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喧哗与骚动 豆瓣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方柏林 译林出版社 2015 - 6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作品,几乎每个人都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它以四个人物的不同视角将一个故事讲了四遍,如同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构筑了一个立体主义的美国南方社会,其创作手法之大胆丰富,足以为一部“创作艺术教科书”,是现当代文坛罕见的大手笔。《喧哗与骚动》被福克纳认作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它也是公认的福克纳小说中最精美的一部。
《喧哗与骚动》书名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一句台词:“生活就像傻子讲的故事,满是聒噪和狂怒(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主题也在被这句台词说中。
小说分为四部分,分别由四个人讲述同一个故事。有智障弟弟班杰明完全时空错乱的心理活动;有昆汀在自杀前的种种臆想;有杰森有私利无亲情的所作所为;有黑人女仆眼中的烦扰家事。这些人以及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的另外的人,如凯蒂、父亲母亲、毛莱舅舅,他们所有人似乎都在同时发出声音,急于诉说自己的欲望、困惑、愠怒和绝望。这些声音就如同现代派交响乐中的那种乐句,如低吟和嘶吼,倾诉着人在凝滞的时间中的窒息和苦熬,此起彼伏地充满整部小说的每一页,但没有一句是和谐和有意义的。
2022年9月24日 已读 guess it's not my kind of book
小说 美国
如雪如山 豆瓣 Goodreads
8.2 (117 个评分) 作者: 张天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4
○ 没有一个女人,是微不足道的
○ 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
○ 李敬泽、梁永安、张莉、笛安 众多名家诚意推荐
○ 青年实力作家 张天翼 全新女性主题小说集
------------------------------
☆ 内容简介
生活中,“雪”与“山”,都是极其常见却又无法忽视 之物。那如雪般细碎的日常和如山般刻骨的过往,几乎贯穿着每个女性的生命记忆。《如雪如山》正是一个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女性生存故事的隐喻。
作者张天翼以敏感善察的心思和细腻锋利的笔触,通过七位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断面,梳理出名为“lili”的女性成长史:她可能是春运火车上坐在你对面的恬静女学生立立,也可能是在医院中与你擦肩而过怀抱婴儿、正为产后抑郁症所苦的俪俪,还可能是住你家隔壁已经步入老年的失独母亲丽丽……她们的负累与挣扎,以一种透彻、浓烈的贯穿抵达了生存的真实。
所有女人身上都暗藏一块相同的拼图,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的答案。
-------------------------
☆ 名家推荐
天翼就是有这个本事,能够让那些灰暗的东西、非常困窘的东西有一种光晕,甚至是迷人的光晕。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如雪如山》以细腻的细节、场景和氛围,写出了现代女性的负累与挣扎。小说的文字透彻而浓重,不屈不挠地抵达了生存的真实,同时从内心传达出的女性共通的精神困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感。
——著名学者 梁永安
在文学世界里,张天翼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什么不可以冲撞,没有什么不可以书写。这真令人惊喜,一个天然没有边界感的作者,不由得不让人抱有期待。
——著名文学评论家 张莉
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这就是张天翼的答案。
——著名作家 笛安
2022年9月11日 已读
张师傅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永远是丰盈的肉感。奇崛的想象力本身很好,但太多穿插在故事里有点打乱叙事,略用力过猛。
中国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过于喧嚣的孤独 豆瓣
Příliš hlučna samota
9.1 (41 个评分) 作者: (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集工人、酒鬼、书迷三位一体的诗人汉嘉,后来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捷克人说,米兰·昆德拉的文章过于深邃,读起来有沉重感;而赫拉巴尔则像是啤酒馆里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将无数奇特的故事娓娓道来,幽默而富有哲理,这才是纯正的捷克味道
