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第三极 豆瓣
The Third Pole: Mystery, Obsession, and Death on Mount Everest
作者: [美]马克·辛诺特 译者: 舍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3
珠峰登顶百年“疑云”
引出两个动人心魄的攀登故事
美国亚马逊网站编辑推荐榜“最佳历史”类图书
入选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我们最爱的书”书单
入选《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夏日远足灵感”书单
《ELLE》杂志2021年最受读者期待的57本书之一
★《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出色的记者、攀岩家、探险家马克·辛诺特(Mark Synnott)最新力作。
★作者埋头故纸堆,寻踪档案馆,苦苦搜集历史档案资料,揭开百年前珠峰上的登顶“谜团”;亲自从山脚到峰巅,步步为营,冒生命危险探索第三极死亡地带,第一视角带你登顶,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
★百年之前与当下珠峰攀登过程的“交叉剪辑”,引出两个惊心动魄的攀登故事,也带来爽快阅读节奏感。
★译文双重保障,专业准确。专业译者、原北大登山队攀登队长舍其翻译;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原北大登山队攀岩队长孙斌校订。译文流畅优美,译者注释增加丰富攀登信息、史实与知识,提升信息准确度。
★《户外》(Outside)杂志评论:“十年来写珠峰的书如果只读一本,那就读《第三极》好了。”
★本书记录了世界之巅形形色色的灵魂:既有魂归第三极的年迈勇者,也有在峰顶死神手中得救的年轻女生,还有最值得敬佩、一步一个脚印的强悍登山向导夏尔巴人。
★登顶珠峰是一个扣人心弦的人类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激情万丈的人物,聚集在一座能吞噬你灵魂的山上——如果你听之任之,吞噬你的生命也不在话下。
★本书是一段极速旅程,通向人类执念带来的无限欢愉和恐惧。
★作家、三次登顶珠峰者 黄怒波 诚意推荐
记者:“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
探险家、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因为山就在那里。”
——摘自《攀登珠穆朗玛峰是超人做的事》,1923年3月18日《纽约时报》
【内容介绍】
一则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谜团”吸引了登山家马克·辛诺特,让他在2019年春天投身于一场几乎没有希望成功的珠穆朗玛峰登山之旅,而这一年也成了“珠峰崩裂之年”。那个登山季,11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遇难。
是什么谜团,让辛诺特冒如此大的凶险?
1924年6月8日,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和登山者桑迪·欧文踏上了珠峰,人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是在离峰顶仅有240米的地方,而且仍然“劲头十足”地向峰顶进军。他们成功登上世界之巅了吗?
为了找到答案,马克·辛诺特决定登上凶险万分的珠峰北坡。读者会看到辛诺特如何进行缺氧训练,如何从英国的档案馆和博物馆,一路追寻到加德满都,再到青藏高原,一直到在珠峰北坡陷入一场巨大的风暴……
在“解谜”过程中,辛诺特发现,登顶珠峰是一个扣人心弦的人类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激情万丈的人物,聚集在一座能吞噬你灵魂的山上——如果你听之任之,吞噬你的生命也不在话下。
本书是一段极速旅程,通向人类执念带来的无限欢愉和恐惧。
【媒体、作家推荐】
这是一本让人重燃珠峰激情的书!1924年6月8日,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在珠峰8600米处消失后,他们是否登顶成了近百年来的人类之谜。2019年,本书作者追寻这个谜团,在经历混乱和艰难之后如愿登顶……这是珠峰的故事,也是人类的谜语。也许,注定该轮到中国登山者来为世界揭谜解惑了。
——黄怒波,三次登顶珠穆朗玛峰,2018年率北京大学登山队登顶珠峰,著有长篇小说《珠峰海螺》
有一群探险者希望在极寒、缺氧的死亡地带解开珠峰攀登的百年谜团。《第三极》讲述了这次扑朔迷离、艰难险阻的珠峰探险之旅。
——孙斌,本书校订者,登山向导、攀登教练、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原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
