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空间的敦煌 豆瓣 Goodreads
Spatial Dunhuang: Approaching the Mogao Caves 所属 作品: 空间的敦煌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新丝绸之路 (2005) 豆瓣
新シルクロード
9.4 (13 个评分) 导演: NHK 演员: 松平定知 / 堺雅人
第一集 楼兰四千年的睡梦
第二集 吐鲁番_炙热的大画廊
第三集 草原之路铁马疾风
第四集 塔克拉玛干_西域的蒙娜丽莎
第五集 天山南路_青金石的光辉
第六集 敦煌_魂消石窟
第七集 青海_天空之旅
第八集 哈拉浩特_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
第九集 喀什_千年的小巷流淌着诗歌
第十集 西安_不朽之都
.
"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通道,它对于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非如此。
它的东西两端,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就像织造丝绸的经纬线一般,它将中国、埃及、印度和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永远不枯竭的想像的源泉———在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对于丝路两端的民族来说,它就意味着通往彼岸的舟楫,意味着陌生而奇异的世界本身。
1980年,NHK向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出探索丝绸之路的邀请,NHK因而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西部腹地进行纪录片拍摄的境外媒体。当时日中合拍的『丝绸之路』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
26年间,当各大电视媒体的镜头一次次横扫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当现代人的足迹已将其中几处踩踏为旅游热线,NHK再次邀请中国中央电视台,日中再次联手踏上丝绸之路。
日中摄制组在丝绸之路上经过艰难的700天拍摄。而在这700天的拍摄过程中,展现给世人的,已不只是这条曾经影响过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发展的丝绸之路的无穷神秘,而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摄制组,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关注"丝绸之路"。
NHK更多把视角定位在丝绸之路新面貌,关注沿途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而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更多去探索历史遗迹及这些遗迹背后的故事。
不可否认,26年前的『丝绸之路』确实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们所能达到的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当时参与摄制的NHK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被允许进入中国腹地进行纪录拍摄的西方媒体,而中国政府为保障拍摄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措施,例如开通铁路专线,甚至是出动军队。
这次对丝绸之路的重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体会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审视和反省它的叙述方式和看待历史的视角。时间过去了26年,这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几千年的历史来说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当代的电视媒体,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意义非凡的。
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的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是西方人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SILK ROAD)这样一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费迪南•冯•李希霍芬、费迪南•冯•李希托芬)在他写的『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德语:die Seidenstrasse),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
重新"发现"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今天的人们如果需要对那些文物进行研究或拍摄的话,便不得不遍访日本、印度、俄国、德国、法国、瑞典、南韩、英国等十几个国家。
现在,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西域沙漠中的绿洲之路。用如今的地名表述,这条路由东往西的延伸依次是: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
中国中央电视台此次拍摄不再是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导,而是选择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每集各自成章。本片所呈现的内容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许多观点来自被广泛认可的学术的支持。由于对主题、内容和形式的认知、倾向和审美情趣仁者见仁,所以对同一地点的观察角度、素材取舍和表述方式也是不同的,此次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合作方式是同一命题、分别拍摄、各自制作,最终是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两个版本。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本加入考古发现。与第一次拍摄丝绸之路相比,中国中央电视台此次拍摄中加入了很多沿线新的考古发现,其中包括一些对外界一直没有公开的古代遗址,还有很多壁画,以及没有对外公布的洞窟。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去了德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找到了当时探险家的日记,还有他们亲手绘制的路线图。
