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
等待香港 -- 文化篇 豆瓣
作者: 林奕華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7
香港文化悲哀之處,是識時務的聰明人比比皆是,一往情深的智者少之又少。因為這是一個以消費來定義人生意義的社會。四年前高唱入雲的是「創意教育」,現在又輪到「通識教育」──作為對症下藥的政策,上述兩個命題都沒有「錯」,問題在於,政策只是一堆堆綱領,執行卻要有人,我們真有足夠決心變革社會的人嗎?
我不是昨日才在香港出生的,所以,從來不會對這個地方的新興硬件抱太大期望。政府說要教育改革,我會問:誰來執行?那些執行的人,又是由誰教出來的?電視公司說要增加五十條衛星頻道,電訊公司說要提供更多資源網絡,容器再多也不嫌多,但是內容呢?軟件呢?
我,自然是「恨」香港的──「恨鐵不成鋼」的恨,也是陳昇那闋《恨情歌》的恨。有段時間想到走。 我對「知識分子的責任」這議題#實十分十分好奇,以至困惑──我們香港有多少知識分子?他們在哪裏?每天做些什麼?他們的工作對香港人有多少影響?為什麼知識分子會以「負資產」來形容自己?
風雨不改──這四字美不美?我認為它很動人。那麼,可有什麼事情會令你天天都做,風雨不改?如果有,當你每日如常執行那樁委派給自己的任務,落在旁人眼裏,很可能就是你美麗得來又最不自覺的一刻。沒有耐看的美麗,是不用經過累積和儲蓄的,就連外表的也是。
等待香港 - 青春篇 豆瓣
作者: 林奕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成長和責任——大抵正是少艾仗著青春而可以不作答的一張卷子吧,抑或像有一天放一天的長假?而放假的美好,有時簡單如……讓小腿永遠涼快地露在短褲褲管之外——三十二度啊,誰要被多餘的布塊纏裹?
香港的年輕人,有許多是——「青春」是別人告訴他和她的,並非來自感覺和信念上的自發功。大人的錢不及後生的易賺,年青人手更松的原因是,有人告訴他們:「你有大把。」
口頭禪在年青人之間,一向流通得飛快,像衣著——昨晚才在某處看見的某個「款」,翌日已經碰口碰面皆是。是追求認同的表現吧,這種現象同樣體現在語言上,而近年最受同輩歡迎的口頭禪,單單一個字「灰」。
社會已成功地教曉年青人「接受現實」。所以有年青人問:「我本來就青春,為什麼還要問青春是什麼?」同樣的理論,即是叫全體的中國香港人毋須為認識自己的處境和身份而出力——我們本來就是中國香港人。
是怎樣的年輕人才會對自己說:「你們買的,我不買;你們穿的,我不穿;你們玩的,不代表我也要玩;你們都說『年輕人應該是這個模樣的!』我偏要做個完全不一樣的!」
近年常跟「典型」的香港青年接觸,我發現他們面對的,近乎是同一式的進退兩難:既渴望受人注意,但又很忌諱「突出」;好想別人「看見」自己,卻又絕對不容許自己被「看穿」。
四十歲不似四十歲,便是「扮」——二十歲似二十歲,難道就沒有完全沒有「扮」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