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悉达多 豆瓣
8.9 (37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佛像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 林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6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内容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已经剑拔弩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时间的紧迫,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一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要在日军毁坏这些珍贵的庙宇、石雕、佛像前把它们拍摄下来、记录下来,因为很有可能这是它们留在人世的最后影像。时至今日,它们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跟随梁思成的文字和照片去体味中国雕塑那失落已久的美。
敦煌壇經合校譯註 豆瓣
作者: 李申 校譯 / 方廣锠 簡註 2018 - 8
本書對現存六種主要的敦煌《壇經》寫本進行了合校,以文字最佳的旅順博物館藏本為主要依據,另以敦博本、英藏斯坦因本、國圖本兩種及西夏文寫本殘片對校,又吸收了鈴木貞太郎、郭朋、楊曾文、鄧文寬、周紹良等學者的校勘成果,力求恢復敦煌本之原貌。除對經文進行全面校勘外,還做了今譯和簡要的註釋,並有任繼愈、杜繼文先生所撰前言及多位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附錄,對深入研讀《壇經》頗有助益。
【編輯推薦】
敦煌本《壇經》的發現,開啟了人們對這一禪宗經典的新認知。這些寫卷成於唐宋時期,篇幅僅為傳世本的一半,語言簡潔質樸,而且比此前通行的各本《壇經》更接近於六祖慧能說法的時代,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思想價值。
本書由李申、方廣锠兩位哲學及敦煌學領域的專家整理,匯校敦煌本《壇經》現存的六種主要寫本,擇善而從,力求保持與恢復古本原貌,並通過今譯及註釋疏解文義,令讀者更切近了解《壇經》的思想世界。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豆瓣
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芮沃寿 译者: 常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收录了芮沃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讲演稿。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佛学与隋唐社会 豆瓣
作者: 张国刚 2002 - 8
本书从佛学学术史的角度论述佛教与隋唐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关系与影响。书中不仅对于复杂的佛教宗派谱系与要旨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而且对于佛教与世俗王权的纠葛、寺院的清规和僧侣的戒律,民众佛教信仰的实态和佛教的世俗化与本土化的道路,以及佛教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都做了较为精到的阐述,从而使读者对义理佛学与世俗佛教在隋唐时代的基本状况获得概括的了解。
禅史钩沉 豆瓣
作者: 龚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当西方佛学研究进入所谓"拥抱异类"和倾听多音化的时代,【1 】汉语语境的佛学论述似乎仍然满足于在比较狭隘的历史和解释的叙事范围内进行研究。作为禅学的思想考察,尽管随着本世纪初新材料的发现,特别是敦煌文书的公布,学者们开始重新审查传统灯史的可靠性及其写作背景,以冀重建新的禅学思想史。在方式上,由于过分相信新的史料所带来的富有革命性的创见,以历史文献为主而辅以必要思想解释的方法结构遂成为中国现代禅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一汉学方式的价值信念,经过现代性的理性包装,使学者们认定,通过对原始文献、考古材料的校勘解读,可以填补历史的时空距离,去重构传统禅学的本来面相。这种雄心勃勃的英雄主义所激发的文献知识学范型,一方面使汉语禅学的历史文献研究,特别是有关唐代禅学的文本研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拓展,并与日本同行一起重新建立了早期禅宗发展的历史系谱。
隋代佛教窟龛研究 豆瓣
作者: 梁银景 2004
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佛教,开窟、建寺、写经和造像等活动非常兴盛。隋代窟龛均分布于中原北方地区,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一是以邺城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即东部地区;一是敦煌莫高窟。
东西部窟龛在发展阶段上大体同步。第一阶段,各个地区仍沿袭南北朝晚期特点。第二阶段,二者基本上还承袭第一阶段,但新出现许多特点,这一点上莫高窟比东部地区更明显。第三阶段,二者还沿袭第二阶段,新出现向唐过渡的特点。
隋代佛教窟龛的特点是:第一,隋代佛教窟龛承前启后的特点很强。基本上仍沿袭了南北朝因素,北齐、北周的特点融合,有的因素还影响到唐初。而且隋代还出现新的因素,沿袭到初唐。第二,隋代佛教窟龛仍然存在地域性。东西部地区仍保留南北朝晚期特点。山东和晋冀豫两个地区之间互相影响并产生变化与发展。莫高窟受两京地区影响较大,变化很明显。第三,造像样式的本土化、现实化。佛像交领式袈裟着衣方式,钩钮式袈裟,菩萨像裙腰上升到胸部高处,菩萨像下身佩戴大佩或小佩,均模拟当时僧人、妇女的常服。第四,佛教的民间化。隋代参与开凿洞窟、摩崖龛的供养人老百姓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在东部地区更显著。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中国禅宗史 豆瓣
作者: 释印顺 中华书局 2010 - 6
《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对印度禅到中国禅的发展、禅学的中国化、牛头宗在中国禅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坛经》的成立与演变、曹溪禅的发展和分化过程以及最终又“众流归于曹溪”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考察,勾勒出从印度禅向中国禅转化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陷,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此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印顺法师文学博士学位。
