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豆瓣
The Nearest Thing to Life
8.6 (3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蒋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文学跟艺术一样,能抵制住傲慢的时间——让我们成为习惯长廊里的失眠症患者,并主动从死亡那里挽救事物的生命。
—— 詹姆斯·伍德
在这部融合了回忆录与评论集的优秀著作中,詹姆斯·伍德就小说与生活的关联书写了一堂大师课。他论证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 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肌质方面有着独到的能力。在这里,阅读的行为被理解为最神圣和最个人化的行为,书里对几部个别的作品有精彩的讨论——包括契诃夫的短篇故事《吻》、W.G.泽巴尔德的《异乡人》和菲兹杰拉德的《蓝花》。伍德透露了他本人与书写文字的亲密关系:我们看到一个来自乡间的男孩的成长历程,他在浓厚的基督教背景中长大,童年时代的阅读带给他隐秘的喜悦,他在阅读与亵渎宗教、文学与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最后一部分在放逐与无家可归的语境下讨论小说。《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不是简单的一本由我们公认的最优秀的在世批评家所著的简短、论证严密的书——它还是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个人叙述,反思并体现了读者与作者(还有批评家)之间富有成效的共谋,并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对我们阅读与创作小说而言至关重要的一切事物。
2015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神话与鬼话 豆瓣
作者: [俄]李福清(B.Riftin)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研究一直是国内学界研究尚嫌不够的地方,尽管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复兴的背景下也有少数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成果,但总体来说仍显薄弱。这次,一个外国汉学家用中文率先写出了这本研究台湾原住民神话的专著,足以让中国的神话学和民俗学界刮目相看,而该书也无疑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马丁·盖尔归来(第二版) 豆瓣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刘永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
本版增补了两篇文章,续写《马丁•盖尔归来》之后作者新的研究尝试和理论思考,为“故事之故事”提供了精彩的素材。
人们只能敬佩娜塔莉•戴维斯的这部重要著作,她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摆脱了任何类型的意识形态偏见……电影是一部巨片,但娜塔莉•戴维斯的书更加出色。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纽约书评》
本书以活泼的散文风格写成,可读性强,但并未流于简略。《马丁•盖尔归来》也许是继芭芭拉•塔克曼的《遥远的镜子》之后,叙述最生动、资料最丰富、最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它呈现了16世纪法国生活、爱情和司法的丰满和绚烂的画面。
——罗伯特•C.坎波,《西雅图时报》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个独特故事的最细致的描述。娜塔莉•戴维斯建构了一部社会史杰作,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那些不懂读写、因而也没有留下记载的16世纪农民的生活。
——琼•斯特劳斯,《新闻周刊》
娜塔莉•戴维斯将一个成熟学者的专业技巧、业余读者的好奇心以及轻松愉悦的文风糅合在一起……在可能和局限、角色和处境之间,戴维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平衡。人物被放回到历史之中,同时又没有脱离社会和政治的因素。
——帕特•奥夫德黑德,《乡村之音》
猞猁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庄晨燕 人民大学 2006 - 1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的一种,依据法国Plon出版社1991年版译出。本书同文集中的另外两本书《面具之道》、《嫉妒的制陶女》一起,可以被视为界于神话故事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轻松读物。作者认为,神话思维是一个中介,通过不同地区流传的互不相同而又彼此相通的神话,探讨了美洲乃至世界各地的二元组织模式问题。
作者通过北美地区印第安人部落中流传的一个关于猞猁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北美到南美及欧亚非洲等地,讲述了几十个神话故事,并通过这些神话间的关联,试图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礼物的流动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银翅[增订本]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庄孔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6
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起初他(庄孔韶)透过我的《金翼》首次认识了福建乡镇社会的过去;如今我则从他的学术性续本《银翅》很快发现了我家乡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 ——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 1995年1月27日
这是一部观察入微、文笔细腻、叙事长远的反思性民族志 (reflexive ethnography)。 除引用闽东农村第一手社会史数据外,庄教授更系统回顾了当代西方人类学重要理论发展,将台湾学界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所提出的见解与假设一起、揉合于一堂。对有意了解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何以会出现如此坎坷多难困境的研究者来说,应可在本书寻得满意的答案。
——著名人类学家 学者黄树民 2014年8月15 日
庄孔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第一位人类学(民族学)博士,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翘楚学者。《银翅》是庄孔韶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著作。《银翅》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本书采用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学风俗志的小说写法,写出了福建古田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缩影的变迁,采用史诗式的视角,可以看到土地改革的激烈斗争,基层军队和政治的权力博弈,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馑和灾难,“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戏剧性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激增,福建重男轻女思想在地方家庭中令人扼腕的广泛影响,民间宗教信仰视角下的“灵异”……深受儒家传统浸淫的农业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生长出顽强务实的商业精神,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对儒家“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势理解,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形成了东方式的呼应。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历史风俗地方志,不但适合学者研究之用,也适合一般爱好者阅读。
本书将于2017年由美国权威学术出版社引进英文版。
喂养中国小皇帝 豆瓣
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 : Food, Children, and Social Change
7.3 (17 个评分) 作者: 景军 主编 译者: 钱霖亮 / 李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关注中国独生子女群体的食品消费、全球化经济影响下的儿童食品变迁
**********************************************************************************
本书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James L. Watson)在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包括华琛本人,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全书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
