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电子书
什么是社会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赵鼎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人月神话 豆瓣 Goodreads
The Mythical Man-Month: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8.2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译者: 汪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 11
作者为人们管理复杂项目提供了颇具洞察力的见解,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也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实践。书中的内容来自布鲁克斯在IBM公司System 360家族和OS 360中的项目管理经验。初版的20年后,布鲁克斯重新审视了他原先的观点,增加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新增加的章节包括:原著中一些核心观点的精华;在经过了一个时代以后,Brooks博士对原先观点新的认识;1986年的经典文章《没有银弹》;对1986年所下论断(在10年内不会出现银弹)现在的认识。
跨越边界的社区 豆瓣 谷歌图书
9.3 (25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8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吃的大冒险 豆瓣
作者: [美]罗布·沃尔什 译者: 薛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4
作者被誉为饮食界的“印第安纳·琼斯”,他周游世界探索千奇百怪的美食,发掘久已失传的食谱。然而,他不是为了口腹之欲而吃,而是藉着探索美食来体验生命,通过吃来品尝这个世界的文化、历史,以及情感。作者发现,怪异的食品本身未必有趣,一定得是有趣的人吃了它,或是某人为了有趣的原因吃了它,它才有趣。在身经百战之后,作者觉得,还是“最简朴的食物能挑动最深的体验”。
系统思维 豆瓣
作者: (美)Jamshid Gharajedaghi 译者: 王彪 / 姚瑶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 6
本书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以作者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支撑,简明扼要地提炼出系统思维的规律,为我们阐释一种卓有成效的洞悉混沌、理解复杂性的思考方式。本书以实用为导向,通过丰富的实例,深入探索系统思维的操作意义,并说明系统思维的四个基础(整体思维、社会文化模式、操作思维和设计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详细剖析一种建立新的探索模式、新的组织模式的协同设计方法,以适应频繁波动的商业格局。
本书共14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指出系统思维在全局中的位置,概述管理中主要的理论传统和系统思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第2~4章)论述5种系统原理,以作为建立心智模型的基础,产生出关于系统的最初构想,同时也识别出一套全面的变量来共同描述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第三部分(第5~9章)着重讲述迭代设计的发展及其在定义问题和设计方案上的实际意义。第四部分(第10~14章)介绍实际业务架构中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综合分析系统思维在卫生保健、制造业、能源管理和房地产企业中的成功应用。本书为在日趋混乱和复杂的环境中定义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8.3 (33 个评分) 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译者: 李屹 商周出版 2019 - 1 其它标题: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狗屁工作的蔓延與膨脹如同病毒,充塞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就無用、對這個世界毫無貢獻更讓人沮喪的了。
恐怖的是,這是多數人所面臨的命運……
敬告全體冗員:廢的不是你,是那些毫無價值的狗屁工作!
