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天使在美国第一部:千禧年降临 (2017) 豆瓣 TMDB
National Theatre Live: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9.2 (65 个评分) 导演: 玛丽安娜·埃利奥特 演员: 安德鲁·加菲尔德 / 内森·连恩
其它标题: National Theatre Live: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 美國天使千禧年降臨: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国处于列根的保守政权之下,正经历爱滋病危机。《天使在美国》正讲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群纽约客徘徊生与死、爱与性、天堂与地狱之间,挣扎求存、奋斗的故事。东尼.库什纳(Tony Kushner)的《天使在美国》可谓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戏剧之一。此剧共分两部分,总长逾七小时,于1992年至1993年间在伦敦英国国家剧院首演,并赢得普立兹戏剧奖等多项大奖。该剧有趣又感人,尖锐又富有深刻洞见,以充满想象力的方法,探讨爱、痛苦、疾病、死亡、信仰、政治等主题,即使在25年后的今天,仍然发人深省。本次复排版的演员阵容鼎盛,荷里活及英国剧界的一线演员纷纷登场。饰演主角普莱尔的安德鲁加菲(Andrew Garfield)曾获奥斯卡最佳演员提名,代表作包括电影《蜘蛛侠:惊世现新》(The Amazing Spider-Man)及《钢锯岭》(Hacksaw Ridge)。其他主要演员包括主演BBC剧集《宝拉》(Paula)的丹妮斯高弗(Denise Gough),曾演出《星球大战:原力觉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的占士麦卡德(James McArdle),曾演出英国国家剧院《高校男生》(The History Boys)的罗素托维(Russell Tovey),以及演出音乐剧《金牌监制》(The Producers)和电影《假凤虚凰》(The Birdcage) 的尼芬连恩(Nathan Lane)。本剧导演玛丽安.艾略特(Marianne Elliott)是奥利花奖及东尼奖双料得主。她为英国国家剧院导演的《深夜小狗神秘习题》(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及《雷霆战驹》(War Horse)都大获成功。这次,她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性赞歌。
歌剧魅影 (200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8.3 (533 个评分) 导演: 乔·舒马赫 演员: 杰拉德·巴特勒 / 埃米·罗森
其它标题: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歌声魅影(港)
巴黎歌剧院合唱团的新人克莉斯汀(艾米•罗苏姆 Emmy Rossum 饰)最近进步神速,全因剧院内的一间古老房间内每晚都会传出一把优美的男声向她传授歌唱技巧。这个良师益友其实是一个人称“剧院魅影”(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饰)的人,此人因样貌丑陋,自小便被父母抛弃,戴着面具隐居在剧院的地下室。“剧院魅影”内心其实深爱着克莉斯汀。
一次偶然的机会,克莉斯汀有幸担当一部歌剧的主角。凭借从“剧院魅影”那里学得的丰富的歌唱技巧,克莉斯汀一炮而红,并被年轻英俊的剧院赞助人拉乌尔(帕特里克•威尔逊 Patrick Wilson 饰)看上了。两个年轻人很快堕入了爱河。“剧院魅影”伤透了心,认为是拉乌尔抢走了克莉斯汀,准备上演一出爱情复仇的大戏……
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演唱会 (1995) 豆瓣
Les Misérables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10.0 (64 个评分) 导演: John Caird / Paul Kafno 演员: 康姆·威尔金森 / Philip Quast
其它标题: Les Misérables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 Les Misérables: The Dream Cast in Concert
《悲惨世界》以当时法国的政府治及社会现象作为架构,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在大文豪笔下展现无遗,奉献给观众文学之外的另一种意境,而《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演唱会,是1995年10月8日英国皇家亚伯厅演唱会现场的实况,音乐家陈容空前,场面浩大,出色的演唱和表演将自由、平等、博爱及深沉的人性挣扎与遗憾无奈的儿女情长——展现在观众面前,忠实地反映了雨果的原著,使《悲惨世界》一举成为“最受感动并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剧”。这部美感的现场音乐剧是您绝对不容错过的超级版本。
