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致命流感 豆瓣
INFLUENZA: THE HUNDRED-YEAR HUNT TO CURE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HISTORY
7.4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瑞米·布朗 译者: 王晨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3
流感为什么难以治愈?
病毒如何变异、传播和致病?
是流感本身更致命,还是流感导致的社会恐慌更致命?
流感为什么有季节性?哪些因素影响流感的暴发?
在对抗流感的过程中,药物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还是仅仅给了人们一种安全感?
我们距离找到一种有效的流感疫苗还有多远?
从文明出现曙光至今,流感一直伴随着我们,作为世界十大致命疾病之一,困扰着地球上所有的文明和社会。
1918年的大流感是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它比战争更残酷,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全球性瘟疫,造成5000万至一亿人丧生,超过5亿人感染;1957年暴发于香港的H2N2型流感,夺去了全球约200万人的生命;1968年,大规模的禽流感再次在亚洲暴发;1975年和2009年暴发于美国和墨西哥的猪流感,致死人数数十万;21世纪,我们还遭遇了SARS,ME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由病毒引起的流行性疾病……
杰里米·布朗博士,探究了人类发现流感病毒并与之抗争的历史,审视了与流感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旨在提供全面综合的历史的同时,探索一条治愈流感的未来路线图。
2021年12月2日 已读
对病毒历史部分的叙述过于粗浅和零散。1918年我们对病毒一无所知,到2022年,还是同样的无知…
医疗史 社科 美国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2021年9月8日 已读
事实表明恶魔终究是恶魔,不会改变其恐怖的本质,和恶魔做盟友就是养虎为患,迟早被会反噬。
伊斯兰国 历史 社科
无规则游戏 豆瓣 Goodreads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 钟鹰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2021年8月28日 已读
在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外部矛盾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阿富汗就像一个绞肉机,各方势力参杂其中,互相碾轧,一旦插足便难以抽离。野蛮的塔利班如今卷土重来,伤痕累累的人民该怎样负重前行。作者见证到这一幕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世界史 历史 社科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上帝已死,天道隐遁。物欲横流的世人,正沉溺在消费主义的狂欢节里。也夫却也开始构思“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了。本书不仅分析细密,而且行文畅达,颇饶趣味,兼具解释、批判与建构三重功能。特别是作者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的视角,使该书的分析更擅胜场。或许一部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多少有助于人们在精神上获得超越与解放。
这是一本解释消费的理论著作。全书分12章,第一章重点在指出问题;第二章主要是简述消费的演进,简介对消费的两大解释。在以上两章的基础上,作者开始建立本书的解释系统,其基础是对消费机制的解释。先后有五章分别讨论它们。第七章讨论的是现今社会中已经和即将出现的趋势,作者预计它是“后消费时代”中人们生活的主要构成。这一章所以插入到消费机制的五个章节中,主要是因为它同第六章有过于紧密的逻辑关系,兼及还可以为第八章论及的时尚之非物质化做些铺垫。第九章继续第七章的怀疑逻辑,分析消费、收入与幸福的关系。第十章是在质疑工业时代中与消费观互为表里的工作观。深入阐述自凯恩斯以来不断光大的一个观点:生产问题解决了,工作将不是未来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失业和半失业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多数人的常态。第十一章指出,近现代教育是服务于生产,教人们如何工作的;而古典教育是服务于贵族,教他们过艺术化的生活。因为全民即将如古代贵族一般解决温饱,因为工作的重要性丧失,未来的教育显然要融合生产本领和生活艺术。第十二章论述了,温饱解决后,物质不再是满足炫耀与刺激的有力手段,游戏才是人类的归宿。
2018年12月26日 已读
105#主旨是说,温饱的解决将造成大量的空虚和无聊,而应对它最好的方式是游戏,因为广义的游戏是良性的可持续的牛逼和刺激。前半截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启发甚大。
消费主义 社会学 社科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豆瓣
Ideas: A History from Fire to Freud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胡翠娥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史,一己之力写尽人类智力全貌。
★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
★突破朝代更迭的撰史常规,思想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泰晤士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Q1: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圣贤为何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
Q2:黑暗的中世纪后,欧 洲如何实现了对 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赶超?
