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
廚藝之鑰(上) 豆瓣
Harold McGee
作者: 哈洛德.馬基 译者: 鄧子衿 大家出版社 2012 - 5
食譜告訴你如何烹調,科學書告訴你烹調原理,本書兩者兼備。
經典鉅著《食物與廚藝》作者最新力作
細數食材特性、烹調原理與變化應用,解開成就佳餚的美味關鍵
◎ 完美廚藝第一步:了解你在煮什麼
不管是對初學者、家庭煮夫煮婦,或是專業廚師,烹調要愉快且成功,都得先了解自己的烹調食材。再有創意的廚師,也得依照食物天性來發揮。《食物與廚藝》作者哈洛德.馬基,從數十年來對食物和廚藝的精研中,擷取出日常烹飪的實用知識,並親身試驗,修正結果。帶領讀者從最根本了解食材該如何挑選、處理、保存和烹調,破除廚房中的一知半解,為各式疑難雜症提供明確的下廚指引。
◎ 是科學廚房的基本課,也是食譜的萬用指南
市面上的食譜多不勝數,但食譜雖多,卻很少說明食物、烹飪用具有哪些基本特性?烹調時該留意哪些食物安全及營養問題?該如何依據手邊材料來調整食譜?這些都是一般食譜無法提供,卻是烹飪時的必備知識。此外,即使是好食譜,也不保證成功,照著食譜做,還必須把語彙及方法轉換成自己的廚房、食材跟經驗。《廚藝之鑰》就是為此而寫:完整涵蓋了從廚房、器具到食材與烹調技術運用等主題,同時給予簡短的解釋。這有助於你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並應用在烹飪上,將食譜的抽象指示化為真實的美味菜餚。
◎ 廚房必備的即時解惑者
《廚藝之鑰》是每個下廚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更是廚藝的基本養成書,以上下兩冊囊括6章廚房、18章食材相關知識。本書也有助於評估食譜優劣,找出其中可能的缺陷或問題,更在烹飪當下可據以調正和修正。最後,這本書還希望能幫助你丟開食譜,開始創作與實驗出屬於自己的烹調方式和菜餚。當你在廚房中遇上任何疑惑時,別在網路上窮蒐正誤難辨的資料,翻開《廚藝之鑰》吧!
本書特色
1. 提供廚房以及料理過程的正確知識
.錫箔紙不適合包裹酸性食物,也不宜鋪在非鋁製的平底鍋鍋底;
.盡量使用冷的自來水烹調;熱的自來水中可能含有水管中的可溶性金屬物質。
2. 破除錯誤的烹調認知
.低功率的電爐具加熱食物的效率通常比高功率的瓦斯爐高,因為電爐具所產生的熱能大都進入食物,較少散失到空氣中;
.大滾的水並沒有比小滾的水高溫,只是更會冒泡。
3. 食物的保存與處理,出其不意的簡單方便
.新鮮莓果買回家後,浸入50℃的熱水30~40秒,便足以殺死莓果表面的黴菌,瀝乾水分後冷藏可保鮮多日;
4. 挑戰並改良既定的傳統烹調技巧
.炒蔬菜不必先放熱油,直接放入冷鍋中悶煮,待熟透出水後加入少量食用油略微香煎即可,省油又健康;
.煮蛋可把蛋置於64℃的水溫30~60分鐘,蛋白剛好凝結,能讓整顆蛋從蛋殼中滑出。
5. 精準掌握食材特性和處理原則,教你食譜沒有教的事
.恢復蘆筍甜味的方法:將蘆筍置入冷水中一小時,並在水中加入1~2匙的糖;
.避免肉塊烤過熟:提前取出烤箱,肉塊表面的餘熱會持續往內部擴散。
禪與現代美術 豆瓣
Zen in the Fifties: 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
作者: 海倫.威斯格茲 Helen Westgeest 译者: 曾長生 / 郭書瑄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9
絕版再現!
