青年不同的道路选择,反映了战争时期人生的悲欢离合、个人的仇恨,以及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
彼美人兮 豆瓣
作者: 徐仲年 2018 - 5
上世纪30年代,法国少女露绮斯和里昂中法大学学生宗书城在法国一见钟情、共坠爱河,婚后二人携手返回中国。回国后,夫妻身居异地,隔阂悄然而生。最终,这对异国情侣劳燕分飞,伊人黯然归去。
我只向我说:“在此时,在此地,有一天,我被人爱了,我也爱过人,她是美丽的。……我把这个宝藏深深埋在我不朽的灵魂里,我要携它至上帝面前!”
—— 徐仲年
本书系法语翻译家、作家徐仲年根据个人经历所创作,最初拟名为《西方之美人》。后经留法友人、画家徐悲鸿建议,改名为《彼美人兮》,并亲自为之题写书名。
2020年12月17日 已读
中间停了一两年,重新捡起来读完了。可以作史料看看,文学价值则有限。其实一直都比较怀疑,中法大学这批人是不是真的值得重新发现和研究。
比较文学 近现代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路易斯·加乐尔 译者: 赵元任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斐声世界的儿童读物,故事讲述了英国小女孩阿丽思在兔子洞中梦游的奇遇。作品充满了对童趣的描写,细腻刻画了儿童的心理世界。主人公一会儿掉进兔子洞,一会儿又钻进老鼠的巢穴,一会儿长大,一会儿变小,牢牢地抓住了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充满了超现实的想象,真可谓引人入胜。
这本书从英文原著中选取了数十幅随文彩图,同时配以今人重绘的彩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予小读者愉悦和满足。
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 豆瓣
作者: [美] 杰克·A.戈德斯通 译者: 章延杰 / 黄立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9
往昔的那些重大危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革命有何裨益?通过对国家、精英以及社会焦虑的集中分析,戈德斯通认为,那些重大革命都是“多元危机”的产物,当僵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难以应对人口增长施于有限资源的沉重压力时,这些危机就会产生。戈德斯通进一步指出,究其原因而言,欧洲的那些重大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与亚洲发生的那些大起义是相似的,亚洲的这些大起义使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国明清这些王朝摇摇欲坠。
恰如25年前一样,戈德斯通的《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至今仍然值得研究和效仿,该书清楚地表明,比较历史分析的经典著作所得出的结论经得住岁月的检验,这本1991年取得惊人突破的书籍,到现今的2016年,已成永恒的经典。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丁耘 编 2009 - 8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讲述了: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政治史与社会史的一些重要关头,对五四运动的每一次探讨与评价总能带来新的历史兴趣与现实效果,甚至可以说是某些重大历史转折的先声。1939年,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正逐步确立理论权威的毛泽东通过评价五四运动,确定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自此,作为目的论总体历史叙事的重要环节,五四运动参与论证了社会革命、民主建国与文教变革的正当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关于五四运动出现了不同的史学描述。一方面,以胡绳为代表,延续了毛泽东的革命史叙述;另一方面,以周扬及稍后的李泽厚为代表,开始注重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另行回顾过去是为了走向别样的未来。无疑,新描述并不出于所谓单纯的客观史学兴趣,其重点也并不在于对五四运动进行孤立的评价,而是试图突破革命的历史目的论,探索另外的历史叙述框架与社会建设蓝图。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所引发的一切论争的实质。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豆瓣
作者: 呂妙芬 / 康豹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
本書討論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各宗教教派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各宗教教派對於五四的看法與回應。全書除導論外,共有18章,分別討論佛教、道教、孔教、民間教派、天主教、基督教、中國伊斯蘭教的情形,以及知識分子的宗教觀。
烈士风度 豆瓣
作者: 符杰祥 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本书以“烈士风度”为题,从秋瑾、丁玲、鲁迅、周作人等重要个案入手,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烈士文学与纪念文章等问题,阐发与揭示中国近现代文学领域的烈士文学现象与文学史观、革命政治与烈士文学的生产机制、女烈士与新女性的性别政治、烈士文学的美学艺术与文章源流、中国士文化的殉道悲剧与周氏兄弟的不同思考、鲁迅的烈士精神与纪念文章等重要学术命题。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探讨烈士文章在近现代中国的生产机制及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著作,具有重要价值。
性史1926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竞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2
本书收录有七篇真实的性经历,投稿者皆为大学生。他们所描述的內容,有懵懂的性启蒙、青春期的冲动与自慰的心情等,相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性观念。在每篇文末,则有张竞生撰写的按语,提出中肯的评论。本书的记录,取摘了每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回忆,现身说法,是最实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