无路可逃:一部关于模糊乐队的电影 (2010) 豆瓣
No Distance Left to Run: A Film About Blur
9.7 (86 个评分) 导演: Dylan Southern 演员: 达蒙·奥尔本 / 菲尔·丹尼尔斯
其它标题: No Distance Left to Run: A Film About Blur / 无路可逃:一部关于污点乐队的电影
这部名为《无路可逃》的电影跟踪拍摄了Blur乐队的排练场景及2009年夏季巡回演出。除此之外,观众还将在电影中看到一些从未公布过的乐队珍贵资料。
Blur乐队最后一次以整齐阵容演出是在2000年,之后乐队解散,这伤透了无数歌迷的心。2008年12月,乐队宣布重组,并于2009年成功举行了一系列演唱会,让歌迷们大呼过瘾。
在当年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的压轴演出更是将Blur乐队的复出推向高潮。2010年1月19日,Blur乐队的纪录片正式发行,乐迷们将有机会通过4位成员的采访更加了解这支传奇乐队。
裸体午餐 (1991)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Naked Lunch
7.7 (107 个评分) 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演员: 彼得·威勒 / 朱迪·戴维斯
其它标题: Naked Lunch / 活死人之旅(港)
1953年的纽约,杀虫人比尔(Peter Weller 饰)进行着孤独的个人写作,只有两个好友知晓他的文学尝试。比尔的妻子琼(Judy Davis 饰)沉迷于注射杀虫粉,比尔为她拜访了戒毒医生班威,不久被麻醉品管理处传讯,在那里他遇到了能说话的虫子,它指出比尔的真实身份是一名间谍,比尔惊慌失措的逃回家,开枪误杀妻子,只得按照怪异生物的指点远赴中东的“区间”避难。当地的黑肉场场主、美国作家和他酷似琼的妻子、同性恋商人、以及集市上的女人看起来无不是一桩阴谋的一部分,比尔在自己那台会说话的打字机“克拉克诺瓦”的帮助下进行创作,并不断接近阴谋的真相,在又一次失去了琼以后,比尔发现了区间同班威医生的联系。
本片获1993年伦敦电影节年度女演员奖,1992年加拿大吉尼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多项褒奖。根据威廉·罗伯斯同名小说改编。
轻轻摇晃 (201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ilting
6.9 (133 个评分) 导演: 许泰丰 演员: 本·卫肖 / 郑佩佩
其它标题: Lilting / 輕輕搖晃
华裔女性珍(郑佩佩 饰)与儿子凯(Andrew Leung 饰)相依为命,从柬埔寨金边移民到英国伦敦。不谙英文的她一直依靠儿子充当眼睛和耳朵,儿子就是她的全部。然而她并不知道凯的性取向,甚至长期以为凯和同居的英国人理查德(本·卫肖 Ben Whishaw 饰)只是“室友 ”。当凯因为一场车祸意外去世后,无助的珍惟有开始接触理查德,从而开始翻阅儿子生前不为人知的画面。一老一少将共同面对失去挚爱的生活——哪怕他们无法以言语沟通。
《轻轻摇晃》由英国微波电影基金和BBC联合投资拍摄,是亚裔导演许泰丰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它成功的结合了同志情感与移民故事,演员间细腻微妙的互动,让轻缓流动的画面与剧情有了饱满的张力与生动的趣味。《轻轻摇晃》获2014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2021年6月28日 看过
对台词略感不适。小本太好太好了……😢影视界有他是全人类的福祉。
同性 文艺 英国
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豆瓣
8.9 (40 个评分) Roger Water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7年6月2日 出版发行: Columbia
◎入列「摇滚名人殿堂」和英国「音乐名人堂」伟大前卫摇滚乐团Pink Floyd灵魂传奇最新大碟
◎继《Amused to Death》之后睽违近25年推出回归摇滚的概念大碟,探讨下一代的孩童安危问题,也触及现今社会乱象、充斥暴力恐惧的氛围
◎耗时七年之久的筹备录音,再度力邀曾与Paul McCartney、U2、Radiohead合作的天王製作人Nigel Godrich掌舵,同时招揽Atoms For Peace的Joey Waronker等独立乐团好手助阵
Roger Waters, the creative power and songwriting force behind Pink Floyd, presents 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 ?, his first rock al bum in 25 years. The album is produced and mixed by Nigel Godrich (Radiohead, Paul McCartney, Beck, U2, "From the Basement"), and includes 12 new Roger Waters musical compositions and studio performances.