●出版10年,好評迴響不斷。
●廣大讀者要求,請讓本書重出江湖!
●2018年重購版權,全新上市!
國內第一本關於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研究之論述
當西方碰上東方
當現代藝術碰上禪…
何謂禪與禪的藝術?
禪無可言喻,只能心領,它訴諸一種生活態度與「空」的美學。
當西方五○年代抽象藝術碰上禪時,是怎樣地直接或間接的產生創作上的化學效應呢?
本書為荷蘭藝術史學者海倫‧威斯格茲所撰寫的一份嚴謹學術論述,語言涵蓋英、法、德、日,歷時將近兩年的時間,經由多名學者審查,才將中文版完整呈現出來。又因為禪與現代藝術具有的抽象思維,極不易去求證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作者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與藝術家訪談、收集與解讀文獻,企圖驗證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的感通與關聯。其主旨在於探討二十世紀五○年代東西方藝術與文化間的交融和感通,尤其是禪文化,更是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趨之若鶩之精神境界。
書中討論了禪文化從東方轉嫁到西方的歷程,並將焦點鎖定在創作與禪意相關的美國、法國與德國藝術家之探討:馬克‧托貝(Mark Tobey)、約翰‧凱吉(John Cage)、艾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皮爾●亞勒金斯基(Pierre Alechinsky)、依夫‧克萊茵(Yves Klein)和禪49((Zen 49)團體。
除了禪對西方藝術界的衝擊與影響外,一些日本藝術家也不免受到西方現代藝術之洗禮與啟發,並對禪文化與現代藝術間的微妙關係產生好奇與探索之熱忱。而複雜的藝術與文化面向,就在如此的抽絲剝繭中,豁然開朗。
藝術的法則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译者: 石武耕 / 李沅洳 典藏藝術家庭 2016 - 2
布赫迪厄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
為其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
透過科學分析,對於作品的感性之愛,就能實現在某種對事物的理智之愛。——布赫迪厄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 1930-2002)是法國當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
本書是布赫迪厄以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文學場域為起點,所展開的一場對於文學與藝術場域的深刻分析。書中,他企圖在場域系統中把社會結構與複雜的情感心理連結起來,並以福樓拜的《情感教育》作為一個寫實主義文本裡的社會生活寫照摹本,深入發揮他的場域理論。
全書共分為〈前言〉、〈序曲〉和三個部分。作者分別在〈前言〉指出當代學術研究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之道;〈序曲〉主要針對《情感教育》的分析;〈第一部〉,以法國19世紀中葉以後的文學與藝術現象,討論了文化生產場域中的自主性問題;〈第二部〉,為藝術作品的系統科學分析設立了基本原理;〈第三部〉,則是對純美學的分析。
布赫迪厄首先提出一個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質疑,亦即「為什麼那麼多人宣稱藝術作品的體驗是不可言喻?為什麼人們會表現出抗拒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對此,他認為社會學家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並不會破壞閱讀或觀賞文學與藝術時的愉悅感受;此種科學分析看似消解了創作者先驗的特殊性,但這全是因為要重建那個圍繞著作者、將作者「像個點一樣地包含進來」的社會權力場域空間,並且在重建工作的最後,再找回這份特殊性。
而福樓拜與其小說《情感教育》即是布赫迪厄實踐此種科學分析的楔子。透過對於《情感教育》當中各個角色的討論,布赫迪厄指出,小說此種文學類型——如同《情感教育》所顯示出的那樣——之所以如此迷人而深具魅力,就在於其呈現了一個「真相」,亦即作者在小說當中所架構出的某種社會世界結構,也即是某種權力場域,在其中,每個角色及其之間,都象徵了在場域當中受到秉性(disposition)與各種慣習(habitus)影響的各個位置(position)、及所佔位者之間的關係。布赫迪厄繼而論證了,無論文學或藝術,所有社會場域的運作,其根源皆是一種「幻象」、一種對於場域內「遊戲」的潛心投入,亦即一種集體生產與複製的集體信仰價值,藉此交織建構出社會世界的意義,同時,也是各個位置之間的認證權力的壟斷與鬥爭。