2022年6月24日 已读
读完第五章怅然若失。/“仁慈的大自然创造了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它比痛苦更为强烈,在真理出现的时刻笼罩着你。”/“我最爱苍茫的黄昏,唯有在这种时刻我才会感到有什么伟大的事情可能要发生。”/“我们有如橄榄,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小说 捷克 文学
初恋 豆瓣 Goodreads
Первая любовь
7.7 (9 个评分) 作者: [俄]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者: 萧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3
1833年,15岁的伊万·屠格涅夫考入莫斯科大学,并在那里爱上了19岁的叶卡捷琳娜·沙霍夫斯卡娅公爵小姐。公爵小姐虽然与小屠格涅夫通信,但她其实爱上了老屠格涅夫。老屠格涅夫在与公爵小姐分手后不久去世,传闻说是为情所困而自杀。公爵小姐一年后出嫁,并在产下一子后去世。这就是《初恋》的素材。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8.7 (525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22年2月23日 已读
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My Wilderness has made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小说 心理学 科幻 美国
这一切 豆瓣
All That Is
作者: [美] 詹姆斯·索特 译者: 刘伟 海南出版社丨理想国 2022 - 1
故事始于“二战”尾声一艘驶往冲绳的舰艇,主人公菲利普·鲍曼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之后的几十年,他回到纽约成为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在图书交易、文学事业和一场又一场晚宴聚会中安身立命。他结婚又离婚,新恋情接踵而来,肉体激情周而复始,也经历了残酷的背叛。老友们渐行渐远,房子买下又卖掉,父母离世,爱的纽带褪色凋零。当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鲍曼,他已到了认真思考死亡的年纪:他想要再回太平洋,那里“有他生命中唯一勇敢的部分”。
《这一切》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轨迹,也是一部丰富的社会编年史,叙事视角自如切换于主人公与数十位人物之间。大量洞察敏锐的细节赋予了它史诗般的品质,场景、插曲与人物造像如钻石切面般精准利落,故事及其容纳的情感在其中不断扩张蔓延,映照出所有出场人物在时光中流逝的生命轮廓。
詹姆斯·索特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作家中周知的隐秘大师”,他确切地知道什么能让哪怕最微小的事件值得被讲述,并通过魔法般的文字魅力,使其在黯淡的日常中显露光辉。他在87岁完成的这部臻于完美的作品,犹如最后一刻密集涌现的往事,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仿佛历尽了所有的生活:这些生活共同完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作者将记忆作为抵御遗忘的堡垒,深刻地唤起了一整个难以估量的世界,“那曾经向他敞开,并且被他拥有的生活”。
.
评论推荐:
★ 在某些时刻,生活被不可逆转地切分为过去和未来。只用一个句子,索特就能揭示出一个人的全部历史,渴望与恐惧、希望与需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人何以陷入如今的境地。
——《纽约时报》
★ 就像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在垂死作家的脑际接连涌现的紧凑故事一样,《这一切》中的故事具有明亮而动人的生命力,它们深刻地唤起了一个人的生活,以及一整个消逝的世界……这部小说包含的生活与情感的范围不断扩张,并且,通过神秘的魔法般的移情,我们越来越深地介入到鲍曼的生活之中,虽然他本身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人物。
——《卫报》
★ “詹姆斯•索特写出的句子胜过当今任何一个美国写作者,这在小说读者中是一个信仰。”
——理查德•福特(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 “对于那些会从阅读中获得强烈乐趣甚至上瘾的人来说,他是一个特别令人满足的作家。我将詹姆斯•索特列为少数我渴望阅读其全部作品的北美作家之一,并且迫不及待想看他还未出版的书。”
——苏珊•桑塔格
别了,柏林 豆瓣
Goodbye to Berlin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 孙法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4
太阳照耀着,希特勒成了城市的主人;太阳照耀着,可我的几十位朋友,我在工人学校那个学生,我在国际工人救援会遇见的男男女女都进了监狱,而且可能已经死去。但是我想的还不是他们,还不是头脑清醒的、目标明确的、英雄气概的他们;他们是明知有危险而且承认了危险的。我想的倒是可怜的卢迪,他那一身滑稽的俄国式宽松上衣。他那故事书上的假想游戏现在已被当作事实了。纳粹要拿那故事跟他玩游戏。他们不是嘲笑他,而是把他假想的东西当作事实来相信。