Roger Waters' last studio album, 1992's Amused To Death, was a prescient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exploring the power of television in the era of the First Gulf War. This long-awaited follow-up, 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 ?, is an unflinching commentary on the modern world and uncertain times, and a natural successor to such classic Pink Floyd albums as Animals and The Wall.
Tracks on 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 ? include: "When We Were Young," "Déjà vu," "The Last Refugee," "Picture That," "Broken Bone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 "A Bird In A Gale,"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World," "Smell the Roses," "Wait For Her," "Oceans Apart," and "Part of Me Died." The lyrics for Wait for Her were written by Roger Waters and inspired by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n unknown author of "Lesson from the Kama Sutra (Wait for Her)," by Mahmoud Darwish.
The musicians on 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 are: Roger Waters (vocals, acoustic, bass), Nigel Godrich (arrangement, sound collages, keyboards, guitar), Gus Seyffert (bass, guitar, keyboards), Jonathan Wilson (guitar, keyboards), Joey Waronker (drums), Roger Mannning (keyboards), Lee Pardini (keyboards) and Lucius (vocals) with Jessica Wolfe and Holly Proctor.
冲动 (2020) 豆瓣
Surge
7.6 (11 个评分) 导演: 阿奈尔·卡里亚 演员: 本·卫肖 / 埃莉·哈丁顿
其它标题: Surge / 浪涌
约瑟夫是一名机场安检员,生活看似平淡无奇,然而,日常的工作枯燥乏味,安检传送带也持续输送着来自乘客和同事的疏离与不安。在一次不愉快的家庭聚会后,一个新的不羁的灵魂开始侵蚀原来的他,新的约瑟夫行事不计后果,时刻处在情感爆发、自我毁灭的边缘。这不仅是主人公一场拼命挣扎的自我发现,也是社会中形形色色普通人的生活写照。影片以手持摄影的形式拍摄,富于压迫感的镜头使人轻易代入人物混乱的内心。本·卫肖的表演极具冲击力。
How To Be A Human Being 豆瓣
8.5 (126 个评分) Glass Animals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16年8月26日 出版发行: Caroline International P&D
‘How To Be A Human Being’ is a scrapbook of the bands time spent on the road, gathering memories and percep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eople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Unveiled in mid May as Annie Mac’s Hottest Record, ‘Life Itself’, the first single from the album, has already elevated the band’s sonorous buzz to a whole new level. The track is an immersive, exotic and characteristically off-kilter earworm, reintroducing the band in the wake of their sensational ascent into 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Glass Animals’ debut ‘Zaba’, released on Paul Epworth’s label Wolf Tone, has so far sold nearly half a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and amassed a staggering 200 million Spotify streams, obliterating all expectations simply by word of mouth. Their anomalous rise has gained the Oxford four-piece a legion of fans all over the world, including festival appearances at the likes of Falls in Australia, Coachella, Bonnaroo, Lollapalooza, Glastonbury and has resulted in the band playing 2 sold out headline shows at LA’s 2000-capacity Wiltern and NYC’s 3000-capacity Terminal 5.
To those expecting another album like Zaba, this album may end up as a disappointment. Glass Animals found success on a rather unique and creative sound and continued to expand their inner-weirdness and creativity by not playing it safe, instead opting for more ambition. This approach has paid off admirably as How to Be a Human Being is more than just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told through characters like the ones on the album’s art, but is also a showcase of the band’s talent. Taking this talent, expending as much creative energy and ridiculousness as possible while deviating from their beloved sound, the result is an album that one would be hard pressed to find a comparable output to; and that’s a fantastic dilemma.