此外,『新丝绸之路』在技术手段上采用了超级高清晰设备,这也是纪录片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这种高端的设备进行拍摄。剧组还特别为此成立了航拍组,以直升机、动力伞、航模飞行器从空中全方位进行拍摄。摄制历时两年,投资近1亿3千多万元新台币。
当你认真地看丝绸之路(中国境内)上的遗存时,可能会认真地想像它原先的样子。如果再认真些,便希望多了解一些"丝绸之路",而那些保存得非常完好的被称为极有价值的文物并不在我国。阅读一下20世纪初中亚探险家的着作,你便知道那些文物是怎么出去的了。于是,你可以依照西方书籍描述的细节去寻找、对照失去文物的遗址。这令人联想到埃及人从西方的书籍中学习埃及的历史。因此,当你游荡在古代西域的遗址时会突然怅然若失。
2021年10月14日 看过
拍得太好了,每个城市的切入点都恰到好处。在新疆旅行路途中看完。承载着民族记忆的《dilkuyi》真的非常好听。
NHK纪录片 nhk 丝绸之路 中国 历史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豆瓣
Silk, Slaves and Stupas: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Silk Road 所属 作品: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7.4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泓 / Susan Whitfield 译者: 王东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
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
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
◎ 编辑推荐
☆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 专业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像《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这样贴近丝路生活。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作者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
——《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
胡天汉月映西洋 豆瓣
作者: 张国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2
“丝绸之路”内涵广阔,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最大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东方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了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
本书从历史与文化视角,重点讲述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透过人物、事件、器物、艺术诸方面,深入阐述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了解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丝绸之路计划专辑之一 / 赵季平 谭盾 沙拉夫等人的作品 以及蒙古 中国 波斯 芬兰的民谣改编 豆瓣
Yo-Yo Ma / Silk Road Ensemble
发布日期 2002年4月16日 出版发行: Sony
马友友在这张丝路专辑里,将自己深切体验的想法藉由与来自各国音乐家呈现给所有乐迷。丝路,在几世纪前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贸易通道,同时也开启进出口贸易、中国与外来民族文化交流之门。现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对外交流的 渠道不仅是一条通路而已,间接的也是众多文化融合的开始。
自1998 年开始筹备丝路计划,音乐里透露的是个个国家的背景,藉由音乐表现出传统的张力,透过马友友的‘丝路’发现,他希望能为音乐种下更多的民族融合创意和文化成长进而传达给世界各角落。‘丝路’不是个人,而是结合所有音乐性质风格呈现出一种超越个人的表现音乐情愫。也因如此,马友友和东西方音乐家,包括来自美国民大提琴手Edgar Meyer、中国名琵琶家吴蛮等24位音乐人,当这群音乐家初次见面时,已经在美国,欧洲,亚洲与中东等地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且举办音乐会演出。每一位音乐家都见过彼此的家人,学过一些彼此的语言,分享彼此的故事,经过三年的相互学习,旅行,音乐探索,终于,在2001年八月的纽约,完成了第一张录音。
马友友在专辑中演奏了蒙古古乐器‘马头琴’,就是用他最了解的大提琴技巧来学习诠释亚洲的地方乐器,所以他能发明这种‘语言’,马友友自己也笑说‘马头琴应该是大提琴的祖先’吧。 "这种‘语言’好听吗?"来自蒙古乡间的‘长谣’,质朴未经修饰的嗓音,是天底下最美的乐器。带有浓浓中国情怀的‘关山月’,运用了印度的传统乐器‘塔布拉琴’搭配琵琶与笙演出;伊朗的古典乐与邻近的亚塞拜然相当接近,加上美国通俗的钢琴技法,启发了曲子‘哈比尔风’的创作灵感。即兴演出的‘义大利文艺复兴歌谣’,融入欧亚的弦乐器与印度的打击乐器,而今年获格林美奖提名的作曲家谭盾,向来以‘四最’的音乐理念独步全球,此次贡献出作品‘沙漠随想’,为丝路作出了最切题的诠释。
在旅行时刻和我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否有些已成为你现今的莫逆之交? 是否曾在一个陌生场合,认识一个相见恨晚的陌生人? 当陌生人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马友友说,「丝路」就是答案。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豆瓣
所属 作品: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作者: 荣新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豆瓣
所属 作品: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作者: 向达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 2009 - 3
当唐朝武功全盛之时,居住于西北的大量游牧民族或被迫归附、或主动请归。唐政府不断地将这些归顺的异族集中迁入内地,同时又维持这些异族的习俗和和信仰。这种异域文化必然对周边的华夏民族产生影响。特别是唐都城长安,大量异域人士的定居,使唐长安呈现一种多文化的景象。关于唐代社会的“胡化”倾向,众多前辈学者已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向达先生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游乐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考察。