Q3:你知道自己如何思考,但你知道人类经过了多少阶段,才能这样思考吗?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远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令他们扩散至整个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样的发展使他们反思人类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进而采取一种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发人深省的笔法讲述人类何以成为今日的人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这是一部依思想撰写的通史,历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败寇,而是那些为了推进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能够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去寻求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
——《泰晤士报》
本书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这样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原本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强大的叙述能力,将全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点亮了其中的知识信息,一本历史杰作诞生了。
——约翰•格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思想的历史值得这样大书特书。
——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官》主编
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历史学家
独裁者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8.9 (147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美]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 骆伟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2018年3月24日 已读
29#自从有政治起,这个世界从来就没好过。最后一章看得热泪盈眶,目前能做的也只有大喊“自由民主万岁”了!
2018年3月26日 评论 独裁者的判决书 - 与其说这是本教人怎样做独裁者的手册,不如说是给独裁者的死亡判决书。 关于权力来源的问题,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写到,“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而如果那群人以为他疯了,并打他一顿,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不平等的权力存在。 可见,除了上帝,权力绝不可能来源于一个人本身,无论他多么英明勇敢,没有他人的支持,终是孤掌难鸣。 权力,是由少数有共同利益的人聚合形成并拥有的。江湖有帮派,政治有党派,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无论是什么美好词语修饰的党派,总是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本联盟,本阶级的利益。 开篇作者对政治游戏的本质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选择人理论。无论独裁者或民选总统,终究都是被选择出来的,选举人不同罢了。 因此选举人背后的逻辑也是政治的逻辑。 作者把选举人分为三种: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和致胜联盟。 名义选择人就是领导人的潜在支持者,如满18周岁有投票权的公民,但他们的一张选票对领导人的影响微乎其微;实际选择人则指那些其对领导人的支持确实有重要影响的人,如人大代表,参众议员;而致胜联盟只包括那些领导人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持者,也即是离权力核心最近的那几号人物,他们对领导人的位置有最大发言权,并对最高权力随时虎视眈眈,对领导人的威胁最大。明白了这个,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则玩转政治了。 作者为独裁者提供了五条建议。 『法则1:让你的致胜联盟越小越好。一个小规模的致胜联盟使领导人只需依赖极少数人就能保持权位。越少的不可或缺者相当于领导人拥有更多控制权,对支出的自由裁量权也越大。 法则2:让你的名义选择人集团越大越好。保持一个很大的选择人集团你就能很容易地替换掉致胜联盟里的捣蛋分子,无论是有影响者还是不可或缺者。毕竟,一个很大的选择人集团提供了充足的替代支持者,让不可或缺者时刻谨记必须保持忠诚、规规矩矩,不然就会被别人取代。 法则3:掌控收入的分配。对一个统治者来说,与其拥有一张让人民可以喂饱自己的更大的饼,永远不如他能够决定谁吃这张饼。 法则4:支付给你的核心支持者刚好足够确保他们忠诚的钱。记住,你的支持者宁愿成为你而不是仰赖你。