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念香港人的舊 豆瓣
何藩
WE PRESS, HONG KONG 2017 - 6
"Portrait of Hong Kong" takes you on a journey through the old streets, quaint corners and harbour views of Hong Kong in the 50s and 60s. These never-seen-before images were photographed and cropped by award-winning photographer Fan Ho. The book begins with a foreword by celebrated film director John Woo and also includes an essay by professor Joseph Fung and biographical notes compiled by Sarah Greene.
夜话港乐 豆瓣 谷歌图书
5.1 (21 个评分) 作者: 何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香港的流行音乐是香港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也是70后80后甚至90后成长过程中某种意义上的必修课。这本随笔是一位资深港乐迷所写,细腻的笔端触及港乐的方方面面,当中介绍了香港流行乐的台前幕后,如词人林夕和黄伟文、曲作者陈辉阳、歌手陈奕迅、王菲、杨千嬅、何韵诗等,从歌曲出发,讲述了这些曾经感动我们的音乐中的种种情愫,以及背后各种不为人知的故事。
夜话港乐2 豆瓣
作者: 何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夜话港乐》回望粤语歌的光辉岁月:泰迪•罗宾和许冠杰、顾嘉辉与黄霑,谭咏麟,张国荣,黄家驹,陈百强,梅艳芳,四大天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记录着很多人的青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首粤语歌,埋葬 了大半个青春的故事。
似水流年,情怀未变,对半个世纪的香港流行乐坛致以最温情的总结与敬意。
香港重庆大厦 豆瓣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7.5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麦高登 译者: 杨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其它标题: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地產霸權 豆瓣
作者: 潘慧嫻 译者: 顏詩敏 天窗出版社 2010 - 6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英华沉浮录 1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7
《英华沉浮录1》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香港貧窮問題真相 豆瓣
作者: 葉兆輝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7 - 4
香港的貧窮問題包括長者貧窮、在職貧窮、跨代貧窮、地區貧窮、貧富差距、社會流動等問題。它不僅影響著貧窮人士,也影響著中產人士;不僅影響著成年人,也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它不僅關乎個人生計,也關乎著整個香港社會的發展。
政府和公眾為日益增長的貧富差距而擔心,政府也推出許多長期和短期政策來解決貧困問題,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對香港貧困問題的實質分析,例如,過去幾十年香港貧窮發展的長期趨勢如何?貧窮人士的分佈以及他們是如何受益於不同類型的扶貧措施的?
在本書中,葉兆輝教授針對香港的貧窮狀況及各個組別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用數字說出香港貧窮問題的真相,並提出對扶貧措施和方向的建議。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豆瓣
作者: 周永新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6
“我們得承認,過去六十多年來,港人的身份不時改變,不只一次,是多次的改變,連帶他們對事物的價值觀也不斷改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六十多年來,港人的價值判斷就這樣前後出現差異:往日是尊卑有序,今天講的是平等、自由。或許有人慨嘆:今不如古、世風日下,但改變了的身份和觀念是無法挽回的,我們就算不能欣然接受,也必須明白箇中變化的原因。”
── 周永新
香港社會的種種演變,原來離不開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這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對香港社會的長期體察和研究心得。
近七十年來,香港人的身份不時在改變,從開埠最初的難民身份,到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市民身份,到九七後至今的中國公民身份,一次又一次的身份改變,使香港人對人對事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改變,從而亦影響了整個社會的人事變遷。無論我們如何看自己,作為這個城市的市民、居住在這裏的香港居民、擁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人,我們都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體會,也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今天港人身份上的迷失,不再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目標,社會就顯得煩躁不安,個人也常感到困惑和無奈。為什麼這樣?本書所述事實,可為你提供答案。
香港话剧史(1907-2007) 豆瓣
作者: 梁燕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香港话剧史(1907-2007)从表层来看,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问题,从深层来看,则是本土化和主体建构的问题。香港话剧百年史述,最重要的有四个发展趋势:一是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化,二是殖民地时期的世界化,三是回归过渡期的本土化,四是回归前后去殖民的主体建构,以及形成多元化的港派话剧风格。其中作为西来艺术,话剧本土化是核心环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化,二是本地化。百年香港话剧,是一个从世界化到本土化的过程,创造了华语话剧“全球本土化”的典型个案。全书对香港话剧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不仅在中国话剧整体格局中论析香港话剧百年的成就,填补国内香港话剧研究的相对空白;而且在华人文艺整体视野内研究香港话剧的发展问题,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多元整合,香港话剧史所提供的独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