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 豆瓣
作者:
姜伯勤
文物出版社
1994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作者:
嚴耕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3
本书为《严耕望史学著作集》中的一种,对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辨研究,堪称这一领域的巨著。
卷上 魏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行政区划
第二章 都督与剌史
第三章 州府僚佐
第四章 郡府组织上_郡国长官
第五章 郡府组织下_郡国佐吏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郡察举与地方学官
第八章 任用杂考
第九章 官佐品班表
卷下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五胡诸国地方行政制度述略
第二章 州郡县与都督总管区
第三章 都督总管与剌史
第四章 州府僚佐
第五章 郡府组织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都与郡县中正
第八章 州郡察举
第九章 地方学官与僧官
第十章 党里邻三长
第十一章 北魏军镇
第十二章 魏末北齐地方行台
第十三章 诸部护军
第十四章 领民酋长
第十五章 任用杂考
第十六章 官佐品阶表
约论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附录 引用及参考书目
本卷成书后记
卷上 魏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行政区划
第二章 都督与剌史
第三章 州府僚佐
第四章 郡府组织上_郡国长官
第五章 郡府组织下_郡国佐吏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郡察举与地方学官
第八章 任用杂考
第九章 官佐品班表
卷下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五胡诸国地方行政制度述略
第二章 州郡县与都督总管区
第三章 都督总管与剌史
第四章 州府僚佐
第五章 郡府组织
第六章 县府组织
第七章 州都与郡县中正
第八章 州郡察举
第九章 地方学官与僧官
第十章 党里邻三长
第十一章 北魏军镇
第十二章 魏末北齐地方行台
第十三章 诸部护军
第十四章 领民酋长
第十五章 任用杂考
第十六章 官佐品阶表
约论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附录 引用及参考书目
本卷成书后记
清代地方政府 豆瓣
所属 作品: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作者:
瞿同祖
译者:
范忠信
/
何鹏
…
法律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清代地方政府的实际构成及其实际运作模式的著作,也是第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作品。作者通过各种手本和札记,参考大量官方资料,系统分析了清代州县官的职能及其运作。最重要的是,其重心在于政治或政府体制中的个人及其行为,在于对政治制度体制传统的完整性认识,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关于中国地方行政运作的图解,引导我们去把握近古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和运作的传统。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豆瓣
作者:
荣新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继《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之后,这是作者又一部汉唐中西文化交流的力作。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 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 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 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 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考古学导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发现我们的过去-简明考古学导论(第4版)
作者:
[美]温迪·阿什莫尔
/
