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记忆
帝国的技艺 豆瓣 Goodreads
9.1 (9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思虑20世纪 豆瓣 Goodreads
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苏光恩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思虑20世纪》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绝唱,它将一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智识史统一进了一段高蹈的叙事当中。
20世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时代出现的,在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长谈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释了这些理念以及它们政治许诺的危险之处。他复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们穿越那些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论辩。随着对那些被遗忘的观念的重访和对时髦思潮的仔细检视,20世纪的轮廓得以浮现。朱特和斯奈德将我们带入他们的分析当中,使我们开始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
在对20世纪最好的智识生活的恢复和示范中,《思虑20世纪》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之书,但也是关于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未来的一份申辩。
【本书看点】
从少年往事到史学技艺 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东欧自由主义
一场贯串朱特生平、时代状况和理念沉思的长谈
一部20世纪智识生活史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的绝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弗朗西斯·福山、伊恩·克肖、伊恩·布鲁玛等欧美著名学者真诚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两位作者举足轻重。托尼·朱特是西方学界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并于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朱特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新共和》等媒体上的文章令其蜚声知识界和文化界,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等奖项。另一位作者蒂莫西·斯奈德也是西方学界在东欧历史领域的新锐学者,其著作《血色大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荣获2014年安东诺维奇奖以及2013年汉娜·阿伦特奖。
2、这是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20世纪思想史,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对话的发起者蒂莫西·斯奈德既高明又敏锐,他引导被病痛剥夺了写作能力的朱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平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思索。因此,每一章都由两个部分所充实:朱特的自述,及朱特与斯奈德对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讨论。话题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
3、朱特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亲身观察了20世纪发生的一些最有趣的事件,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在场感”可以提供鲜活的视角,观察者自身的偏见和记忆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媒体、名人推荐】
对所有想了解当代历史学家想跟人们说些什么的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它也是全球学术界文明对话的模板。这本书展现了,历史学家能够探入他们自己的设想,检视他们所认定的事,看到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所生活的世纪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这是对一个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图争取的生活颇为相称的纪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是一位学者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将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弗朗西斯•福山
斯奈德的提议促成了这段火花四溅的对话,谈到了朱特各个人生阶段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对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的重要反思。
——伊恩·克肖
朱特的时间用完了,这不光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是悲剧,也是公众的悲剧,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思考。一个智者的去世,也意味着他经年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智慧 的逝去。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
朱特的勇气无时不在,但从未真正表露。就在斯奈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经济学人》
对历史的掌握,即便不能保证权力滥用,对维持自由亦有贡献——关于这点,朱特是正确的。他浓墨重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真理。
——《金融时报》
在这本卓然不凡的书中,两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场只有一人得以归来的旅程。他们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畏惧的大陆,我们称其为20世纪。他们的路途穿过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记忆……才思出众、洋洋洒洒,两位历史学家近乎回忆了每一本他们读过的书,对几乎所有事物都说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卫报》
本书是那种最棒的类型:你可以在书中同时发现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以及他们的弦外之音。
——《泰晤士报》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拥有世界视野、对历史充满热枕以及不惮于扭转观念的学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是一场知识盛宴——充满学识、清晰易懂、极具挑战性。
——《旧金山纪事报》
《思虑20世纪》有许多地方称得上是一部杰作:一生的学术和智性承诺凝集于书名中“思虑”二字;两位作者言谈中擦出的智慧火花;积极介入政治议题和争议事件的讨论……
——《洛杉矶时报》
《思虑20世纪》是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书中包含了他对被忽视的历史以及政治冷漠的反思,本书字字珠玑,和作者本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且毫不妥协。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知识的光彩。
——英国《前景》杂志
才华横溢……这位非常值得纪念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近代历史的沉思令人信服、视野广阔。
——《出版人周刊》
唐代城市乐人研究 豆瓣
作者: 欧燕 2016
乐人是与城市关系非常密切的群体,他们的身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变化,而在唐代,乐人群体经历了由半自由依附民向平民身份的转化。乐人与其他城市人口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城市乐舞百戏娱乐文化的提供者。唐代乐人的乐艺表演从为宫廷上层服务向为城市普通民众服务演化,唐代戏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便是这一趋势的反映,他们在城市戏场的乐舞百戏的表演引导着城市娱乐文化的趋向,成为城市世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
三代损益记 豆瓣
