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傅山的世界 豆瓣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2021年2月7日 已读
以前草草翻过,这些天又好好读了一遍。在这之前实在无法欣赏支离丑拙的书法,碑学的作品也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是深入到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史背景中理解这一现象,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分量。作者的语言与叙事都没的说,傅山写给傅眉的那几幅行草实在绝妙。
书法 书画 傅山 傅山的世界 历史
邁世之風 豆瓣
作者: 祁小春 文物出版社 2012 - 5
第一,有關王羲之尺牍。祁小春將之解構,除了了解整體書式構造外,並旁參其它同時代或稍晚的書簡數據,考釋、歸納王羲之尺牍書式的特征與規律。此項研究,目前在相關學術領域中具有獨創性。
第二,有關《蘭亭序》。不落以往局限于書風、書迹的考證的俗套,跳出非具體的經驗性概觀,著重文獻學方法,對《蘭亭序》的背景傳說與文本內容層層推衍,同時也對數據的本身,如文獻內容、文獻出現時間、獲取“真迹”時間、文獻涉及人物、蘭亭複制品出現時間、與文獻的「史料」價值等,作了進一步驗證與歸納。
第三,有關東晉的避諱。祁小春先生藉由《蘭亭序》傳世帖本中出現的“攬”字作爲疑點,將六朝士族的避諱習俗與方式作了詳盡分析。除了音、義、形這三個方面,更參考古禮,旁徴博引大量史料,歸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避諱改字的方法,缜密探討該時代的避諱規則,再次揭示《蘭亭序》的真僞本質。
第四,有關王羲之的人物。這是本書下編,也是最具趣味的部分。根據上編所引述文獻,結合現今學界研究成果,從王羲之的生卒年、家世家族、人物性格、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引導讀者一睹此千古風流人物的真實風貌。
讀者將欣賞到小春先生對于历代文獻典籍,有系統地掌握、歸納與爬梳剔抉的風格。跟隨作者缜密的考據推證思路,一步步接近真實的王羲之,正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
中国书画浅说 豆瓣
作者: 诸宗元 中华书局 2010 - 1
本书是近代书画名家诸宗元先生所撰《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诸宗元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艺术,而历代作者论书,往往“陈义过高,不切今用”,或者“词旨渊雅,难于通俗”,论画则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也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两本《浅说》,“意在便于实习”,而他本人又精于书画,其研习心得融入其间,使得这两本书不失为中国书法、国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此次重刊,将两书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书画浅说》,希望能为今天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一册完整的学习指南。此书为1949年后首次再版。
【跟大师学国学】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一辑作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朱自清《经典常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三国史话》、孟森《明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历代书法论文选 豆瓣
作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 2012 - 8
《历代书法论文选》,本书内容: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秦汉而后,乃逐渐成为专门学问。嗣后书法研究文章渐有问世,或总结书写经验,或著录书家名作,或探讨用笔技巧,或考证碑帖迁流,后世称之为“书学”。整理、研究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历代著名书法论文计六十九家九十五篇,汇成一帙,以供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
书学史料学 豆瓣
作者: 陈志平 2010 - 8
《书学史料学》内容简介:暨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1984年,学校率先招收海外及港澳台研究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试点单位。1987年开始,创建了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目前已与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989年开创内地高校招收境外“兼读制”研究生及境外研究生面授点的先河。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暨南大学已经成为推动港澳台合作办学及国际办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联结内地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被誉为“中国境外研究生教育的试验田和窗口”。
书法与古籍 豆瓣
Calligraphy And The East Asian Book
作者: 牟复礼 / 朱鸿林 译者: 毕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0 - 3
《书法与古籍》无意深入探究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容,而旨在试图展示理解这种形式确有问题,并明确厘定其界限。藉此至少有助于观看和沉思此番名为“书法与古籍”展览所选诸项展品。因此,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先要理解何以导致书法在东亚如此重要;其次,必须认识书法在中国与东亚古籍漫长发展史起到什么作用。当然,只限于展品本身所带来的眼福而未加深究也不为其过。上述两个问题同样恰切,而后者可以导致从外部观察一种文明时最常见、最严重的错误:想当然地类比原本乌有之物。我们起码致力于展现中国书法之为迥异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书法。