诺里斯先生换火车 豆瓣
Mr Norris Changes Trains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 孙法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4
《诺里斯先生换火车》是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最知名的代表作,以冷静旁观之眼,描绘1930年代醉生梦死、充满末世情调的柏林城。
纳粹上台前夕,浩劫悄然降临。英国青年威廉在开往柏林的火车上结识了一位神秘而优雅的绅士诺里斯,故事围绕诺里斯先生身上的重重谜团展开。他披着光鲜的外衣游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带,负债累累却又出手阔绰,文质彬彬却又私下做些见不得光的事,为人胆小羞怯却又有性虐癖好。诺里斯身边聚集了各怀心机的各色人等:狡诈阴沉的秘书,忧郁怯懦的男爵,热情市侩的女房东,行事鲁莽的青年,城府颇深的共产党人……每一个人都有秘密,却无一例外被时局席卷着迈向悲惨的命运。《诺里斯先生换火车》以对人物和地域的细致描绘及独特洞见,构成绝妙的政治寓言,曾与伊舍伍德同样描写一九三〇年代柏林的《别了,柏林》合为《柏林故事集》,被《时代》杂志和美国国家图书馆评入“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并于1935年被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愉悦的五十本书”之一。
弗兰肯斯坦 豆瓣
Frankenstein
8.3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雪莱 译者: 刘新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9
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具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他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坦所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
2022年1月23日 已读
科幻小说鼻祖,但比起科幻小说来说更像一部寓言故事,弗兰肯斯坦的天才既是祝福又是诅咒。讨论的伦理问题不仅限于科技伦理,而是更广泛的造物主与被造物的伦理问题。今天我们仍在谈论这个问题,用拍电视剧、拍电影、写小说和道德讨论等等各种方式来试图解码人和被创造物的合适关系,而在这部两百年前写就的小说中确实可以找到一个回答:“出于一时的狂热,我制造了一个有理性的生物,我有责任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确保他幸福快乐,安然无恙。这当然是我应尽的义务,可我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义务,即对我同胞的义务,需要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涉及更多人的幸福或疾苦。”
小说 文学 科幻 经典 英国文学
冬日恋曲 豆瓣
Eight white nights
作者: [美国] 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龚林轩 2022 - 1
❄️ 奥斯卡获奖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者安德烈·艾席蒙超越新作,写尽现代爱情中的所有伪装与猜测,渴望与挫折。比《夏日终曲》更细腻、坦率和敏锐。
❄️ 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鲁斯特,风行30国,深深打动每一个在爱情里踟蹰、不安、渴望和惧怕表达的读者和爱人。
❄️ 性感而迷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time out》《波士顿环球报》等40家媒体年度选书推荐。
❄️ 新锐作家、《Wonderland China》时尚内容总监龚林轩倾情翻译唯美译本,纤毫毕现。
❄️青年艺术家龙荻特别绘制四张纪念版明信片,再现白夜、咖啡、絮语和悸动的心神、
❄️ 国内顶尖设计工作室STONESDESIGN操刀设计,内封进口雪花棉特种纸 护封晶品广告纸 完美呈现白夜里的爱情絮语。
白夜、歌声、松木香气、咖啡、暗语、候麦电影和悸动的心神
紧张、不安、自我反省、激情、恐惧、爱的渴望和迂回的表达
时间机器 豆瓣 Goodreads
The Time Machine
8.1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译者: 顾忆青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2
《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5年发表的一部科幻小说。这本书也是威尔斯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有评论家将这本书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作品描述一位科学家通过时间旅行机器来到公元802701年。这时的地球到处 是宫殿式建筑。人类进化为两类:艾洛伊人和莫洛克人。作者将将优雅的贵族描写为被莫洛克饲养的畜牲,而且还被当作食物,展示了人类退化的阴森景象。