罗伯特·J·沙雷尔
译者:
沈梦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 9
《考古学导论》介绍当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框架的简洁的导论性著作,遵循与作者另一本教材《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同样的写作原则,但更为言简意赅。在不到300页的篇幅中,详略得当地全面介绍了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说明案例和个案研究体现了新旧大陆考古遗迹的时空平衡。《考古学导论》还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帮助,包括考古区域的地图、广泛的例证、章介绍和摘要、每章结束时的深入阅读指南、词汇表、参考书目和索引等。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豆瓣
所属 作品: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8.0 (7 个评分)
作者:
商伟
译者:
严蓓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河流之声 豆瓣
Les veus del Pamano 所属 作品: 河流之声
作者:
[西班牙] 乔莫·卡夫雷
译者:
张雯媛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我们这个时代最会说故事的作者,加泰罗尼亚作家乔莫·卡夫雷代表作——佛朗哥时代至今的西班牙小镇,墓碑之下安葬着被遗忘的历史。一位背负秘密的父亲,给不知名字的女儿写下长信,讲述双重身份的秘密与支离破碎的爱情。
★令人手不释卷的当代文学经典——《河流之声》出版后好评如潮,拿下当年加泰罗尼亚文学评论奖等一系列奖项。加泰罗尼亚电视三台根据小说拍摄同名电视短剧。全球已有十五种语言译本,欧洲销量超过60万册,《法兰克福汇报》热情赞颂:“这是一本每个作家都渴求实现、但鲜有人能写出的伟大作品。”
★中文版直接译自加泰罗尼亚文——配有详尽注释,介绍小说历史背景,直面西班牙内战至今的社会裂痕与隐痛。
★以书写抵抗谎言与遗忘——乔莫·卡夫雷用被禁的母语开始写作,最终征服了世界各国读者。“书写是要穿越恐惧,是要忍住痛苦。”“把内容公之于世,挽救一个被遗忘者的记忆。”
★独特设计值得收藏——保留原书十余幅墓碑图样;两层精致护封,蓝色珠光描图纸配以烫金书名,覆盖内层字迹与情绪;揭开蓝色书衣,聆听帕玛诺河永恒的吟唱。
【内容简介】
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是西班牙小镇托雷纳的首富,八十余载岁月随着记忆消逝,美貌悉数化作威严。形形色色的男人围绕在她身边,出没于她的记忆:叛逆的儿子马塞尔、亦敌亦友的镇长巴伦蒂•塔尔加、忠心耿耿陪伴左右的司机和律师、聆听忏悔的奥古斯特神父……她毕生只拥有一段爱情,却早已深埋于墓碑之下。
奥里奥尔•丰特列斯,半个世纪前的小学老师,镇民们憎恨的法西斯分子,以一支画笔赢得比拉布鲁夫人的倾慕。奥里奥尔死后,夫人数十年如一日推动教会将他册封为真福。繁复的宗教仪式与一桩桩钱权交易接踵而至,她仅仅希望为年轻时的爱人恢复名誉。
这一切过往,都在机缘巧合之下浮出水面。蒂娜•布罗斯偶然得到奥里奥尔留下的笔记,却在调查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她的生活正因丈夫背叛、儿子远走而分崩离析,奥里奥尔的故事逐渐成了她的精神支撑。她从档案卷宗、墓碑制造者和镇民的口中拼凑出历史原貌,奥里奥尔极力隐藏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他那不知名的女儿最后流落何方?年迈的比拉布鲁夫人为册封真福一事四处奔走,背后的阻力又从何而来?
帕玛诺河静静地流过,它永恒的吟唱声似乎在安抚被历史撕裂的小镇,以及在墓碑和秘密的阴影下沉默不语的人们。
【媒体推荐】
乔莫•卡夫雷是当代最重要的加泰罗尼亚作家之一。——《卫报》
除了无可挑剔的叙事手法与优美文笔,《河流之声》透过紧凑、复杂的情节,聚拢于故事核心,形塑出乔莫•卡夫雷独特的写作风格,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会说故事的作者之一。——《世界报》
伟大的加泰罗尼亚作家乔莫•卡夫雷以迅疾的笔锋辗转于多变的视角之间,从不同的时间层面描绘了戏剧性的事件,完成了一幅西班牙自佛朗哥时代至今的政治与社会文化图景。——《明镜周刊》
这是一本每个作家都渴求实现、但鲜有人能写出的伟大作品,它牢牢吸引着读者,将他们诱入一个独特的道德与情感世界中。
——《法兰克福汇报》
【精彩书摘】
★我累了,对于人生分割成一片片的秘密感到疲惫,我眷恋死亡的歇息。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的痛楚,都有遗忘或怀念的世界,但是都埋藏得很好,因为他们害怕,万一眼里有泪水,便无法瞄准目标。
