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
绝望与希望之外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一般认为,《野草》是最能透见作者“灵魂的真与深”、最能揭示鲁迅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孙歌将鲁迅和《野草》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的独特思想路径,来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五四落潮后鲁迅的孤独、战斗与坚守,以及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外”追寻生命原点的深刻体验与人生思考。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独醒者与他的灯 豆瓣
作者:
张洁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本书是对鲁迅《野草》进行的系统解读与研究。作者在借鉴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细读的方法逐篇分析文本,结合丰富翔实的史料考辨,对《野草》进行了兼具实证性与开创性的历史研究与审美批评。
本书兼顾文本细读的方法与整体研究的眼光:不仅深入评析每一文本的思想主题、意象情绪、艺术风格等问题,同时更勾连相关史料,力图还原历史现场,以考察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并将具体文本置于鲁迅思想与艺术发展的脉络中,以及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从而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中探讨《野草》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其与时代历史的关联性。
本书新见迭出。如对《野草》的"自画像"性质的讨论、对《野草》中体现的鲁迅文学观的分析,以及对《求乞者》、《我的失恋》、《立论》等篇章的独到见解,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构成了对《野草》研究的推进。
本书兼顾文本细读的方法与整体研究的眼光:不仅深入评析每一文本的思想主题、意象情绪、艺术风格等问题,同时更勾连相关史料,力图还原历史现场,以考察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并将具体文本置于鲁迅思想与艺术发展的脉络中,以及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从而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中探讨《野草》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其与时代历史的关联性。
本书新见迭出。如对《野草》的"自画像"性质的讨论、对《野草》中体现的鲁迅文学观的分析,以及对《求乞者》、《我的失恋》、《立论》等篇章的独到见解,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构成了对《野草》研究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