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老奇才的自白 豆瓣
作者: [德]亚尔马·沙赫特 译者: 赵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1 - 5
本书是两度在德国经济最危机时刻(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和1932年失业率顶峰)出任德国央行行长,并两度力挽狂澜、拯救德国金融和经济危局的金融奇才亚尔马·沙赫特的自传。
沙赫特不仅是金融奇才(被同时代及后人称为“老奇才”,顾准将其与凯恩斯并称为1930年代的世界级经济金融专家),同时深深卷入了当时德国波澜壮阔的政治进程,曾参与创建德国民主党,又曾岀任希特勒时期的德国经济部长,后又密谋暗杀希特勒,故历经纳粹、美国人和德国去纳粹化法庭的监禁和审判,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更为难得的是,该书贯穿了传主的一生,从德国在俾斯麦后期的崛起一直延续到二战之后,不啻是一部个人眼中的德国现代史,传主对这一过程的深度介入,其广泛多面的社会交往,令人更为丰富立体地理解德国史和现代史
上这关键的几十年。沙赫特同日本的高桥是清是二战之前德、日两国经济和军事崛起的核心人物,他们两位的财经政策提升了本国国力,同时也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政治版图。
传主早年爱好文学,从事过新闻工作,后专攻政治经济学,不仅文笔晓畅,刻画生动,见识更是超出群伦,即使放诸今日也不过时,其所专注的通货膨胀问题、失业问题、外汇问题,仍是今天的全球焦点,读者自能从中得到
相应启迪。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豆瓣
作者: 黄宗智 中华书局 2000 - 6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讲述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蓬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先进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农业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只是到了20世纪g0年代,质的发展才真正在长江三角洲农村出现,并使农民的收入相当程度地超过了维持生存的水平。
從自由到壟斷(全2書) 豆瓣
作者: 朱嘉明 遠流出版 2012 - 1
凱恩斯在《貨幣論》裡頭有一句話:「如果以貨幣為主線,重新撰寫經濟史,那將是相當激動人心的。」這部《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兩千年》就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對中國歷史的一番梳理和解讀。
在這部耗時十年完成的著作,朱嘉明不僅思考當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之後,人民幣如何從沒有「含金量」、同時也不具備一般貨幣功能的通貨,走向市場經濟、進而發生通貨膨漲的過程,他更從歷史的脈絡,去看待貨幣在中國過去兩千年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有了許多新的見解。
秦始皇滅六國,中國從此走入中央集權的皇權統治,但其中當時的統治技術還不足以管理這麼大的國家,因而貨幣經濟這一塊,向來是歷朝歷代鞭長莫及的,也因此,中國的貨幣經濟向來表現出濃厚的自由經濟色彩。而秦朝本身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統一幣制,造成通貨緊縮,「錢貴物賤」。
中國向來是以政治力量的強弱來評判一個朝代的表現。所以像南宋,一般認為是不及格的朝代,但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來看南宋,由於南宋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所積累的財富足以支撐與蒙古長達三十年的軍事對抗,甚至,在蒙古滅宋之後,宋朝的貴金屬財富成為蒙古維持一個橫跨歐亞帝國的資本。
像這樣不同於一般看待歷史的見解,在書中處處都是。而這本書就現實層面最重要的關注在於: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所做的法幣改革以失敗告終,且為人民幣登場鋪了路。在作者眼中,人民幣是法幣的一種延續,而其基本想法都與凱因斯的貨幣思想相關。
目前的人民幣是一種「雙重」壟斷的貨幣,國家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和對支持人民幣的物資資源的壟斷。人民幣成了完全依賴於政府和國家信用的紙幣。在人民幣制度下,中國人民財富的形態只有人民幣,而人民幣為國家壟斷,國家透過人民幣供給數量和物價的不斷變動,實現國民財富的重分配。
在這樣的情形下來看人民幣的國際化、能否取代美元,以及如何控制通貨膨脹,都存在許多變數,本書在這部份,恰可提出多角度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