至暗时刻 (201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arkest Hour
8.3 (1292 个评分) 导演: 乔·赖特 演员: 加里·奥德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其它标题: Darkest Hour / 黑暗对峙(港)
影片讲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作为首相期间面临的最重要的审判:是向纳粹妥协做俘虏,还是团结人民群起反抗?丘吉尔将集结整个国家为自由奋战,试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2021年5月18日 看过
Gary Oldman,给他五座小金人都不为过,狗爹真是长了双黑暗中都会闪光的眼睛啊。布景、灯光、画面都好美。虽然框架有点老套,但还是为影片最后半个小时加一星。
garyoldman 二战 传记 剧情 历史
风吹麦浪 (2006) TMDB Eggplant.place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8.2 (212 个评分) 导演: 肯·洛奇 演员: 基里安·墨菲 / 帕德莱克·德兰尼
其它标题: 吹動大麥的風 / 吹动大麦的风(台)
20世纪20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
精灵宝钻(精装插图本) 豆瓣 Goodreads
The Silmarillion
9.6 (84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邓嘉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精灵宝钻》是托尔金对中洲世界起源的设定,蕴含着他为英语民族塑造创世史诗的雄心,由小儿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在其身后整理出版。16幅全彩插画,译文全新修订,新增托尔金揭秘创作历程长文。
始有一如,“独一之神”,其名在世间称为伊露维塔。
精灵,一如的首生子女,生永世热爱星光,他们的美丽并不凋谢或者消逝。
人类,次生子女,一如赐给了他们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还有一样奇特的礼物——死亡。随着时间流逝,连众神亦会嫉羡。
精灵宝钻,由最有天赋的精灵——费艾诺造出。宝钻蕴藏着曾在双圣树上的维林诺之光,那是尚无任何堕落发生的太初时代的最后孑遗。第一代黑暗魔君、堕落的魔苟斯盗走了它们。费艾诺众子发下亵渎神灵的誓言,执意离开家园,前去向大敌发动战争、复仇到底。他们蛊惑族人违背诸神,渡海出征。
同族相残,堕落由此开始……
纸上中洲 豆瓣
The Lord of the Rings Sketchbook
9.6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艾伦·李 / 绘者 艾伦·李 译者: 黄丽媛 / 李佳澄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 托尔金创造的世界 艾伦•李让我们看见
◆ 文学插画大师、电影《指环王》《霍比特人》艺术指导、奥斯卡奖得主的灵光汇集。
◆ 从绘制《魔戒》插画到电影《指环王》三部曲的艺术设定。
收录逾150幅素描及设定图,包括从未面世的《指环王》电影概念原稿、专为本书创作的新画。全页幅画稿重现壮阔,展示画作从创意到定稿的全过程。
我们画了这么多素描,一点一滴设定全盘。到最后,它化为绝对真实:碧草漫过屋顶,家家户户炊烟四起。这就像目睹梦幻成真。
——艾伦•李
————————————————————
《纸上中洲:艾伦•李的〈魔戒〉素描集》是托尔金作品最为著名的插画师艾伦•李的素描作品集锦。作为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电影《指环王》三部曲的艺术指导之一,艾伦•李在本书中描述了他和维塔工作室的其他成员如何完成导演和制片人给出的“创造与还原中洲世界”的任务,并配以他亲手创作的素描稿。内容充实详尽,语言优美,是《魔戒》原著及电影爱好者必读之作。
人性的枷锁 豆瓣 Goodreads
Of Human Bondage
8.8 (56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张乐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5
【内容简介】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
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故事圣手”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
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
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性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