《第三极》是写给极致的一首挽歌,是一个会令人须发倒竖的关于执念和生死的故事。马克·辛诺特冒着极大风险,从英国伦敦皇家地理学会的档案馆,直到位于“死亡地带”边缘与狂风殊死搏斗的帐篷,只为解开珠穆朗玛峰登山史上这个历史最为悠久的谜团。
——苏珊·凯西(Susan Casey),著有畅销书《波浪》《海洋里的声音》
这是继《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之后,我读到过的最好的写珠穆朗玛峰的书。辛诺特的攀爬能力会把你带到少有人敢于尝试的地方,而他的书写能力会让你一直到夜阑人静都仍然没办法把书放下。
——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著有《冰山之巅》《到马丘比丘右转》
作家、探险家马克·辛诺特用生花妙笔描述了20世纪初期的探险活动,随后深入到这个将神秘、冒险和历史融为一体的珠峰悲剧中……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书评
十年来写珠峰的书如果只读一本,那就读《第三极》好了……这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冒险。
——《户外》(Outside)杂志书评
来自世界之巅的消息,描写生动、令人心惊。
——利兹·贝克(Liz Bake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一个让人屏住呼吸的故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危险旅程。登山者为何痴迷于达到如此危险高度?本书探讨了背后的动机。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 (AARP)书评
本书以神秘和冒险吸引读者。
——国家公园旅行者网站(National Parks Traveler)推荐
本书引人入胜,会令读者不断追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英文旅游信息出版公司福尔多(Fodor’s)
本书和作者上一本书一样,在叙述山上的生活时,文笔非常生动……本书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珠峰及探险历史读者的必读之作。
——图书馆杂志 (Library Journal)星级推荐
这个故事让你毛发倒立……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和探索的好故事,肯定会让任何登山爱好者、珠峰传说的爱好者感到兴奋。
——著名书评杂志《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星级评论
加入马克·辛诺特,寻找一件可以改变珠穆朗玛峰登山历史的神秘物件。这本书一部分是“侦探”故事,一部分是高峰冒险……他最终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珠峰北坡,在生死关头,他发现了同伴们的惊人力量、极具悲剧感的人的脆弱,以及难以想象也难以言喻的事实。
——安迪·霍尔(Andy Hall),畅销书作家,著有《德纳里的嚎叫:美国最荒凉山峰上最致命的攀登灾难》(Denali's Howl: The Deadliest Climbing Disaster on America's Wildest Peak)
豆子芝麻茶 豆瓣
7.4 (28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10
《豆子芝麻茶》是杨本芬“看见女性”系列的第四本书,是一本珍贵的平民史歌。
本书分为两部分:“过去的婚姻”和“伤心的极限”。
在讲述过母亲(《秋园》)、乡亲(《浮木》)、婚姻(《我本芬芳》)之后,作者又将目光聚焦到秦老太、湘君、冬莲这三位老年女性的婚姻人生上,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代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困惑与痛楚、选择与担当、勇气与坚持,即便命运不公,也不放弃自我救赎。
此外,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妈妈和哥哥一起经历的往事,以及两位至亲离世之际的锥心之痛,那些老人心间如芝麻豆子般的小事虽如露珠般微小、脆弱、转瞬即逝,却在那时那刻丈量着一个人伤心的极限。
冰河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4
我计划要写的这一套书有五本,先后是《无路可逃》(1966-1976)、《凌汛》(1978-1979)、《激流中》(1979-1989)、《搁浅》(1989-1994)、《漩涡》(1995-2015)。五本书连起来是我五十年精神的历史。我已经提前把第二本《凌汛》写出来出版了。现在写《凌汛》前的十年《无路可逃》。这本书很重要,没有这冰封般无路可逃的绝境,就没有后来排山倒海的凌汛。
好了,历史在我身上开始了。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