★ 德國亞馬遜政治及社會學類、政治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德國時代週報選書
★ 美國亞馬遜財金類排行榜第一名
☆ 英國亞馬遜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法國亞馬遜政治、企業投資類排行榜第一名
狂掃多國亞馬遜排行榜 No.1,報刊媒體瘋狂熱議,全球社畜含淚推薦
《債的歷史》大衛.格雷伯最新力作,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狗屁工作》是現代職場的大揭露,充滿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真心告白。「涼差」不一定是「爽缺」,無所事事的工作不只是「廢」,員工還得費力假裝忙碌,瞎忙於一些瑣碎無聊的細節。這一類的狗屁工作誤國誤民,有時還帶來更例如金融海嘯的災難。」──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介紹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方怡潔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The Telegraph (UK)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金融時報》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衛報》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紐約時報》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紐約郵報》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一百个人的十年 豆瓣
9.4 (126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 - 6
文革”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是什么?“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文革”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个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这本《一百个人的十年》将使“文革”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文革”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画漫画很简单 豆瓣
La Bande dessinée, c’est facile
作者: [法] 吉尔贝·布沙尔 译者: 张萌萌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6
为只会画圆圈的零基础读者量身打造
不会画画的父母也可以指导孩子进入绘画的世界
绘画、分镜、剧本全涵盖的综合类漫画教程
一课讲解搭配一课练习,50课教你用漫画讲故事
从零开始,完成自己的第一篇漫画作品
◎编辑推荐
◆真正的零基础漫画教程,会画圆圈即可上手
本书从圆形的人脸开始教读者画出自己的第一个漫画人物。只要会画个圈,就可以画出各种表情的人脸;只要会画火柴小人,就可以画出人物的肢体;只要会画几何图形,就能让人物和动物变得立体……这本书从蕞基本的要素开始,帮助读者从简笔画入手,一点点走进漫画创作的世界。
◆绘画、填字、分镜、剧本,漫画故事从无到有的核心步骤全涵盖
本书讲解了如何描绘人物、设计对话气泡、使用拟声词、填字、选择场景、制造动感、搭建透视、安排页面、转换景别、编写故事,包含了一篇完整的漫画故事所需的各种要素,让读者循序渐进,最终创作出完整的漫画作品。
◆简明易懂、实例丰富,只讲基础的、核心的、可操作的技巧
作为针对初学者的综合性漫画教程,本书并不贪心,它的目的是把画漫画这件事变得简单易行,让感兴趣的读者即使没有天赋和以往的积累,也能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因此书里没有大段的理论、花哨的语言、复杂的技巧,相反配有大量图例,极具亲和力和可操作性。
◆讲解搭配练习,边学边练,不断巩固
全书分为50个短小精悍的篇章,每章后面搭配一份小练习,读者只要跟随指导动起手来,就能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
◆教程核心是教你如何用图像讲故事
这本书要教给读者的不是插画、不是文配图,而是漫画。它的目的不是教我们把人物画得美型、把场景画得精致,而是讲解如何用漫画这种载体讲故事,如何用图像表达人物的情绪、事情的发展、场景的转换,而这些才是漫画存在的意义。
◎画漫画对孩子的好处超乎想象
对孩子来说,撰写漫画剧本相当于写作练习,设计对话框里的人物对话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填字的过程能够练字,画格子可以运用算术知识。至于漫画的主题,则可能涉及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学科,孩子们甚至可以画一画最近一次放学的故事。除此之外,为什么不尝试让孩子把故事翻译成他们正在学习的其他语言呢?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零基础漫画教程。作者用30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教只会画火柴小人的读者独立完成一篇漫画故事。
本书从人脸开始,用50个短小精悍的章节讲解漫画的创作方法,重点突出、步骤分明。囊括了如何描绘人物、制造动感、构建透视、运用拟声词、设计页面布局、变换场景,以及如何编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章讲解搭配一章练习,易理解、好上手,让任何读者都能轻松地拿起笔来,实现自己的漫画梦。
◎媒体推荐
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想过毫无绘画基础也可以经过简单的练习达成画漫画的心愿。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的最后还讲述了一种非常可行的编写剧本的方法,让读者可以在游戏中轻松写出故事的要素,然后再自己把故事编写完整。这正是我们零基础的人需要的那类书!
——法国亚马逊读者推荐
人的自我寻求 豆瓣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9.3 (1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洛·梅 译者: 郭本禹 / 方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9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本书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Liquid Modernity 豆瓣
作者: Zygmunt Bauman Polity 2000 - 6
In this new book, Bauman examines how we have moved away from a 'heavy' and 'solid', hardware-focused modernity to a 'light' and 'liquid', software-based modernity. This passage, he argues,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 to all aspect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new remoteness and un-reachability of global systemic structure coupled with the unstructured and under-defined, fluid state of the immediate setting of life-politics and human togetherness, call for the rethinking of the concepts and cognitive frames used to narrate human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their joint history. 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this task. Bauman selects five of the basic concepts which have served to make sense of shared human life - emancipation, individuality, time/space, work and community - and traces their successive incarnations and changes of meaning. Liquid Modernity concludes the analysis undertaken in Bauman's two previous books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and In Search of Politics . Together these volumes form a brilliant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condition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by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thinkers writing today.
