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我们内心的冲突 豆瓣
Our Inner Conflicts
8.5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卡伦·霍尼 译者: 王作虹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 5
《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
2018年1月11日 已读
4#我们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病人,所有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深知自己病得不轻,又无可奈何。
2018年1月11日 评论 病人笔记 - 屈从型人格20%、攻击型人格30%、孤立型人格50%。 「屈从型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固执地以为人皆“善”,但又不断受到相反事实的沉重打击。那么,我们也同样看到攻击型的一个类似的特征:它认为人皆“恶”是理所当然的,拒不承认人不是如他所想的那样。」 「一个自我孤立者仍然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但如果这种快乐离不开别人,他宁可放弃。他可以有兴致偶尔与几个朋友一起度过傍晚,但总的来说不喜欢与人往来和社交活动。同样,他回避竞争、出名、成功,他还常常限制自己的吃、喝等生活习惯,使自己不致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挣够必须支付的费用。」 「这种波动在他的生活史中并非鲜见,在他十多岁或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可能有过一些不冷不热的友谊关系,但总的来说过着颇为孤独的生活,感到较为怡然自得。他常编织着对未来的故事,幻想着将来完成一番大业,但是后来这些美梦在现实的岩石上摔得粉碎。尽管在高中他毋容置疑地在班上遥居第一,到了大学他碰上强有力的竞争,便知难而退了。他初次建立爱情关系的尝试也惨遭失败,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认识到自己的梦难以实现,便觉得孤傲离群变得不可忍受了。」 「这里我想从一部未发表的小说中引一段,作者是诗人安娜·玛利亚·阿密。因为这段文字不仅简明地表现了这种趋势,还表现了孤立型的其他典型态度。主人公在回忆自己青春时代时说:“我那时能看清楚我与父亲之间的血统关系,也能体会到我与自己崇拜的英雄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但我就看不出这当中有什么感情。感情根本就不存在,人们总撒谎说有感情,像他们对许多事情都撒谎一样。B女士惊呆了,她反问我:‘那你怎样解释自我牺牲呢?’有好一会儿我惊诧于她这句话的正确,然后我得出结论:所谓自我牺牲也是一个谎言,若不是谎言,也是一种生理或精神的行为。我那时梦想着过独身生活,永不结婚,梦想着变得强壮、平静、寡言、不求人。我要个人奋斗,要更大的自由,不再做梦,而要清醒地过日子了。我觉得道德毫无意义,只要是真的,还管什么作好作歹!乞求同情,希望外在的援助,才是大罪。心灵对我就好像是神庙,要严加守卫,里面总是进行着奇特的仪式,只有庙内的僧人,这神庙的监护人,才可以知道有些什么。”」 「与异性的关系之对于他,完全有如一张桥牌之对于别人。只要这种关系是短暂的,不干预他的生活,他就欣赏。而且,这种关系还必须严格限制在专门为之划出的时间、地点、范围以内。另一方面,他可能对这种关系极端冷漠,根本不愿哪个异性进入自己守护的“领地”。这时,他自然用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来取代真实的关系。」 「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人在很大程度上已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螺钉,对自我的疏离几乎比比皆是,人的价值也一落千丈。由于我们的文明中有着数不清的严重矛盾,便形成了一种对道德的普遍迟钝和麻木无知的现象。道德准则令人不屑一顾,所以,没有人会奇怪一个人为什么今天是虔诚的教徒或慈爱的父亲,明天却摇身一变成为江洋大盗。」 「爱既不应是寄生般的依附,也不是虐待式的支配,而是像马克默雷所说的“一种这样的关系,它本身就是目的。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因为对人来说与他人分享体验是再自然不过的;我们相互理解,在共同生活中发现快乐与满足,向对方表现和敞开我们自己的心扉”。」
卡伦·霍妮 心理 心理学 精神分析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9.6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卡伦・霍妮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
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这一思想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已形成。
本书对神经症人格种种的精彩而透辟的分析,对一般读者说来更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