“小皇帝”一词向来被联想到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华关心的食品和饮食习惯所代表的代际差异问题与景军讨论的科学话语、宗教信念、电视广告在儿童食品消费领域的博弈问题都分析了儿童、家长、老人三代人的代际关系。
*******************************************************************************************
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这个富有争议的议题研究上,景军主编的论文集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全书没有任何薄弱章节。正如华琛教授总结的那样,这本书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它率先观察到了在对儿童的社会态度上的深刻历史转变。
——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太平洋事务》
本书呈现了一种对文化和饮食行为变迁的丰富描述,指出了研究的多样性以及中国健康研究的未来。
——美国人类学会《营养人类学》期刊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论集体记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 译者: 毕然 / 郭金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礼物 豆瓣
Essai sur le don:Forme et raison de l'échange dans les sociétés archaïques
9.1 (22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图书其他信息
乡土中国 豆瓣
9.0 (94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乡土中国》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海报:
礼物的流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8.7 (30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天上下雨地上滑,
各人摔倒各人爬。
亲戚朋友扶一把,
酒换酒来茶换茶。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 文化人类学教授 阎云翔 成名之作
生育、婚礼、拜寿、丧礼;定情、求助、付酬、拍马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逃不开礼物交换。
从每个家庭都有的“礼单”出发,
一路洞察“人情”与“面子”,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中国社会。
----------------------------------------------------------------------------------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2017年7月31日 已读
精彩而又不乏味的著作。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站在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一个中国乡村的礼物交换,难免做出一些生硬的比较。并且作者最后似乎倾向于赞同萧凤霞的观点,保守地提出了“传统再利用”的说法,似乎需要从历史研究以及对传统文献的梳理找到礼物行为背后的支撑。
世纪文景 中国 乡土中国 人类学 政治学
献给祖先的猪 豆瓣
Pigs for the Ancestors:Ritual in the Ecology of a New Guinea People
作者: [美] 罗伊·A.拉帕波特 译者: 赵玉燕 商务印书馆 2016 - 5
本书第一版就宗教仪式如何适应社区并从生态上规范社区这一主题,以其严谨的实证研究、对系统理论的创新性运用,以及富于解释与启发性的论证,成为生态人类学的一块里程碑。该第二版重印本增加了作者对此书第一版评论的回应,试图发展其方法中涉及到的认识论问题。 拉帕波特作为第一代受到斯图尔德影响的人类学家,他从人口、种群、经济、生计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与文化仪式的相互影响,并在斯图尔德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扩宽了其研究视野,推动了生态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献给祖先的猪》是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是对早期生态人类学成果的集中呈现,被视为早期文化生态学的典范之作。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弓秀英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本书是第一部现代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它描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群岛上的一种叫“库拉”的交换制度,以及与这一制度相关的当地土著社会的巫术、宗教、贸易及日常生活等方面。
这一研究是作者马林诺夫斯基在长期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马氏在本书中提出并实践的长期参与观察法后来成为现代人类学的方法标志,具有开创性的深远影响。本书也因此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类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裸女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译者: 施棣 新星出版社 2006
每个女人都有一副美丽的躯体,说它美丽,因为它是数百万年的进化所达成的完美结晶,是这个星球上最值得关注的生命体,处处流露出精美和雅致。
这不是一本医书、科技类图书或者关于女性身体的名词解释,因为它比以上三者的总和还要多。
作为闻名于世的人类学专家,莫里斯在本书中很细致地讲述了女性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女生身体形态从古至今所发生的沿革。这是作者继1967年完成《裸猿》之后,又一次从人类学的高度,对人体做出的精要描述和分析。《裸猿》一书更多是对男性身体所做的阐释,正因如此,莫里斯认为自己在男女平等问题上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所以他才在36年之后自我救赎,以《裸女》一书向全世界的女性致敬。
目录
第一章 进化
第二章 头发
第三章 眉毛
第四章 耳朵
第五章 眼睛
第六章 鼻子
第七章 面颊
第八章 嘴唇
第九章 嘴
第十章 脖子
第十一章 肩膀
第十二章 手臂
第十三章 手
第十四章 胸部
第十五章 腰
第十六章 臀
第十七章 腹部
第十八章 背部
第十九章 阴部毛发
第二十章 生殖器
第二十一章 屁股
第二十二章 腿
第二十三章 脚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卞思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记已经被广泛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伴侣读物,因为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类学家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的困惑与坚持,更将人类学家中的“人”回归到了其原原本本的含义,将人生的这种困惑与坚持扩大到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心有戚戚焉的层面上。
蒙塔尤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译者: 许明龙 / 马胜利 商务印书馆 2007 - 5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和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危险的边疆 豆瓣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巴菲尔德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豆瓣
作者: [美] 彼得·M.布劳 译者: 李国武 商务印书馆 2012 - 5
彼得·布劳(1918—200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在本书中,彼得·布劳思考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生活是如何被组织成由人类交往构成的日益复杂的结构。作者通过对社会交往微观结构的分析,论述社会交往如何导致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社会交往的一个突出属性是社会交换,本书从制度层面论述了社会交换的过程和原理,试图用交换理论连接社会学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本书已成为当代交换理论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社会学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