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 豆瓣
Understanding Movies (14/e)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译者: 焦雄屏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5
◆ 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备受电影人、学生和影迷喜爱
◆ 全新修订第14版,增补修订约100页内容,如新增对CGI、动作捕捉、类型电影、商业大片、电影明星 等影视产业前沿话题的探讨,以及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 摄影、调度、剪辑、声音、表演、故事……用专业而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电影的方方面面,一本书窥探电影世界全貌;侧光、长焦、蒙太奇、荷兰式镜头、次文本……快速充能专业知识,评论电影不再只说"牛牛牛"
◆ 知名电影人、电影学者、"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倾情献译,特别增补修订译文200多处,权威,准确,优美
◆ 全书四色印刷,收录超500幅全彩珍贵剧照,逐张精修;匠心设计的双栏版式,条目清晰,大开本也好读
————————————
本书为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认识电影》第14次修订版。自问世以来,《认识电影》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深受全球读者和电影行业专业人士认可,被公认为了解电影艺术的入门佳作。
《认识电影》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辅以大量电影片例,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全书围绕电影制作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共分十二章,收录超500幅精美电影剧照和图片,章后附有延伸阅读,书末缀有重要词汇表和影片图例。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姿的电影世界。
全新修订的第14版修订增补了近100页内容:1.增添了对CGI、动作捕捉等当下电影前沿制作技术的阐述分析;2.更多对经典电影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探讨,如《春闺风月》《费城故事》;3.更多对当代电影明星(詹妮弗·劳伦斯、汤姆·克鲁斯等)的讨论;4.更多对类型电影和商业大片的讨论,如《银河护卫队》《侏罗纪世界》等;5.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从这本书开始,叩开电影世界的大门。
生活的暗面 豆瓣
作者: [美]迈克尔·施瓦布 译者: 徐文宁 / 梁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社会学入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进行社会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的想象力”,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实际情况却是很难让人满意。作者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找到了自己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培养社会学正念。
作者在书中第一部分,借用许多人生故事和课堂对话,亲手示范如何用社会学正念去拆解社会世界,在书中第二部分则讲解了十种社会学技能,把社会学理论转化为日常实际行动,在为我们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大学何用:上完大学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大学是否就白上了
视金钱如废纸:为何一张纸币能够换来一杯香喷喷的咖啡
我只是在奉命行事:没人想要的战争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
女人很受伤:男人不做家务如何影响职场平等和政治平等
一生和你相依:为什么我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我也需要人来陪: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在盒子里长大成人
这里的人静悄悄:为什么演讲结束自由提问时谁也不说话
咫尺之遥:为什么明知有人需要帮忙我们却谁也不肯上前
小心这里有陷阱:校园欺凌、家暴和强奸案件的惯有模式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能保证太阳明天依然照常升起
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和地:到底我们不一样还是我们不平等
相貌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被那些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有点权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为什么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别让我当人类的背锅侠:自然灾害是否真的是自然发生的
生命是一个过程:谁不想一见钟情,又有几人能一夜成名
来碗社会学心灵鸡汤:成功的秘诀,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
社会是一头大象:为什么每个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 豆瓣
Self-Ownership, Freedom, and Equality
作者: G.A.柯亨 译者: 李朝晖 东方出版社 2008 - 3
本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诺齐克和张伯伦:模式如何维护自由;正义;自由和市场交易、自我所有、世界所有与平等、自由和平等是相容的吗?;自我所有、共产主义和平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麻醉剂;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政治哲学:为什么诺齐克对有些马克思主义者的打击要大于他对任何平等派自由主义者的打击;马克思和洛克论土地和劳动;马克思论剥削:剥削为什么是不公正的?;自我所有概念;自我所有论;一种破灭的理想的未来。
本书前言
导言 历史,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
第1章 诺齐克和张伯伦:模式如何维护自由
第2章 正义、自由和市场交易
第3章 自我所有、世界所有与平等
第4章 自由和平等是相容的吗?