★我深信你将会读到这些书信。如果你读到信了,就表示我没能活下来,也没能在你拿到笔记簿前撕毁它。你知道吗?有些星星距离我们相当遥远,得经过很多年之后,才能看到它们的光芒。幸运的话,我的声音会像遥远银河系的光芒,在我死后许久抵达你身旁。女儿啊,我们就像星星般。距离将我们变成星星,变成漆黑天空里高挂的芒刺。
★令人手不释卷的当代文学经典——《河流之声》出版后好评如潮,拿下当年加泰罗尼亚文学评论奖等一系列奖项。加泰罗尼亚电视三台根据小说拍摄同名电视短剧。全球已有十五种语言译本,欧洲销量超过60万册,《法兰克福汇报》热情赞颂:“这是一本每个作家都渴求实现、但鲜有人能写出的伟大作品。”
★中文版直接译自加泰罗尼亚文——配有详尽注释,介绍小说历史背景,直面西班牙内战至今的社会裂痕与隐痛。
★以书写抵抗谎言与遗忘——乔莫·卡夫雷用被禁的母语开始写作,最终征服了世界各国读者。“书写是要穿越恐惧,是要忍住痛苦。”“把内容公之于世,挽救一个被遗忘者的记忆。”
★独特设计值得收藏——保留原书十余幅墓碑图样;两层精致护封,蓝色珠光描图纸配以烫金书名,覆盖内层字迹与情绪;揭开蓝色书衣,聆听帕玛诺河永恒的吟唱。
【内容简介】
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是西班牙小镇托雷纳的首富,八十余载岁月随着记忆消逝,美貌悉数化作威严。形形色色的男人围绕在她身边,出没于她的记忆:叛逆的儿子马塞尔、亦敌亦友的镇长巴伦蒂•塔尔加、忠心耿耿陪伴左右的司机和律师、聆听忏悔的奥古斯特神父……她毕生只拥有一段爱情,却早已深埋于墓碑之下。
奥里奥尔•丰特列斯,半个世纪前的小学老师,镇民们憎恨的法西斯分子,以一支画笔赢得比拉布鲁夫人的倾慕。奥里奥尔死后,夫人数十年如一日推动教会将他册封为真福。繁复的宗教仪式与一桩桩钱权交易接踵而至,她仅仅希望为年轻时的爱人恢复名誉。
这一切过往,都在机缘巧合之下浮出水面。蒂娜•布罗斯偶然得到奥里奥尔留下的笔记,却在调查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她的生活正因丈夫背叛、儿子远走而分崩离析,奥里奥尔的故事逐渐成了她的精神支撑。她从档案卷宗、墓碑制造者和镇民的口中拼凑出历史原貌,奥里奥尔极力隐藏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他那不知名的女儿最后流落何方?年迈的比拉布鲁夫人为册封真福一事四处奔走,背后的阻力又从何而来?
帕玛诺河静静地流过,它永恒的吟唱声似乎在安抚被历史撕裂的小镇,以及在墓碑和秘密的阴影下沉默不语的人们。
【媒体推荐】
乔莫•卡夫雷是当代最重要的加泰罗尼亚作家之一。——《卫报》
除了无可挑剔的叙事手法与优美文笔,《河流之声》透过紧凑、复杂的情节,聚拢于故事核心,形塑出乔莫•卡夫雷独特的写作风格,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会说故事的作者之一。——《世界报》
伟大的加泰罗尼亚作家乔莫•卡夫雷以迅疾的笔锋辗转于多变的视角之间,从不同的时间层面描绘了戏剧性的事件,完成了一幅西班牙自佛朗哥时代至今的政治与社会文化图景。——《明镜周刊》
这是一本每个作家都渴求实现、但鲜有人能写出的伟大作品,它牢牢吸引着读者,将他们诱入一个独特的道德与情感世界中。
——《法兰克福汇报》
【精彩书摘】
★我累了,对于人生分割成一片片的秘密感到疲惫,我眷恋死亡的歇息。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的痛楚,都有遗忘或怀念的世界,但是都埋藏得很好,因为他们害怕,万一眼里有泪水,便无法瞄准目标。
★我深信你将会读到这些书信。如果你读到信了,就表示我没能活下来,也没能在你拿到笔记簿前撕毁它。你知道吗?有些星星距离我们相当遥远,得经过很多年之后,才能看到它们的光芒。幸运的话,我的声音会像遥远银河系的光芒,在我死后许久抵达你身旁。女儿啊,我们就像星星般。距离将我们变成星星,变成漆黑天空里高挂的芒刺。
金翼 豆瓣
所属 作品: 金翼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商务印书馆
2015
- 3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中国环境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环境史
作者:
[美]马立博
译者:
关永强
/
高丽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虽然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节制开发资源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观念,但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比,这些思想却并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肉体与石头 豆瓣
所属 作品: 肉体与石头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