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 豆瓣
作者: 贾敬颜 中华书局 2004 - 8
全稿以书为篇,凡十有三篇,约字30万字,其中五代后晋一人,元人王恽、张德辉、周伯琦三人,而以宋人胡峤、路振、王曾、许亢宗、王寂等五人为最多。明以前有关东北边疆地区之主要游记,大抵均囊括于此。贾子以其一已的比较完整地学术休系和独到的风格,一一为之热电厂比较勘,爬梳钩稽,间附已意 ,每篇以本书原文为纲,有原注者次之,已之注释又次之。注释或云“颜案”或否,均另起行,序次井然,尤便读者,释文短者数字,长者数百或过千字,无则从阙,不著一字,不强以不知为知,知必引史为证,以伸已说,亦有引而不发,以俟来哲。
黄河与中华文明 豆瓣
作者: 葛剑雄 2020 - 1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那么,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呢?她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孕育出辉煌的文明,她的独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治理呢?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先生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即讨论、阐述了这些问题。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历史地理领域的一流专家,他师承谭其骧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流文化领域。本书开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八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梳理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后展望新形势下的黄河发展,指出新的黄河文明的创建不仅是美好的愿望,而且有坚实的基础,期待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黄河儿女不断创建新的文明,黄河万古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永葆青春。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7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 豆瓣
作者: 张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充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的见解。
高乡与低乡 豆瓣
作者: 谢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7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太湖以东的区域结构变迁》以宋元时期太湖以东区域历史为例,尝试对“地域开发政区增设”模型作出更丰富的阐释。有关地域历史中行政区划变动的问题,曾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上世纪中叶,谭其骧在继承中国沿革地理学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政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视野他在《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指出,县一级政区的增设可以成为研究地域开发史的一个切入点,因为一个地方创建县治,表明该地开发己臻成熟,如果考察较大地域范围内新县析置的序列,就有可能揭示该地域开发的空间趋势。这种富有启示的分析逻辑或可概括为“地域开发—政区增设”。
西汉政区地理 豆瓣
作者: 周振鹤 商务印书馆 2017 - 5
《西汉政区地理》是周振鹤的博士论文,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周振鹤是新中国首批两个文科博士之一,该书是他的成名著作,也是其学术的奠基之作,也开启了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先河,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后在周振鹤的带领下,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成果迭出,形成历史地理的重要分支——历 史政区地理。 全书共分三篇篇共十五章,全面研究了西汉一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上篇为高帝十王国政区沿革,下篇为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政区沿革,附篇是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本书是三十年前《西汉政区地理》初版的重印本。近三十年来,秦汉简牍的出土不绝如缕,而且还有新简继续出土的趋势。这些新出土的简牍有已经出版行世的,还有许多来不及整理发表的。许多简牍的释读已经而且还会继续使秦汉政区地理的面貌更趋于丰满完善。但就基本轮廓看来,同人咸以为本书所考证的结果尚未过时,考证的思路与方法仍有可借鉴之处,故有再版的必要。今承商务印书馆美意予以重印。重印过程是先由学生对原版中的笔误与印刷错误加以初步订正,复由责任编辑仔细审读,二度正误,并将书中地图全部重绘。最后再由本人校读一过。之所以不做彻底修订的缘故,一是秦汉简牍的发表还在进行时态,例如去年七月份承长沙简牍馆大度,在浏览该馆所藏尚未公布的汉简时,就让我感到本书其实不必作最终修订,因为在细部总有新史料会进行补充与校正;二是新的细节考证已经体现在将要出版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的西汉编里,以及学界同人和我本人在本书出版之后发表的一些论文中,无需将这些新认识削足适履塞入到拙著原有的体系中去。《西汉政区地理》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政区地理”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今天已成共识,另一方面也在于证明不但由《中国历史地图集》所体现出来的通代地理必须进行研究,而且断代政区地理研究也是可行的。即使像西汉一代这样政区变化极其繁复的时代,只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依然有复原变迁面貌的可能。三十年来多部断代政区地理的出现以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的完成或许就是以上结论的佐证。
谁的历史 豆瓣
作者: 鲁西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历史学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章,分为 “思考”“评论”“讲谈”三组,围绕历史进程与历史学研究的关键词——人、空间与时间,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文章涉猎广泛的主题,总体上是以历史上的“人”为中心,将历史看作生命的体现,叙述并分析了历史过程的六个方面:生存—生计—经济、交往—关系—社会、控制—权力—政治、求知—学术—思想、死亡—仪式—宗教、不从(抗拒)—革命或改良—进步等,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个体关怀。
本书也是一位历史学者治学道路的反思:何为历史?谁的历史?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可信吗?那已湮没在时间中的“史实”与我们今天的人生有什么关系?三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逐步破除历史学中的迷障。
中国历史地理十讲 豆瓣
作者: 邹逸麟 2019 - 7
本书精选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十篇,列为十讲,内容大致如下:(一)我国历史时期水系主要是黄河、运河的开凿、变迁、兴废的历史过程;(二)我国历史时期水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互动关系;(三)两三千年来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地理背景。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两难的处境,从而汲取历史教训,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舆地纪胜(全八册) 豆瓣
