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作者: 木心 2020 - 4
内容简介
“如果不满怀希望,那么满怀什么呢……”
木心散文小说系列之《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晚年编订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收入《九月初九》《竹秀》《空房》《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颇具木心行文风格的作品13篇。2006年初版亮相,就获《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关注,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从而引发这一年将是“木心年”的读书界讨论。
==================================
编辑推荐
★ 木心晚年亲自编订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
越来越多的人在读木心,就是从这一本书的诞生开始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晚年编订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收入《九月初九》《竹秀》《空房》《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颇具木心行文风格的作品13篇。2006年初版亮相,就获《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关注,引发这一年将是“木心年”的读书界讨论。
==================================
名家推荐
★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
★ 陈向宏(木心故里乌镇的总规划师)——木心先生是唯一的。
★ 铁戈(木心在上海时期的忘年好友)——现在人们看到的木心,都只是他露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 陈村(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 何立伟(作家)——意外之人,意外之文。
★ 骆以军(作家)——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 孙郁(学者)——读几册木心作品集,像一番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 陈子善(学者)——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 巫鸿(学者)——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中,木心有两点与众不同:其一,他在中西文学和哲学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也能同样娴熟地将这些知识融会于写作和绘画之中。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和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比美。高行健也是一位相当执着的画家,但是我认为在绘画风格的细腻和作品题材的丰富两个方面,木心都要胜过一筹。
★ 童明(学者)——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 陇菲(学者)——木铎声声,我心摇曳。
★ 春阳(学者)——木心,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 李静(学者)——木心寻返久经失落的古典词语,借以拓展思维、感受和想象的边界,由此,他创造了一种真正成熟、华美、丰赡而高贵的现代汉语。
★ 梁文道(“看理想”主讲人)——木心像是从一个从来没有断裂的传统中出来的,他能够用文字把你整个儿抓进去。
2022年6月29日 已读
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伤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喜欢《论美貌》,《带根的流浪人》。
中国 散文 文学
冬日恋曲 豆瓣
Eight white nights
作者: [美国] 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龚林轩 2022 - 1
❄️ 奥斯卡获奖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者安德烈·艾席蒙超越新作,写尽现代爱情中的所有伪装与猜测,渴望与挫折。比《夏日终曲》更细腻、坦率和敏锐。
❄️ 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鲁斯特,风行30国,深深打动每一个在爱情里踟蹰、不安、渴望和惧怕表达的读者和爱人。
❄️ 性感而迷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time out》《波士顿环球报》等40家媒体年度选书推荐。
❄️ 新锐作家、《Wonderland China》时尚内容总监龚林轩倾情翻译唯美译本,纤毫毕现。
❄️青年艺术家龙荻特别绘制四张纪念版明信片,再现白夜、咖啡、絮语和悸动的心神、
❄️ 国内顶尖设计工作室STONESDESIGN操刀设计,内封进口雪花棉特种纸 护封晶品广告纸 完美呈现白夜里的爱情絮语。
白夜、歌声、松木香气、咖啡、暗语、候麦电影和悸动的心神
紧张、不安、自我反省、激情、恐惧、爱的渴望和迂回的表达
堤契诺之歌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读性强,反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继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同时,又将东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揉合其中。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oincidence of Memory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Viggo Mortensen Perceval Press 2002 - 8
In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ook, the artist combines photographs, paintings, and poems that span his artistic output from 1978 to 2002. Over 50 full-color reproductions are featured.
加缪手记 豆瓣 Goodreads
Carnets I : Mai 1935 - février 1942
9.5 (7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黄馨慧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7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最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 心的诸貌与真实,通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考、片段的描写以及从生活中搜罗而来的谈话记录。手记里的许多片段几乎一字不改地用在了《局外人》《婚礼集》和《反与正》等作品中。
第二类是读书心得,包括影响他最大的作者尼采、戴·赫·劳伦斯、梅尔维尔和马尔罗等。《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各个主题,不论是死亡的结局、清醒的心智、无神论观点和肉体生活的价值,都有在手记里反复出现与探讨。
第三类大部分都没有用在发表的作品中,有些则改写入早期的小说《快乐的死》。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豆瓣 谷歌图书
Klingsors letzter sommer
7.9 (69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易海舟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
全书包含两个部分。《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创作于1919年的中篇小说。彼时一战刚刚结束,世界尚未从混乱中恢复,千万士兵、战俘和民众,从多年僵化统一的顺服中,回归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有些年轻人在童年时被战争拖走,现在“回归”了,却必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现实世界。而对于 黑塞这样的“老人”,那些曾被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已成了可笑荒唐的明日黄花。一切都变得可疑,令人不安惶恐。在这样一个夏天,一个告别的夏天,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弥漫南方阳光与葡萄酒香气的日子,画家克林索尔化身李太白,与他的好友杜甫、路易、亚美尼亚占星师,一同漫游,饮酒,辩论。最终在夏末,用尽生命所有的燃料,完成了最终的画作。
第二部分《漫游》是黑塞创作的散文和诗歌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自传式作品,国内首度翻译集结”,继《悉达多》《园圃之乐》后,你不可错过的大师之作。
本书内容关于夏日、颜色、梦境,以及葡萄酒、诗歌和艺术;或许是黑塞最具想象力的作品,文字如调色盘般交织迷离。
在本书中,你不仅能见到黑塞本人,还有李太白、杜甫、亚美尼亚占星师。但无论你是懵懂少年,还是沉静老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属于你的自画像。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无人能长久地、夜以继日地燃烧所有光亮,燃烧所有心火;无人能长久地、夜以继日地站在火焰中,白天热烈作画,夜里热烈畅想,越来越享受,越来越有创造力,感官和神经越来越清醒敏锐,如同一座殿堂,所有窗后日日华乐奏响,夜夜烛火通明。会结束的,已挥霍太多自身之力,燃烧太多眼睛之光,流失太多生命之血。”
小说 德国 散文 文学 黑塞
目送 Goodreads 豆瓣
目送
8.0 (495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活山 豆瓣 Goodreads
The Living Mountain
8.7 (51 个评分) 作者: [英]娜恩·谢泼德 译者: 管啸尘 文汇出版社 2018 - 10
☆ 入选 豆瓣·2018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 入选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自然文学奖
...................
在这高处,没有动静,也没有声响。
人类离这儿大概还有千万年远吧。
我存在着:这就是大山赐予我的最大恩典。
.... ...............
☆ “关于英国自然风景的最佳作品 ”(《卫报》)
☆ 肖像印在英镑的传奇作 家 娜恩·谢泼德
☆ 蒙尘三十余年的文学经典 中文版 初次引进
☆ 中文版特别收录 珍妮特 ·温特森 诚挚推荐书评
☆ “当代最好的行走作家” 罗伯特·麦克法伦 万字长文作序
...................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也使我兴奋……”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在1977年出版之前,此书的手稿被作者本人压在箱底三十多年;而在出版后,珍妮特·温特森、阿莉·史密斯、罗伯特·麦克法伦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谢泼德的忠实读者。
...................
如《尤利西斯》之于都柏林,《达洛维夫人》之于伦敦,《活山》凝视着风景的细节,也充满热情的哲思。——罗伯特·麦克法伦
之所以说《活山》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且微小的主题中,找到或者说提取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这趟禅宗式的“登山朝圣之旅”让人享受其中,它极具启发性地融合了哲思和纪实,反映了在她所爱的山水中,处处皆是生命的各式形态和力量。——阿莉·史密斯
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事实上又不止:它长达一千多页,因为你将会至少读十遍以上——而且每一遍都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尼古拉斯·雷扎德,知名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