作者: 夏含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收录夏含夷先生近些年以夏商周文化为主的研究论文共18篇,可分为三大板块:青铜器和断代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经学研究。上编“青铜器和断代研究”主要探讨铜器断代和铜器铭文的意义;中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主要是针对《穆天子传》、清华简等的研究;下编“经学研究”主要围绕《周易》《诗经》两种经典展开相关讨论。内容丰富,研究深入。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豆瓣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7.1 (7 个评分) 作者: [加]王贞平 译者: 贾永会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6
品大唐王朝三百年荣辱盛衰,看军事外交如何决定帝国兴亡成败
◎ 编辑推荐
☆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精彩解读大唐三百年军事外交,全面剖析决定国运盛衰、霸权更替的核心因素
☆唐代外交的实质是什么?强敌环伺之下,李渊、李世民如何通过韬光养晦之策使唐朝迅速崛起?灭突厥、征高句丽、平西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如何奠定大唐盛世?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 名人推荐
这是一部我们将来很久也不会再看到的唐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它试图重新界定我们对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认识,既不颂扬朝贡制度,也不把它当成对韦斯特伐利亚原则的有意冒犯而不屑一顾。目前学术界正投入极大精力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以解读最近几个世纪中国对外政策的历史,王贞平教授的研究方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以引人入胜的笔法,描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着迷的时代和地域。
——卜正民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主编
王贞平的著作表现出了令人称羡的学术洞察力。它从“多极”这个概念入手,帮助读者摆脱‘对外关系即朝贡’这个单调的理论模式。作者运用多极、相互依存、软实力、硬实力等世界历史的术语、概念,论述了唐与多个周边国家、政体的关系,加深了我们对“从世界看中国”和“从中国看世界”的认识。
——郭颖颐,夏威夷大学荣休教授,《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作者
王贞平的新专著是对唐与四邻关系的全面而有益的研究。这本翔实的著作将成为唐史学者的必备参考书,研究其他朝代的历史学家也可以通过本书方便地对了解唐代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
——谭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作者
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为建立一个深入理解唐朝对外关系的新框架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提出的“双重管理体系”和“合宜性”都值得专书讨论。
——史怀梅,伯明翰大学教授,《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作者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豆瓣
Héros & Merveilles du Moyen Âg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勒高夫 译者: 鹿泽新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史学大师的匠心之作
带你漫游中世纪的心灵世界
◎ 编辑推荐
☆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意象,向读者细细讲述了这些意象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带读者漫游那个奇伟瑰丽的中世纪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意象涉及图像和文本,它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并通过创造形象、借用形象,推动了社会的运转和思考。可以说,中世纪的意象世界是培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一,各类意象在这个世界中诞生、改变。作者挑选了中世纪意象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意象——英雄与奇观来介绍该领域。英雄包括亚瑟王、查理曼、熙德、梅绿丝娜、女教皇若安等等,奇观则包括主教座堂、防御城堡和回廊内院。就算在现代世界,中世纪的意象依然富有生命力,它们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之中。
作者雅克·勒高夫是声名卓著的史学大家,但是本书的语言绝不枯燥乏味,这位大师俨然一位风趣的导游,带读者穿行在意象世界中。本书配有大量出自古代手抄本的插图,让中世纪的意象世界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渴望了解中世纪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文化盛宴。
◎ 媒体推荐
雅克·勒高夫没有试图从全局描述中世纪的意象,而是通过对特定的奇观或英雄人物的精细而深入的研究,在基础上研究它。——法国《历史》杂志
2020年6月16日 已读
为什么别人家的大学者就能用这样的流畅简明的语言写有趣的题目,而我们的好多学者却只会用连篇累牍的废话探讨没有意义的问题…
2020 中世纪 勒高天 勒高夫 历史
像唐人一样生活 豆瓣
作者: 徐俪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本书从春秋四季的起居行止、时令佳节的传统习俗,到饮茶、下棋、旅行、运动乃至动物保护、娱乐八卦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趣意盎然的唐人生活画卷,让严肃枯燥的历史变得亲切可感,伴随读者重返盛唐,拾摭一千年前的光影与红叶。
历史与记忆 豆瓣
作者: (法) 勒高夫 译者: 方仁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6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南渡君臣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靖康之变后南宋前四十年历史的文章,以高宗一朝君臣为核心,包括对岳飞之死、绍兴和议、秦桧专权、苗刘之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也反映了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转向内在”的不同侧面。
虚拟的殿堂 豆瓣
作者: [美]彭慧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站在宏观的历史视角,以时局变迁下南宋官制异动为经,以宫廷画师的职官迁转、调度运作、画艺薪传为纬,剖析为何宋室南渡,朝廷无法复置如同北宋翰林图画院,省舍独立的实体画院。研究结果表明,南宋由“御前画师” “非御前画师”两大模式供职宫廷,为远绍唐代,汰换北宋,孕育元、明、清宫廷绘画机构运作机制的摇篮推动者。此一运作模式,在宋亡后不断转型,由御前画师蜕变为后世对南宋实体画院制度的想象。文字古典优美,视野宏阔而目光锐利,读之恍若置身南宋。
唐代高层文官 豆瓣
作者: 赖瑞和 中华书局 2017 - 8
唐代的五大类高层文官:宰相、词臣、史官、财臣、牧守,是唐代最接近皇帝皇权,最全面掌控国家财赋,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员。这些高层文官,在唐代经历了使职化的过程,从普通的职事高官,演变成皇帝的特使。在这种体制下,皇权得以进一步扩张。
本书通过个案分析,试图阐释唐代高层文官复杂官衔的特征和深层意义,细致解读官员履历材料,展现出级别的升迁或贬黜、职事的清要或边缘、俸禄的丰厚或微薄,使读者深入体会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实态。
肉体与石头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北平风物 豆瓣
作者: 陈鸿年 九州出版社 2016 - 2
本书是一部回忆老北京风物的专题之作。作者久居燕京之广博见闻与别具风格之妙笔,堪称字字珠玑,妙语天成,深情动人。本书可供今人了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生活细节,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业态、民俗、方言、饮食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编辑推荐:
民国北京城的长篇风俗画卷
《故都风物》简体字本大陆首次出版
了解老北京的一部指南手册
著名学者赵珩先生作序推荐
去趟民国,触摸北平的灵魂
精彩书评: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记录了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货声、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方面……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因多为社会中下层,故而内容平实,没有丝毫的考据、雕琢之感。
陈鸿年先生此书的最大特色当属其文字的生动,对事物、人情的描述可称入木三分,如历其境。如果没有长期在北京生活的经历是绝对不可企及的……关于市井生活的描述,应该说是本书的又一特色,陈先生以最平实的白描笔法,写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生活场景;也以动态的摹写叙述了一天从早到晚,雨雪晴阴的四时风光。
——赵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