作者: 王象之 中华书局 1992 - 10
《舆地纪胜》200卷,是一部私家撰写的大型地理总志,记载南宋疆域府州军监,其下列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行胜、景物、故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12门,本书是研究南宋以前地理的重要文献,由于其大量辑录人物、碑记、诗文资料,所以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书流传绝少,为四库全书所未收。此次影印出版,由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撰写前言,详述该书版本及价值。本书后附地名、人名、碑记索引等。
文化地理学释义-大学讲课录 豆瓣
作者: 唐晓峰 学苑出版社 2012 - 5
《文化地理学释义:大学讲课录》要讨论的是文化地理学,首先注意一下“文化地理”与“文化地理学”的区别。后者因为多了一个“学”字,就上升到了学术理论体系的层面,是关于一门学问的理论方法的。如果没有“学”字,则是关于大地上的文化现象象、文化事物的具体的地理分布。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豆瓣
作者: (日) 前田正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8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
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新订人文地理随笔 豆瓣
作者: 唐晓峰 三联书店 2018 - 4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作者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地理思维”,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地理学与历史学 豆瓣
作者: [英]阿兰·R.H.贝克 译者: 阙维民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该书集中探讨了北美、英国和法国的历史学者与地理学者的著述。作者分别分析了历史学者和地理学者有关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关系的观点;依次论述了区位地理学与历史学、环境地理学与历史学、景观地理学与历史学以及区域地理学与历史学。为了跨越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鸿沟”,作者提出了一些有关于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是一项旧学新研,意味着这门综合学科的一个“新开端”。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 豆瓣
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 Persia, 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
作者: [英] G.勒·斯特兰奇 译者: 韩中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记述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作者本人作为一名学者,其在引用相关文献资料时,已对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订、比对,同时参考了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译者对西域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伊斯兰教史多有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对本书所引原始文献进行了核对,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注释,其中的很多注释是对原文记载的补充或是作者所进行的学术考证。这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另一方面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补正。
北平历史地理 豆瓣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9.2 (5 个评分) 作者: 侯仁之 译者: 邓辉 / 申雨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 11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 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北平历史地理》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书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为呈现地图原貌,全书采用四色印刷。随书附侯仁之先生手绘《元通惠河图》、手书《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后者为首次发表。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18年3月6日 已读
一个值得尊敬的中国学者凭借极大的勇气用脚步丈量中国的记录。开学后的第一本书,断断续续一周读完,激发了我对徒步的向往。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的故事令人感动,或许这个行为艺术能够象征这整场旅途吧。
历史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学 历史学 实地考察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豆瓣
作者: 周振鹤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0 - 1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内容简介:公元前221年,秦王称帝,立号“始皇帝”, 保国家安宁,秦国开始了一场大辩论,是继续四周时期的治理制度还是采用新的郡县制呢?一场争论下来,始皇帝坚定地站在了李斯一边,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的新的治理模式拉开了序幕。随后几千年,随着治理模式的变化,行政区域的划分也不断地必生着变化。
2018年1月8日 已读
语言难得的通顺,通过围绕几个核心问题,深入浅出,把行政区划变迁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比《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里面相关章节的内容好懂多了。
中国 区域划分 历史 历史地理 周振鶴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3版) 豆瓣
作者: 邹逸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7
本书是对2007年版本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和人文两方面的全部内容。如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对全书插图作了全面审核和修订,对内容作了修正和补充,对括注的今地,按2010年的行政区划标准修改。
2018年1月8日 已读
第三版虽然加了很多图,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文字,文字的增加意义并不大,更多是形成了严重冗余的信息……还不如第一版。
中国 中國史 历史地理 地理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豆瓣
8.7 (21 个评分) 作者: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 - 10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情况,供广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学校的史地教师、大学文科学生参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