第5章 自我所有、共产主义和平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麻醉剂
第6章 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政治哲学:为什么诺齐克对有些马克思主义者的打击要大于他对任何平等派自由主义者的打击
第7章 马克思和洛克论土地和劳动
第8章 马克思论剥削:剥削为什么是不公正的?
第9章 自我所有概念
第10章 自我所有论
第11章 一种破灭的理想的未来
注释
文献索引及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现代性的碎片 Eggplant.place 豆瓣
Fragments of Modernity 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 Kracauer and Benjamin
作者: [英]戴维·弗里斯比 译者: 卢晖临 / 周怡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本书主要讨论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作者认为,与哈贝马斯、韦伯等诸多学者试图建构无所不包的抽象的现代性理论不同,三位学者的现代性研究是从破译现代性碎片的奥秘入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中透显的“现实的偶像性碎片”,克拉考尔《大众装饰》、《白领雇员》中表述的“无关宏旨的表面现象”,以及本雅明《拱廊街计划》中的“辨证意象”或“单子论”的阐述,都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层面上救赎了最为细微的现代性痕迹。全书内容新颖,文字细腻,是一部从审美的,政治的或历史的方式解读现代性的佳作。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空虚时代 豆瓣
L'Ère du vide. Essais sur l'individualisme contemporain
作者: (法)利波维茨基 译者: 方仁杰 / 倪复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伴随着个人主义历史新阶段的到来,自恋和冷漠替代了直抒胸臆的反叛,诱惑和非标准化替代了整齐划一的逻辑,普遍的幽默风格取代了堂皇的意识形态。发达的民主社会在“后现代”时期盛行着标新立异,表现为暴力的减少和衰竭,这使得我们处在一种全新的时代氛围之中。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的分析,认为凸显在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断层,在所有的社会层面、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普遍产生了对主体自立的渴望。这些变迁的社会元素共同成就了一种新形式的行为制约机制,它使当代个人主义追求“心理上”的洒脱、放松和趣味,但光怪陆离的生活模式却又使个体日渐地精神空虚。因循着空虚和自恋的逻辑,个性化进程对信息、性以及需求的倡导,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对本性、真诚和幽默的推崇等,一方面是“适当的”、“可行的”,另一方面是“野蛮的”、“现行的”,它造成了纪律社会的分解,却与禅性社会的布局相一致。
在大众消费时期,当代个人、社会、道德上的变迁以及一种社会化、个人化新模式的出现,与17、18世纪所建立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生活在第二次个人主义革命时期,私有化在扩大、社会认同遭到侵蚀、政治与意识形态遭到疏远、个性特征加速不稳定化,可以说,我们的时代只有完成以上的在个人本身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持续革命后才能根绝革命末日论。 先进的民主社会在发展,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按照一种新逻辑在不断地重塑,这个逻辑我们称之为个性化进程。 本书通过对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的分析,认为凸显在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断层,在所有的社会层面、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普遍产生了对主体自立的渴望。
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 豆瓣
Time, Labor, and Social Domina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ritical Theory
作者: [加] 莫伊舍·普殊同 译者: 康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当代知名左翼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莫伊舍·普殊同 蜚声国际的代表作
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著作奖
推动20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型
拥有英、德、法、西、日等多个语言版本
【内容简介】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 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起来。普殊同指出,这样一种重构将为一种更加适用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奠定基础。
【名人推荐】
本书是自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1982)以来,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政治经济理论所展开的最佳分析。它显然是普殊同经年研究与长期思考的成果,也是那种值得人们等待的著作。
——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伦敦大学政治学客座讲授)
普殊同是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尝试对政治经济学予以批判的理论家之一。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
普殊同雄心勃勃地试图复活马克思理念的生机。在分析这些理念时,他以马克思所嘱意的那种历史特殊性为门径,而非依从后来那些引人误解的、超历史的、普遍化了的理解。这部精深的阐释之作将为试图理解其雄辩论述的读者带来丰富的教益。