你的巨大优势在于你知道钱在哪里而他们不知道。给你的联盟足够的钱,以免他们到处寻找取代你的人,但一分钱都不要多给。 法则5:不要从你的支持者的口袋里挪钱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法则4的反面就是不要对你的支持者太抠门。如果你以损害致胜联盟的利益为代价而善待人民,很快你的“朋友们”就会伺机找你的麻烦。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政策不仅未必能让核心支持者产生忠诚,而且太贵。饥饿的人民不可能有精力推翻你。』 选择人理论无论对独裁政府还是民主政府统统实用,不同在于,一个独裁政府用此理论实行上述规则奴役人民,而一个民主政府的制度却利用上述规则造福人民,能够给人民带来最大利益。 原因在于独裁政府的三个选择集团的规模悬殊极大,国家被少数几个致胜联盟的人操控。而民主政府三个集团的规模则较为接近,致胜联盟的人数远为庞大,领导人无法用金钱回报所有成员,只能通过公共利益来回报。 作者反对对独裁国家的经济援助,包括人道救援,因为这些援助只会被独裁者拦截私吞,很少落到人民手中。这只会助长独裁者奴役的实力,削弱当地变革的力量。 独裁政府也会有社会福利,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听上去很不错。然而这只是因为他需要有基本知识和身体健康的劳动力不断为他创造财富。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依靠石油,矿石作为收入的独裁者则不需要为人民投入这么多,他只需要一无所知的奴隶,因此这种国家的人民生存境遇也最差。 独裁者不需要精英分子,他们只会增添麻烦。因此虽然独裁国家有初级义务教育,但大学教育往往很差,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大学无一不在民主国家。 民主是一种和平互利的制度,作为民主灯塔的美国政府向世界各地输出民主,也是为了自身利益。然而滑稽的是,民主政府和独裁政府合作的成本才是最小的,他只需要给少数几个独裁者利益就能获得对自己政府有利的政策,而不必理会当地广大人民的意志。推动他国的民主会扩大其致胜联盟规模,导致获得有利政策的成本上升。这不能不说是种诡吊的矛盾。 在独裁政府的高压暴力下,人民追求民主的代价太高,成功率太低。作者告诉我们,变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遇,新领导人上台初期新旧阶层的断裂尚未完全愈合,这是变革的一个突破口。其次,自然灾害下,政府的不作为也可以点燃群众起义的导火索。代价最小最平和的当属从经济变革,以自由经济上的成功推动民主化的到来。 是的,迟早会到来。
政治 政治哲学 民主 社会 社会学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 豆瓣
Heimliche Leser in der DDR
7.9 (12 个评分) 作者: 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 (Slegfried Lokatis) / 英格里德·宗塔格 (Ingrid Sonntag) 译者: 吴雪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0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介绍和还原了秘密阅读这一主题。这是一段有趣而惊险的东德社会史和文学史。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一书不仅仅是给图书收藏者的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对民主德国社会史的贡献。……该书的独特魅力在于,时代见证者们发言分享自己曾经缄口不言的许多内容。(阅读时)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在俯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
——《德国档案》
该书不仅仅涉及文学,也描写了东德的反对派公众、反抗行为和媒体发展史。阅读后会觉得自己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新莱茵报》
这本书中谈论了前海关官员、前国家安全部邮局审查员、反对者和书籍走私者,叙述了一个几乎不敢让人相信的德国-德语的文学关系。
——《文学世界》杂志(德国)
异类的天赋 豆瓣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6.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凯文·达顿 译者: 金九菊 程亚克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2
【编辑推荐】
★牛津大学前沿心理学研究,挖掘你内在的疯狂与天赋。 科学版《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畅销各国。长踞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BBC、Discovery探索频道和《华尔街日报》等25家知名媒体好评力荐。变态人格心理学必读的经典之作。
★发现负面情绪的正向力量,从异类身 上学习完美人生的关键。
★让“嗜血法医”爱不释手的枕边书,《黑质三部曲》作者赞不绝口。
【内容简介】
你知道吗?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更有魅力,不合群的人反而容易被人崇拜。
抑郁有助于思考,情绪低落时的记忆力比平时要好四倍。下雨天让人更专注。
负面情绪不可怕,如果得到正向发挥,会使工作效率提升数倍!