“因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搜集这个故事的材料花了我三十年。”
原名「史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首次出版于1915年;曾被数次改编为电影和话剧。
据班坦戴尔出版公司2006年版完整译出,参校兰登书屋2000年版。
★ 故事圣手毛姆的首推代表作,强悍写作功力的全面展示,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真实的人生感喟;
★ 特别送上毛姆本人所写的序言,介绍本书的前因后果。译者写作导言,补充介绍毛姆其人其书;
★ 全一册,原貌呈现,保持文本原汁原味,不人为割裂作品的经典性(和其他译本比较而言);
★ 根据英文经典版本完整译出,校以他版。由单人独立译完,一气呵成,前后连贯,保证品质如一;
★ 多达288条详细注解,精心挑选审定,帮助更好理解文本及文化背景,注释亦可单独阅读成章。
【名人推荐】
★ 天才的著作。毛姆是一位艺术大师。——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作者
★ 毛姆是对我影响最深的现代作家。——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1984》作者
★ 毛姆一直在我最喜爱的作家之列。——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者
★ 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作者,不可能对毛姆的大作做得到漠然。——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政论家
★ 听好了,对这本书我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无所不包!——美国著名歌手Nicki Minaj
★ 《人性的枷锁》毫无疑问当被列入“现代文学运动巨著一百种”。——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西里尔·柯诺利
【媒体推荐】
★ 二十世纪百佳小说作品之一。——现代图书馆(The Modern Library)
★ 作家毛姆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每个字都有吸引力。——《纽约时报》
★ 毛姆九十岁时最喜欢读世界各地的读者来信,他的作品还在被千万人阅读。——《纽约客》
★ 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是我读过最好的小说之一。平实的语言下藏着机锋。——美国亚马逊
★ 我爱上了这部小说,它像是在跟我说话,我沉醉其中。——Good Reads
★ 我会把毛姆的书推荐给任何一个朋友。——知乎网友
★ 期待毛姆带来的震撼。——《南方周末》
Creation Stories (2021) 豆瓣
导演: 尼克·莫兰 演员: 苏琪·沃特豪斯 / 詹森·艾萨克
Creation Stories tells the unforgettable tale of infamous Creation Records label head Alan McGee; and of how one written-off young Glaswegian upstart rose to irrevocably change the face of British culture.
卡拉瓦乔 (198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Caravaggio
8.2 (96 个评分) 导演: 德里克·贾曼 演员: 尼吉尔·特瑞 / 肖恩·宾
其它标题: Caravaggio / 浮世绘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本片是一部传记体影片。英国的先锋派导演贾曼也是一名画家,他怀着对卡拉瓦乔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崇敬心理和对画家生活的浓厚兴趣,拍了这部关于艺术家生活片断的作品。本片的手法和题材不拘一格,从各角度都给人以新鲜感。本片获得198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是英国1986年最卖座影片之一。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豆瓣
9.7 (249 个评分) King Crimso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anctuary
King Crimson /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這是一張介紹到爛的專輯,提前衛音樂沒談這張專輯,就好像談流行音樂不提披頭四一樣。任何搖滾音樂專輯的書,如果沒有介紹這張,該書可廢。就是因為重要,所以才介紹到爛。許多人不喜歡所謂「前衛搖滾」,但是從沒見過聽完Epitaph時不稱讚的。如果你只打算擁有或聽一張前衛搖滾的唱片,那這張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可以擊敗其他赫赫有名的專輯,如YES的Close to the Edge、PINK FLOYD的Dark Side of the Moon、GENESIS的Selling England by the Pound、MOODY BLUES的Days of the Future Passed。這並不是說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比那些專輯要好,而是這張就足以代表整個前衛搖滾的精神了。