隋唐佛教社會の基層構造の研究 豆瓣
作者: 氣賀澤保規 編 明治大学東アジア石刻文物研究所 2015 - 9
【「序」より】(抜粋)
紀元前後の頃に中国に伝えられた仏教は、魏晋南北朝から隋唐時代におよぶ長い歳月のなかで、外来的インド的仏教の装いを拭い去り、中国社会に根ざした宗教、「中国的仏教」へと姿を変えた。この長い歴史過程の大きな転機となるのが、六世紀の後半に広まった「末法」思想、それに対する危機感から生まれた仏教界の革新運動であった。教団の肥大化と腐敗を批判し、人々の「今」の悩みや苦しみに応える新宗派、浄土教や三階教や天台宗などが成立し、他方、末法の到来に対抗して石の経典を後世に伝えようとする刻経事業が各地に展開したのは、この革新運動の成果であった。
仏教はこうした段階を踏んで中国社会に深く浸透し、人々の日常の生活、行動や観念の領域にまで影響を与え、一体化していく。このように仏教と社会が分かちがたく結ばれた状態を、私は「仏教社会」の用語で表示し、隋唐国家の基層社会こそそれが最も当て嵌まるものと想定してきた。だがこれまで研究の多くは仏教というと決まってそこに距離を置こうとするが、果たしてそれは正しいやり方だろうか。そうした反省に立って、これまで領域が近接する方々と科研費などの支援を得て、「仏教社会」の痕跡につながる遺跡や文物を調査し、資料を収集する試みをつづけ、議論をする機会を多くつくってきた。
その過程で私は多くの知的刺激を与えられ、「仏教社会」論への思いを強めてきた。そこで科研による共同研究に加わっていただいた方々に声をかけ、改めてその中でまとめた成果を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したもの、新たに書き下ろしたものを提出いただき、一冊の論文集にまとめることにした。書名「中国佛教社會の基層構造の研究」は、上述した「仏教社会」の考え方と直近の科研費の題目に基づいて設定された。
汉文佛教文献研究 豆瓣
作者: [美] 那体慧 (Jan Nattier) 译者: 纪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是那体慧所撰汉文佛教文献方面论文的结集,收录了包括《〈心经〉:一部中国的伪经?》《谁作了〈大明度经〉(T225)——证据上的一次重新考察》等那氏著述,很好地代表了那体慧的学术成就,可供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那氏的学术思想。本书译者在序言里介绍了那体慧学术研究的经历,读者 可从中了解那氏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
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 豆瓣
作者: 圣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8
本书从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以忏法、素食、慈善、讲经、放生、菩萨信仰、名山信仰等为中心,探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表达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佛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影响,彰显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过程,梳理与呈现佛教信仰中国化的历程。
佛教征服中国 豆瓣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7.7 (7 个评分) 作者: [荷] 许理和 译者: 李四龙 / 裴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3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2018年6月13日 已读
其实就是一部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简史,翻译有的地方有一些生涩,而且居然402页的《高僧传》居然被写成了《高僧转》?!略失望
中古史 佛教 佛教史 佛道 历史
慈悲清净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刘淑芬 商务印书馆 2017 - 3
本书以生动活动的笔触,描绘中国中古时期(三至十世纪)在佛教强烈影响之下,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佛教对日常生活有相当的制约,但佛教寺院和节日,也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节庆和娱乐。佛教的福田思想,更使朝廷将官方救济贫病的社会工作委托寺院与僧人经营。本书在讲述中古时期中国佛教信仰组织、佛教团体所参与的社会事业和社会救济的同时,还对唐代实施”年三月十”(佛教的三长斋月和每个月的十斋日)、天下普断屠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宦官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2018年6月11日 已读
作者几篇论文的“白话版”,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总结概论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其实这种书最好也出个脚注?
2017 中古 佛教 刘淑芬 宗教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豆瓣
作者: (日)圆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三大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卷第一
开成三年六月—开成四年四月十八日
渡海来华—海陵县—扬州—楚州—海州
卷第二
开成四年四月十九日—开成五年五月十六日
登州赤山—青州—贝州—赵州—镇州—五台山
卷第三
开成五年五月十七日—会昌三年五月
五台山—并州—汾州—晋州—蒲州—同州—长安
卷第四
会昌三年六月三日—大中元年十二月
长安—洛阳—郑州—汴州—泗州—楚州—海州—密州—登州—文登县—渡海归国
行历抄
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豆瓣
作者: 李四龙 / 李四龙 2009 - 9
目 录
一 佛教走向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 佛教信仰与民间社会心理
(一)善恶报应
(二)观音信仰
(三)净土信仰
(四)冥界信仰
三 寺院生活与民间社会生活
(一)寺院结构与寺院制度
(二)日常行事与节日活动
(三)几种主要佛事活动
(四)以寺院为中心的民间社会
生活
四 佛教影响下的民俗与民间日常
生活
(一)丧祭民俗
(二)上元节(元宵节)
(三)浴佛节
(四)中元节(盂兰盆节)
(五)腊八节(佛成道节)
五 变文、宝卷与民间传承文学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