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豆瓣
作者:
嚴耕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3
本书为《严耕望史学著作集》中的一种,对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辨研究,堪称这一领域的巨著。
卷上 魏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行政区划
第二章 都督与剌史
第三章 州府僚佐
第四章 郡府组织上_郡国长官
第五章 郡府组织下_郡国佐吏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郡察举与地方学官
第八章 任用杂考
第九章 官佐品班表
卷下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五胡诸国地方行政制度述略
第二章 州郡县与都督总管区
第三章 都督总管与剌史
第四章 州府僚佐
第五章 郡府组织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都与郡县中正
第八章 州郡察举
第九章 地方学官与僧官
第十章 党里邻三长
第十一章 北魏军镇
第十二章 魏末北齐地方行台
第十三章 诸部护军
第十四章 领民酋长
第十五章 任用杂考
第十六章 官佐品阶表
约论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附录 引用及参考书目
本卷成书后记
卷上 魏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行政区划
第二章 都督与剌史
第三章 州府僚佐
第四章 郡府组织上_郡国长官
第五章 郡府组织下_郡国佐吏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郡察举与地方学官
第八章 任用杂考
第九章 官佐品班表
卷下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五胡诸国地方行政制度述略
第二章 州郡县与都督总管区
第三章 都督总管与剌史
第四章 州府僚佐
第五章 郡府组织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都与郡县中正
第八章 州郡察举
第九章 地方学官与僧官
第十章 党里邻三长
第十一章 北魏军镇
第十二章 魏末北齐地方行台
第十三章 诸部护军
第十四章 领民酋长
第十五章 任用杂考
第十六章 官佐品阶表
约论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附录 引用及参考书目
本卷成书后记
中国环境史 豆瓣
作者:
[美]马立博
译者:
关永强
/
高丽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虽然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节制开发资源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观念,但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比,这些思想却并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唐长孺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除“绪论”、“综论”外,分三个篇章,分别讨论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经济、政治、军事及思想学术等问题,提出或解决了魏晋隋唐时期许多前人鲜及的重大问题。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理论性概括,于作者中国古代分期魏晋封建论有详尽的论证。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 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波峰与波谷 豆瓣
9.1 (22 个评分)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
本册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
美国与中国 豆瓣 Goodreads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费正清
译者:
张理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 8
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祝总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0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主编
译者:
黄约瑟
中华书局
1992
- 7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向中国学术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成就的学术论著汉译选集,分十卷出版。本卷为通论卷,收入8篇论文,内容包括从古代传说、民族发展、南北文化以及历史时期划分等方面。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邓广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3
北宋中期积弊至深、内忧外患扰攘之际,政治改革的领袖人物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就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责,推动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苏轼说:王安石才识“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其魄力“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上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始自生前,至南宋则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
邓广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倾注了巨大心力,历经半个世纪四写王安石,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时代眼光与严谨精神。本书铺展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序言
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一、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
二、王安石的父母
三、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本是合格的状元
二、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三、在知鄞县任上
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一、做舒州通判
二、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一、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 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二、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
三、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
四、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
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
第三章 王安石入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第二节 王安石吞来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第一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
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
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九章 王安石的墓年和身后
附志
编后
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上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始自生前,至南宋则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
邓广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倾注了巨大心力,历经半个世纪四写王安石,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时代眼光与严谨精神。本书铺展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序言
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一、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
二、王安石的父母
三、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本是合格的状元
二、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三、在知鄞县任上
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一、做舒州通判
二、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一、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 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二、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
三、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
四、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
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
第三章 王安石入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第二节 王安石吞来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第一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
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
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九章 王安石的墓年和身后
附志
编后
国史大纲(上下册)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商务印书馆
2010
《国史大纲(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裹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人。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豆瓣
作者:
阎步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3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作者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一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一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以浮出水面,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