一般提到前衛搖滾,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結構龐大的概念專輯。前衛搖滾樂團的確善於製作概念專輯,但是這張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既沒有重複連貫的旋律、歌詞上也沒有明顯統合的主題、音樂上也沒有使用統一的素材,怎樣看都不是一張概念專輯,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整張唱片從封面、音樂、歌詞到演出都顯示出前衛搖滾的風格,這也是少數幾張每首歌都值得介紹的專輯:
以前聽錄音帶時,剛開始就聽到一堆奇怪的聲響,當時還以為錄音帶壞了(台版錄音帶常有的事情),後來聽了別人說,才知道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而接踵而至的是Robert Fripp極為歇斯底里的吉他,具有有濃厚Hendrix風格。另外加上Greg Lake扭曲後令人焦躁不安的聲音,整個氣氛的營造上正如曲名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讓人陷入精神分裂的狀況。這張專輯出版於一九六九年,LED ZEPPELIN正嶄露頭角、THE WHO聲勢如日中天,而這首曲子展現出的力量和THE WHO與ZEPPELIN不相上下,在技術上,也不遑多讓。仔細聽聽看中間稱為Mirror的演奏部分,就可以瞭解到各個團員精湛的演奏技術(先光聽Greg Lake的Bass線條與各樂器的對位搭配就夠了),更重要的是各種樂器音色的配合,展現出一種全新的聲響,這也是前衛音樂追求的目標之一。這首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是KC的代表作,初聽時可能非常難接受,但卻是所有KC迷一致公認KC代表作。KC團員更動之多、風格之多變,所有搖滾樂團無出其右,但這首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始終都他們是演出曲目。KC還出過一張唱片,將不同時代團員現場演出的不同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收在一起。
在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極度不安的結尾後,接下來是風格截然不同的I Talk to the Wind,非常清柔、帶有民謠風格的「小品」(長六分五秒,整張專輯中最短的曲子),這時可以見到多才多藝的Ian McDonald的演出了。雖然KC不是第一個使用磁帶合成器mellotron的樂手,但絕對是第一位成功使用這項合成器的。整個KC的古典音色,也建立在Ian McMonald的mellotron音色上。不過Ian McDonald的會的還不只這些,整張專輯中,只要聽到任何吹奏的樂器,都是他負責的。另外,他也負責vibes(顫片琴)。從I Talk to the Wind這首曲子中,也可以瞭解到,鼓不只是負責節奏與力量,對於營造氣氛也有非常大的貢獻,Michael Giles的鼓有種爵士的味道,但KC的鼓決不是爵士般的即興,而是嚴密配合後的精華。在Greg Lake溫柔純厚的嗓音及Ian McMonald笛子的引領下,我們進入了KC另一個世界。這時有餘裕可以看看KC的歌詞了,然後會發現單字大都看得懂、整句也不難,讀起來非常有詩意,但很難瞭解在說些什麼。前衛搖滾在音樂上追求深度與複雜、在歌詞上也一樣努力。這張專輯的歌詞都是由詩人Pete Sinfield撰寫,是非常典雅優美的詩:
I'm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side
What do I see
Much confusion, disillusion
All around me
在I Talk to the Wind幾乎沒有出場機會的Robert Fripp,在Epitaph中終於又出現了。光是開頭幾個小節,就展現出與前面兩首曲子不同的氣勢。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真懷疑這是同一個樂團嗎?許多人稱KC為古典搖滾,大概就是因為從這首曲子得到的印象。四樣簡單的樂器加上一個主唱,穿插著笛子,編曲既不華麗、層次也不複雜:Greg Lake低聲吟唱、撥撥貝斯、Ian McMonald淡淡吹出一段旋律、Robert Fripp的幾個吉他分解合絃、Michael Giles敲敲鈸,卻展現出一種遼闊又荒涼的氣氛,有如身置巨大的都市遺跡中。當時他們用的樂器真的是夠簡單了,吉他沒有什麼效果器,要音色自己調。鼓也不像現在一樣,琳瑯滿目,可以把鼓手包得滿滿的。合成器更是可憐,電壓不穩時就會走調。但這都不重要,因為KC的巧思與創意都彌補了這些器材上的不足。我每次聆聽這首淒美又帶有史詩風格的曲子時,都忍不住炫然欲涕,和GL一起唱:Yes I fear tomorrow I'll be crying.