山陰道上 豆瓣
作者: 祁小春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9
小著所收為近年來在專業報刊上發表的一些有關王羲之尺牘法帖的論文和札記。根據收錄文章的内容與形式特點,在體例上分為上下二編。上编研究札記共收二十餘篇,其中包括“蘭亭序”與“喪亂帖”兩個專題的係列文章。下编研究論文,收《{蘭亭序)的“攬”字與六朝士族的避諱》、《關於王羲之尺牘中的單、複書問題》和《{十七帖)為何闕“月日名白”》三篇。
自拙著日文版《王羲之論考》(大阪:東方出版,2001年)問世以來,六年後又有中文版《邁世之風一一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臺北:石頭出版社,2007年)出版。在研究王羲之的過程中,筆者遇到不少一時無法解決的大小問題,久而久之越攒越多。於是從中選出一部分,以研究札記形式陸續發表在《書法報》上。幾年下來,連載札記數量也漸漸多了起來,同時也獲得了一些專家和讀者的好評,纔萌發了結集出版的願望。我想,把做研究時剩下來的這些“邊角餘料”再次利用,大概也是研究上的一種必要延長吧。
上编收錄的研究札記多為一些細小瑣碎的問題議論。倘若藉此而以小見大,引發出較深層的問題探討,更於此有所發明,亦不失為一種有益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札記乃以突出問題意識、以期引發思考為主眼,故在論證過程中不免存在一些論據不足甚至沒有結論的情况。這是因為,研究札記的性質畢竟不同於學術論文,發表的目的也是為了引起學者對某些問題的朋注,以期進一步深化討論。
下编收錄的《的“攬”字與六朝士族的避諱》(原載《中國文化)2006年第22期。略有修改)、關於王羲之尺牘中的單、複書問題》(原載《書法叢刊》2006年第1期。略有修改)兩篇論文,都曾在中外學刊上發表過。《為何闕“月日名白”》則是在研究札記<(十七帖)為何闕尺牘書式語詞》一文基礎上擴展而成的論文(2008年11月1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舉辦的“筆墨之外:中國書法史跨領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這些論文所討論的問題多為首次提出,雖然筆者做了很大努力予以論證,但仍然無法定論。和札記一樣,目的都是為了抛磚引玉,希望能有學者參與討論.
颜真卿及唐代书风 豆瓣
作者: 谭振飞(主编) / 王客(副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
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随着新材料不断出现,对唐代书法的研究也不断更新。《颜真卿和他的时代》集中展示了唐代书法研究中新的进展与成果。书中邱振中、尹吉男、陈忠康等15位作者,包括书法理论、书法史专业的研究者、唐代史、书画鉴定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唐楷、章草、唐碑、墓志书、“唐尚法”等唐代书法的方 方面面,聚焦了代表整个唐代书法风貌的颜真卿,他的篆籀气,尚法的精神,名作《祭侄文稿》……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豆瓣
作者: 邱振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书法形式构成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对书法有关现象的解说。作者基于对书法作品中时间和空间共生这一基本特征的思考,为书法的形式构成建立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并运用它对笔法史、章法史、书法与绘画基本性质的比较等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作者对书法现象所引发的语言学、美学与哲学各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由此而将书法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思想领域。
顔真卿: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東京国立博物館 毎日新聞社 2019 - 1
東京国立博物館で2019年1月16日より2月24日まで開催する特別展「顔真卿 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の公式図録です。
中国の歴史上、東晋時代(317-420)と唐時代(618-907)は書法が最高潮に到達しました。書聖・王羲之(303-361)が活躍した東晋時代に続いて、唐時代には虞世南、欧陽詢、褚遂良ら初唐の三大家が楷書の典型を完成させました。そして顔真卿(709-785)は三大家の伝統を継承しながら、顔法と称される特異な筆法を創出します。王羲之や初唐の三大家とは異なる美意識のもとにつちかわれた顔真卿の書は、後世にきわめて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ました。
特別展「顔真卿 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は、書の普遍的な美しさを法則化した唐時代に焦点をあて、顔真卿の人物や書の本質に迫ります。また、後世や日本に与えた影響にも目を向け、唐時代の書の果たした役割を検証します。
全372ページ、判型はA4変型(225×297mm)
激情の書「祭姪文稿」を原寸大で収録。
「祭姪文稿」「自叙帖」現代語訳収録。
全作品釈文収録。
北宋の文人・李公麟の名画「五馬図巻」を全図掲載。
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 豆瓣
作者: 方闻 译者: 卢慧纹 / 许哲瑛 2019 - 8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在1999年盛大举办了“The Embodied Image: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 特展,方闻先生的这篇《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是展览图录中的两篇导论之一,内容读来仍然极具价值。方先生书法史研究的特点、成就与带给我们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点:积极为书法史寻求一系列年代与作者确定的作品、重视传统书论并以实际书法例子阐释其义、为书法风格分析建立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强调书法抒发个人情志的功能及角色、建立历史论述架构、东西传统的比较与沟通。