河西走廊 第一季 (2015)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河西走廊
9.1 (122 个评分) 导演: 王新建 / 赵启辰 演员: 吕树廷 / 让波拉
本系列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2018年2月1日 看过
虽然叙事充满着对当下的指涉,但是学术性过硬,没有明显的硬伤。可以说是完美的西域历史复习资料了。
丝绸之路 中国 历史 大气 大陆
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 豆瓣
From Persepolis to Chang'an
作者: [美]乐仲迪(Judith Lerner) 译者: 毛铭 漓江出版社 2017 - 7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存有三件珍贵的波斯石刻,这些曾被误认为是赝品的珍贵文物,是因为乐仲迪的研究考证和极力挽救而免遭厄运;作为国际学界最早指出北朝文物上有拜火教葬仪的学者,乐仲迪早在1993年就发文指出日本Miho馆藏北朝石棺屏风上有粟特人的葬仪场景,从此打开北朝与粟特文明 交流的新大陆,并掀起国际丝路学界对入华粟特人石葬具的研究热潮;乐仲迪对粟特人的丝路贸易帝国以及丝路的游牧人、商队、圣徒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是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乐仲迪的《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一书所收录的大夏和萨珊印章、波斯摩崖石刻以及来华粟特葬仪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正是见证了这些在丝路文明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堪称该领域考古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也让敦煌学、吐鲁番学大篇幅改写,使得波斯学、中亚学与中国的长安、洛阳文明完美辉映。
乐仲迪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守护人、纽约大学的波斯学家,更是近二十年来唯一以现代波斯语在西亚国家大学授课的欧美考古界女学者,多次参加波斯波利斯、巴比伦、大夏、犍陀罗考古遗址发掘,是中亚丝路学领域的国际权威。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乐仲迪的著作内涵宏富,纵跨了中亚粟特、大夏、波斯、阿富汗等地文明,囊括了壁画、摩崖、印章、金银器等各类艺术,气势恢宏地书写了从粟特到北朝的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宏大篇章。正是《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一书所收录的文章,奠定了乐仲迪在丝路学界的崇高威望,填补近十年世界丝绸之路学的空白。
 编辑推荐
《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为“丝路译丛”的一种。“丝路译丛”作者都是丝绸之路顶尖考古专家,所撰图书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最新考古发现以及最新成果,书中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和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丝绸之路新史 豆瓣
The Silk Road : A New History 所属 作品: 丝绸之路新史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 译者: 张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8
【名人推荐】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 与驮兽,他 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 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2017年3月31日 已读
本书不像一般的西域著作以时间或区域文明为轴线进行叙述,而是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据点展开叙事。其中用到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并且对赫定 斯坦因 伯希和等有代表性的研究者进行了重点介绍。另外,书中的地图是全书最出彩的地方。可以说是很好的入门读物了。
丝绸之路 中国 中国古代史 中外交通 历史
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豆瓣
作者: 林梅村 文物出版社 1998 - 5
林梅村的论文集《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是其《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1995年) 的姊妹篇,集中反映了作者利用佉卢文献与史籍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在中亚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参见: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c02/324.html
古道西风 豆瓣
作者: 林梅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3
本书著者以多年的辛勤努力,针对有关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各门学科的前沿问题,充分运用中外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以深厚的语言学功力,把对西域文明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学者突破自身的局限,在素称难治的中亚学诸领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书中还涉及印欧人的分布和迁徙问题,更是直接与西方文明的起源相关。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 豆瓣
作者: (德)克林凯特 译者: 赵崇民 1994 - 9
这是德国学者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状况作一系统介绍的通俗著作,将西方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中获得的最重要成果加以总结,颇有新意,对我国有关学科的研究会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书配有数十幅插图,都是丝绸之路上的艺术遗存,相信对一般读者了解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也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