◆ “科幻界莎士比亚”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代表作
◆ 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被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
◆ 世界科幻小说史上第一部以时间旅行为题材的作品
◆ 阿西莫夫、乔治·奥威尔、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深受影响
◆ 五次改编为广播剧,四次改编为电影,更有数十个其他衍生作品
◆ 生活大爆炸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出现的时间机器,就是1960年电影版《时间机器》的道具
◆ 时间机器开篇提出时间是第四维,甚至早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十年
◆ 开创"如果某种科学技术得以实现,那么未来将……"的开篇方式本身
2021年11月26日 已读
评论区“古典科幻”的形容再恰当不过,情节上并不太夸张,威尔斯的所有哲思辩论和关于未来的想象展开都来自现实,也影射现实、反思现实,其中对时间的论述在今天读仍然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
外国文学 小说 科幻 经典 英国
羚羊与秧鸡 豆瓣
Oryx and Crake
8.8 (19 个评分) 作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韦清琦、袁霞 译林出版社 2004
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她对未来世界滥用生物技术的极度担忧。和西方许许多多已经问世的科学幻想作品一样,本书中所展示的未来世界,也是愁云惨雾,暗淡无光,一片人类社会的“末世”场景。

——那时政府似乎已经退隐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了,各个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大院”,里面试验室、宿舍、学校、医院、商店、色情场所等等一应俱全,有自己的警察,简直就如同国中之国。

——生物工程似乎成为小说中唯一的科学技术。

——所有的疾病都已经可以被消灭,但是制造药品的大公司为了让人们继续购买药品,不惜研制出病毒并暗中传播。如果有人企图揭发这种阴谋,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文学艺术已经遭到空前的鄙视,只有科学技术(其实只有生物工程)成为天之骄子。这实际上象征着如今我们已经看得相当清楚的趋势。
我们 豆瓣 Goodreads
We
7.7 (59 个评分) 作者: [俄]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1884—1937),俄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讽刺作家,反乌托邦小说的创始者。
《我们》以笔记的形式,描绘了二十六世纪的一个集权主义国度“众一国”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只有号码,没有姓名,住在完全透明的玻璃房子里,身穿同样的制服,吃的是化学食品,享受配给的性生活,由一位永不更替的全权“恩主”统治。《我们》是扎米亚京的传世之作,开创了反乌托邦小说这一崭新的文学类型,与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为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红色海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韩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韩松精选集》之Ⅰ
本书为长篇小说,韩松成名作。
在未来,陆生遗民用基因工程发明水栖人,同时建造海底城,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人类文明迁徙海底。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在过去与未来纵贯上千年的时空交错中,反思我们文明的历史,想象我们文明的命运,展示了一幅令人扼腕叹息的画卷。故事图景壮阔,文字诡丽,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韩松经典作品首度结集出版
★ 精选集含六册,均由韩松亲自选编并校订
★ 一网打尽作者成名作,及多项科幻大奖获奖作品
★ 收入近年未出版科幻新作
★ 首度出版杂文集、诗集,呈现多样文风
★ 插画师布兔绘制封面,制作精美,值得珍藏
分册包含:
韩松精选集Ⅰ 《红色海洋》(长篇小说)
韩松精选集Ⅱ 《火星照耀美国》(长篇小说)
韩松精选集Ⅲ 《苦难》(中短篇小说集)
韩松精选集Ⅳ 《冷战与信使》(中短篇小说集)
韩松精选集Ⅴ 《我一次次活着是为了什么》(随笔集)
韩松精选集Ⅵ 《假漂亮和苍蝇拍手》(诗集)
在虚拟的时空实验室里,观察人性、历史与现实。我们的明天何去何从?