…………
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从大胆而严谨的心理实验出发,探寻疯子与天才之间的秘密关系。为了获取准确的一手信息,他甚至亲自造访精神病院,不惜将自己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接近真正的病人。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致命与救命、冲突与秩序、善与恶等两极之间,存在 一座连通的桥梁,普通人只要稍加尝试“异类”的思考方式,就能让负面情绪得到正向发挥,很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作者分析了阿姆斯特朗和詹姆斯•邦德等人的性格特征,告诉读者人格缺陷不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例如不善言辞、缺乏亲和力、容易冲动,实际上对应着沉稳、独立与极强的行动力。人们尊敬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天才画家凡•高等都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们意志坚定、处变不惊,一旦有机会,便能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迷人而强大的角色。
【好评推荐】
一本充满趣味,从富有启发性的正反双重角度,来解读精神病患者人格特征的佳作。 ——《华尔街日报》
《异类的天赋》是本令人神魂颠倒的好书,强烈推荐。达顿博士的书不仅有助于我思考“嗜血法医”这个角色,而且能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时而冷静、时而疯狂的成功人士的秘密。我爱不释手。 —— 迈克尔•霍尔(美剧《嗜血法医》主角德克斯特的扮演者)
极具说服力的研究……这本书值得赞赏的特点在于,在心理学的这个易引发争议的研究领域里,达顿拒绝套用那些简单的解答。 ——《观察家报》
本书以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精神病患者作为例子,使读者欲罢不能。 ——《今日心理学》
达顿摇动纺锤,将那些原本干巴巴的心理研究数据织成了相当有趣的文本。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一本充满趣味又让人精神战栗的书。 ——《石板》杂志
这本书的出现令人惊喜!它引人入胜,且极具洞见。作者一一解读这些迷人、冷酷、无畏的疯狂天才,他们富有魅力,也令人毛骨悚然。达顿行文轻快,全书可读性很强,夹杂许多知识“干货”和趣味故事。他关心的是人格病态的整体谱系,以及为何拥有这些特质,就会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菲利普•普尔曼(《黑质三部曲》的作者)
大流感 豆瓣
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
作者: [美]约翰.M.巴里 译者: 钟扬 / 赵佳媛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3 - 7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本书也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医学科学的发展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科学家、医学工作者和政治家们在巨大压力下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怯懦、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研究态度和方法。这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本书作者约翰·M·巴里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曾任记者和足球教练。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财富》杂志、《华盛顿邮报》等撰稿,也经常以特约评论员身份出现在美国各大广播公司的节目中。其著作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性学入门 豆瓣 Goodreads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 4
此书系李银河主编的对性学主要研究领域和代表人物的介绍性著作。全面翔实地对性学所涵盖的所有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详尽的梳理和介绍,其中包括性研究的历史沿革,性的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和哲学层面。是一本性学入门书或者说是概论类图书。
2018年2月16日 已读
19#自我通识教育。Common sense,也是直男癌的化疗剂。queer理论太有意思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各自独立后的世界该会多混乱和有趣啊。例如“她是女人,她爱男人,但是她不想作为一个女人来爱男人,而是作为一个男人来爱男人”
性学 社会学 社科
格调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保罗.福塞尔(美)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品味做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一本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无夏之年 豆瓣
The Year Without Summer: 1816 and the Volcano That Darkened the World and Changed History
作者: [美国] 威廉·K·克林格曼 译者: 李矫 / 杨占 悦读名品丨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11
181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夏天。这一奇特现象缘于太平洋上一座火山的大爆发,它所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浓尘遍布大气层,导致几个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天气模式的巨大变化。
在美国,无夏之年带来了食物短缺、宗教复兴以及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迁徙。在欧洲,无夏之年带来了农业欠收、饥荒蔓延、饥民暴动,多条主要河流泛滥,以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受此灵感,拜伦写下了那首《黑暗》,描述了一个太阳熄灭的世界;玛丽·雪莱创作出《弗兰肯斯坦》,描绘了几乎天天下雨的日内瓦;特纳在那时开始创作著名的“日落系列”……
在亚洲,异常低温减少了季风雨,南亚次大陆持续干旱,印度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霍乱,并传到了莫斯科,最终在欧洲流行。而中国的“南涝北旱”亦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