完美的事物通常都不存在,如果有人批評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大概就是落在接下來這首Moodchild上了。在前面三首曲子中,KC玩了重搖滾、民謠、古典、爵士,現在呢?無調音樂出現了。Moonchild的演唱部分誠然極美,歌詞也是,但是這首超過十二分鐘的曲子,在兩分多鐘的演唱之後,就陷入無調音樂的即興演奏中了,這的部分的標題分別是The Dream和The Illusion。我在初聽的時候,也覺得這段甚是無趣,但後來英文進步,看懂歌詞之後,漸漸能瞭解這一大的確是「音樂」,後來有回晚上在黑暗中聽這首曲子,忽然地陷入這段音樂的氣氛中了,的確是夢與幻象。THE DOORS的迷幻力量的確攝人,但是KC的無調演奏在氣氛的營造上也不落人後。KC當然可以把Moonchild變成另一首I Talk to the Wind,但是他們的實驗精神使得他們在音樂上開疆拓土。請不要以為這一段音樂是在亂彈,玩團的朋友請捫心自問,自己能否(或舉出一個團)演奏出一段長十分鐘、迷離、虛幻、難以捉模但氣氛一致的音樂。如果不能,請向KC脫帽致敬。
Michael Giles的鼓將聽者從夢幻中敲醒,這首標題同名曲在歌詞與音樂上都有著中古世紀的神話傳說氣氛。旋律雖然不如Epitaph般優美感人,但是浩瀚龐大的氣氛過而有之。這首曲子中各項樂器都有發揮,雖然鼓和mellotron引人矚目,但請注意Robert Fripp充滿實驗精神的吉他演奏。另外,各種樂器輪番上陣的間奏也顯示出各樂手獨當一面的技術。尤其是的笛子獨奏,是我在所有搖滾專輯中最喜歡的,從Moody Blues、Jethro Tull、 Genesis到現在的Shadow Gallery都得排在後面。這是我最喜歡的KC曲子,順便想問一下,不知道是否有樂團Cover這首曲子,如果有,請在留言版告知或MAIL給我。
這張專輯的錄音雖然不算發燒,但是由於當初錄音的時間匆促、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仔細的調整聲音上的細節,反而使得各項樂器的質感非常真實,稍微差一點的音響聽,難免會有點刺耳(就像用我現在的音響)。我有CD,是後來Robert Fripp重新混音後發行的。聽說以前的老版本聲音不太好,請避免(不過現在也買不到)。如果你有唱盤,請找尋傳統唱片,就算後來Polydor壓片的都行,因為傳統唱片聲音比CD要好,尤其是Greg Lake的嗓音。我曾見過第一版的唱片,要價六十英鎊(相當於三千元台幣),當然無法下手,但聽說效果驚人。傳統唱片除了音效好之外,封面也是一大要點。這張專輯的封面絕對會名留唱片史,也是我十大「最想收集的唱片夢幻封面原稿」之一,不過Barry Godber年輕就去世了,這是他唯一的唱片封面,很所以大概輪不到我手上。
KC團員與樂風的變化很大,不過頭三張專輯因為受到古典的影響,所以統稱為古典時期。接下來的兩張專輯稱為In the wake of Poseidon和Lizard。而在KC在在一九六九年的巡迴演唱會錄音也在這幾年發行了CD,取名為Epitaph。
第一代KC活動的時間不到一年,解體之後就有許多樂迷期待他們的現場演唱,前幾年終於出了盒裝雙CD。其中有些曲目重複了,不過這並不重要。錄音當然比不上專輯,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套現場錄音中,有好幾首不包含在專輯中的歌,另外,他們的即興演奏也同樣不凡。聽完這張專輯之後,會覺得稱他們為受到古典影響,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KC在舞台上,幾乎什麼音樂都作得很好,而且又作得非常有創意:有爵士的即興感覺、藍調的節奏韻律、重搖滾的衝擊力和古典的浩瀚氣勢,不時又出現民謠的親和力。基本上很難想像他們如果繼續合作的話,會出現什麼樣的音樂。不過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問如果莫札特不在三十六歲時早逝,會有什麼作品一般。在一九六九年KC最後一場美國演唱會之後,Michael Giles和Ian McMonald兩人決定求去,而Greg Lake也受邀加入EMERSON, LAKE & PALMER。這個技術與創意俱佳的組合,就此消失。
不過當時他們已經在籌畫下一張專輯了,所以Michael Giles和Greg Lake答應Robert Fripp錄製這張In the wake of Poseidon。老實說In the wake of Poseidon也是一張非常好的專輯,但由於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實在太好太令人震撼了,所以這張風格變化不大的專輯就被忽略了。如果喜歡Epitaph的人,一定也會喜歡標題曲In the wake of Poseidon。另外Cat Food和Cadence & Cascade也都是非常好的歌。