名家推荐:
在多产的作品中呈现出诗意的光谱,韩松具有全面而奇异的才能。他以科幻为主要体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映照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怀。——北岛(著名作家)
韩松与别人确实不同,他的感觉比我们多一维,因而他的科幻也比我们多一维。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刘慈欣(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以难能可贵的认真和执着坚持写作了几十年,他的小说诡异而华丽,深沉而热烈,实在别具一格,为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阿来(著名作家)
我以为,《红色海洋》不仅达到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高峰,而且也达到了主流文学创作的高峰。——吴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韩松的《火星照耀美国》超越了民族主义对阵全球化的思考范畴,而是将全体人类现状作为一个整体,看到了其更黑暗却本质的一面。——王德威(著名文学评论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松处在从鲁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作家的人性批判的延长线上。——严锋(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韩松不动声色地讲着诡故事,好像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宁财神(编剧,作家)
犹如异世界的奇境,秘密正隐藏在当下中国的日常肌理之中,诡异的超现实情景看似不可理喻,却反而传达出写实文学中不可见的真相。——宋明炜(美籍华人作家)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姜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九三年 豆瓣
Quatre-vingt-treiz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三体Ⅲ 豆瓣 Goodreads
死神永生
8.8 (1014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10 - 11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生命之歌 豆瓣
Gertrud
8.6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吴忆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生命之歌》是憧憬东方思想的抒情诗人黑塞的作品。它描写一位音乐家因少年时期的恋爱事件而意外残废。当他经过艰苦奋斗的历程而以作曲家身份出现时,却遭遇到热情化身的友人歌手夺取了他的爱人。最后男主角库恩成了大音乐家,歌手莫德与女主角葛特露德缔结良缘,却因性格不相容而以悲剧结束了这场三角恋爱。故事中男主角库恩以伟大纯洁的意志,克服了艰苦的命运,谱成爱情与生命的凯歌。
这是一部满含哲理,以高歌音乐与纯洁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孤独者追求幸福的悲怆心曲。
2021年9月13日 已读
敬青春,敬音乐,敬你我的艺术梦,敬痛苦和喜悦,敬爱与友谊,敬哲思及人生。
故事相较黑塞其他作品略显简单,但想表达的东西一如既往地澄明优美。
小说 德国 文学 爱情 诺贝尔
荒原狼 豆瓣
8.9 (159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你在头脑中本来有一幅生活的图画,你有信仰,有要求,你原本准备做一番事,准备受苦牺牲,但是你逐渐看出,世界根本不要求你有所作为,作出牺牲,世界并不要求你做出这一类事情,生活并不是英雄角色及其类似事情的英雄史诗,你逐渐发觉生活只是优雅的好房间,人们住在这个房间里吃饭,喝酒,喝咖啡,穿上一双针织袜子,玩玩纸牌,听听收音机,人们感到心满意足。谁要追求别的东西,谁身上具有别的东西——带有英雄气概的、美好的事物,崇敬伟大的诗人或崇敬圣人,他就是傻瓜或唐吉诃德式的骑士。”
哲学 小说 德国 文学 黑塞
第一日 豆瓣
Le premier jour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李维 译者: 陈睿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她叫凯拉,是一位考古学家,正在寻找“史前第一人”;他叫阿德里安,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希望揭开世界起源的奥秘。他们是分离了15年的初恋情人。15年后,是什么力量把他们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了一起?
《偷影子的人》作者马克•李维最丰满动人的奇特小说
传说,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孩子知晓创世的所有秘密,从世界起源直到时间尽头。出生时,会有一名信使来到他的摇篮前,用手指堵住他的双唇,从此,他就再也不能吐露别人托付给他的秘密,那是生命的秘密。这根永远抹掉孩子记忆的手指会留下 一个印迹。这个印迹,所有人的嘴唇上方都有一个,除了我。
我出生的那一天,信使忘了来看我,所以,我记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