书写的形态:中国书法史的经典瞬间 豆瓣
作者: 邱才桢 2019 - 7
总有一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会改变书法史的走向。这些带来变化的节点,可能是某位书法家、某件经典书法作品,或者是某件书法作品的某一点画、笔法、空间、结构、章法,乃至某种趣味。
本书在深入细致地梳理千年书法史的基础上,从中捕捉出了42个精彩的“瞬间”,继而对其相关作品的形式构成做细微分析,挖掘这些“瞬间”的重大意义和动人之处,探讨中国书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的形态变迁。借此,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众多书法大家的卓然风采和经典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且能够触类旁通地了解书法鉴赏,乃至整个书法史。
董其昌和他的江南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
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
峰。尤其是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
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本书以“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
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并配以百余幅精美书法、绘画作品,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
赏、艺术理论与创作,以及董其昌的后世影响等,全方位呈现出董其昌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有助于引领读者从多角度深入了解董其昌的艺术成
就,并进而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The Upright Brush 豆瓣
作者: Amy McNai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 2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few are more famous than the eighth-century statesman Yan Zhenqing (709-785). His style is still taught today as a standard, and Chinese bookstores the world over stock inexpensive reproductions of his works for sale as copybooks.
Yet Yan's style cannot be called conventionally attractive. "Correct," "severe," "serious," "forceful" are terms habitually applied to describe his writing--rarely has his calligraphy been called graceful or beautiful. How, then, did Yan earn such an emine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art?
In The Upright Brush, Amy McNair argues for the political rather than purely aesthetic basis for Yan Zhenqing's artistic reputation. She shows how his prominent position was made for him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by a handful of influential men who sought to advance their own position by associating themselves with Yan's reputation for uprightness. Equating style with personality, they adopted Yan's calligraphic style as a way to clothe themselves in his persona.
Sophisticated, informed, and intelligent, The Upright Brush illuminates an episode (one of man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where the creativ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was used for contemporary political means. It will be eagerly welcomed by all scholar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as well as by those interested in the making and reading of art.
汉字书法之美 豆瓣
7.2 (27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作者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 - 7
吴颐人先生是上海书画篆刻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篆刻五十讲》是他的处女作,初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后数次改版,累计印数超过十余万册。此书前26讲介绍印史,后24讲品析大家,收录示范古印千余方,由习作试刀到独立创作,以雅洁的行文、层层剥笋的手法,引导初学者步入艺术堂奥。兼具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资料性,是公认的刻印引路好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