KC的第三張專輯Lizard風格就非常爵士了,雖然有許多著名的樂手前來助陣,但這時的KC(應該說是Robert Fripp)氣力已衰,而且有自溺的傾向,所以除非是樂迷,可以不用收集。
--------------------------------------------
有乐评说过:If there's one group that embodies progressive rock, it is King Crimson.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当"前卫" "概念""实验"等口号被喊地震天价响时,King Crimson(KC)是当中最优秀的理论与实践者之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当此类经典乐团解体(ELP)或被主流收编(Yes)时,King Crimson仍路遥知马力般的摇滚着。无论现今摇滚的潮流为何,吾人仍不能否认当年KC所创造或遗留下的概念、技巧、精神正影响着现在想要突破的乐团,而他们的成就也成为后世前卫团体所无法突破的"梦靥".
出生于英国Dorset城的吉他手Robert Fripp二十二岁时与兄弟档Peter Giles、Mike Giles共组<Giles Giles and Fripp>乐团并于1968年推出同名专辑,为KC的开端。1968年秋诗人Pete Sinfield与吉他手Ian McDonald等人加入经历一段人事变化后,终于在诗人Pete Sinfield的词"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中找到了他们要的团名:King Crimson。
1969年七月,KC在伦敦海德公园免费演唱会与Rolling Stones共同出场。这是KC的首次公开亮相,他们以爵士/古典/前卫表演风格演出了首张专辑中曲子,令人印象深刻。
在许多老KC迷眼中,第二代的king crimson似乎是真正成熟起飞的开始。原先曲高和寡的诗人Pete Sinfield求去,由较能令人了解的Richard Palmer-James代替。原先任性狂飙的铜管乐器组合也被小提琴天才David Cross的高超琴艺取代,表现出跟从前截然不同的曲风。John Wetton较为人所知的是他在七十年代末组的UK及八十年代初组的Asia,相较那些同样是all-star的超级乐团,其实我个人更欣赏他在KC时期的表现。这时Robert Fripp带领KC到真正科技/前卫摇滚,而不再是以前的古典/艺术摇滚的范畴。展现出紧凑、团结、兼顾商业色彩与音效实验的崭新组合。
大家或许想问,king crimson到底是不是一个"团"呢?其实由KC在八十年代后的发展我们就知道答案了。基本上,king crimson只是一个持续由Robert Fripp主导,类似Alan Parson在Alan Parsons Projects的地位,由当时精英乐手所合组的音乐计划罢了。无论您认不认同,至少这样才能合理解释KC长达十余次(!)的改组。1981年四月,Robert号召另一群乐手组成Discipline,但在同年十一月发表同名专辑时又把团名改回king crimson。有了几乎全新的组合、全新的面孔、全新的理念,重新出发的KC的确是令人期待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乐迷都喜欢八十年代KC的组合。相信有很多老乐迷认为三阶段的KC应有三种不同的团名以资区别;而且他们不习惯新主唱Adrian Belew所带来的新观念,认为参入太多流行音乐元素,且缺乏从前迷人的即兴演奏。个人认为就实验创意而言,Discipline跟下一张Beat是并驾齐驱的。Adrian并未忘记KC式前卫的理念,关键在成就能不能被我们认同罢了。
Fragile 豆瓣
9.3 (63 个评分) Yes / Atlantic / Wea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1日
Artist
Yes
Album
Fragile
Rating
Release Date
Jan 4, 1972
Recording Date
Sep 1971
Label
Atlantic
Time
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