——罗伯特·海尔布伦(Robert Heilbroner,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
在这部复杂、精深、论述详瞻、极富教益的著作中,普殊同对《资本论》的核心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构和再阐释。该书论述严格、周备,即便对那些对资本主义动力怀有其他看法的人而言,也是一部核心读物。
——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
普殊同的论述既重要又富于挑衅性。
——西蒙·克拉克(Simon Clarke,沃里克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
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著作中,普殊同为资本主义危机之所以无法在不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结束,提供了新的、富有想象力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他为弥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常常为人所遗憾的“经济学缺漏”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马丁·杰伊(Martin Ja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普殊同的这部著作是至今为止以拓展法兰克福学派视野的方式最为彻底、最为严格地重新阐释马克思成熟社会理论的著作之一。
——慕唯仁(Viren Murthy,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副教授)
在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批判理论这一成果迭出的当代领域中,这部书是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
——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西北大学哲学教授)
他的研究丝毫没有那种“回到基本问题”的著作所特有的枯燥,他所揭示的范畴——商品、劳动、价值、时间——和这个世纪中被分析的所有范畴一样迷人。当马克思的方案和源自《大纲》的后资本主义生活远景结合起来时,这一方案突然变得比晚近的某些辩论更富生机,而那些辩论的主题正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所预示的东西束之高阁。
——珍妮·舒勒(Jeanne Schuler,克瑞顿大学哲学副教授)
虚实之间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李若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虚实之间》对20世纪50年代(及前后)在中国大陆暴发的一些较大规模的谣言现象作了深入剖析。这些谣言包括“毛人水怪”谣言、“割蛋”谣言、“仙水”“神药”谣言以及投毒的谣言。作者李若建指出,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谣言也与民众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谣言往往是在把真实成分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位置错配”。作者认为,制止谣言最根本的方法是信息的公开、真实、及时。《虚实之间》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 豆瓣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作者: [美] 徐中约 译者: 屈文生 商务印书馆 2018 - 6
本书原著为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东亚研究系列作品之一。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俄、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以1858—1880年这一时间段限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的行为与观念作出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呈现了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尤其是对外交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的难以为继,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这一过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京使馆的建立过程,互派使节常驻这一在现代外交看来习以为常的制度,最初却遭遇了从观念到制度层面的反复博弈;第二部分,则详述了国际法引入中国的过程,从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节译国际法至丁韪良应邀翻译的《万国公法》被刊行引用,其中曲折亦多;第三部分则阐述了中国常驻外国使馆制度的建立过程,从同治年间向欧美派出临时性使团到光绪帝继位后大规模派遣常驻外国使节、设立驻外使馆,观念的冲突、人事的龃龉、制度的悖谬,都在这一过程中纷纷呈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注的议题不仅在于近代中国的外交的制度嬗变,更在于制度其后的观念转型过程及其深层原因。作者巧妙地将时代背景和群像扫描与历史人物个体原因及历史事件偶然性相结合,流畅出入于历史的宏观与微观之间,脉络清晰,议题明确,分析冷静而深入,评价公允而不乏历史的善意。书稿附录的近代外交史相关人员及数据资料翔实而清晰,也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相关议题的学者提供了颇有助益的支持。
本书对于从外交史的角度进一步审视与反思近现代历史,深入理解内政与外交之密切关系、国际关系与开放政策等对当下而言仍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荦荦大端,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是一部精致而耐读的史学著作。
忧郁的热带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