由此,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在那些由文學作家所打造的幻覺形式(小說),又或者是藝術家所拋出的關於藝術作品的體驗當中,究竟是什麼樣特定的構成條件,使得這些作品得以成立,並受到讀者與觀眾的認可。
本書可謂讓藝術從純粹藝術、美學的探討角度,轉而去分析作家、作品、團體和社會場域之間的關係。
本書特色
1.百年來不可不讀的當代社會思潮經典。
2.布赫迪厄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
3.內容廣博精深,可說是布赫迪厄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
名人推薦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林盛彬
間距與之間 豆瓣
L’écart et l’entre:D’une stratégie philosophique, entre pensée chinoise et
作者: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译者: 卓立(Esther Lin) / 林志明 五南圖書公司 2013 - 9
當「差異」經常被人用來討論文化研究的時候,法國哲學家暨漢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觀察出其中的問題,因而提出兩個哲學概念:間距與之間,作為大家開展人類思想及文化資源。作者旨趣不在「做比較」,而是使中歐思想的「面對面」及其間距凸顯出它們各自的特色、歷史深度及其所涵蓋的人文資源。比較總是採用「同與異」這一組讓人容易「張冠李戴」的思辨工具;而「間距」則使雙方可以互相反映以至於自我反思,並且「間距」所造成的「之間」能讓氣息和思考流通。庖丁的牛刀就是在牛的關節之間游刃有餘。世界眾多的人文都有其開展的道理,觀察出這些「理」並且加以開採與拓展,種種文化資源就會彼此滋潤而互相豐富。從這個視角去探討人權議題和文化多元性,我們就能跳脫毫無作用的「文化比較」會議之泥沼,能開拓人文資源。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I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Passerelles :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
9.4 (16 个评分) 作者: 侯貝(Blanche Robert)等 译者: 廖健苡 大家 2016 - 5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最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空間物種 豆瓣
Espèces d’espaces
6.8 (5 个评分) 作者: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译者: 許綺玲 麥田 2019 - 1
法國當代奇才作家培瑞克
日常哲思散記、空間書寫經典逸品
活著,是從一個空間移往另一個空間,同時盡可能避免相互碰撞。
「居住在一個房間裡,這意味著什麼?居住在一個地方,是占有它?何謂占有一個地方?從何時起,一個地方才真正算是你的?是當你把三雙襪子泡在一個粉紅色的塑膠臉盆內?是當你把衣櫃裡的所有衣架都派上用場?當你在牆上用圖釘釘住一張老舊的明信片……?當你在房間裡經歷了等待的痛苦煎熬,或者忍受牙痛的折磨?還是當你為窗戶掛上合適的窗簾,貼上壁紙,打亮地板?」
「任何一位貓主人都會告訴你,貓比人要更懂得如何安居屋室,即使是在極端方正、簡直無比駭人地步的空間,貓也自然可以找到一個適合它的角落。」
【內容簡介】
培瑞克於一九七四年出版的《空間物種》廣闊地涵蓋了有關空間的當代議題、歷史的記憶、未來的啟示,以及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小事例、提問和實驗,是開創生活空間書寫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只與同時代社會學者的日常生活研究或空間理論同步,又與當時欲撼動生活的許多藝術行動深有默契;且持續地、經久地影響了許多後來的空間研究者、社會學家,以及城市規劃者和建築界人士。
「空間物種」:是空間的什麼物種?物種,來自生物學研究的分類法,培瑞克反過來,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安排篇章,就近從他寫作的紙上空間開始,然後依序擴展,形成各章節:紙頁、床、房間、公寓、樓房、街道、社區、城市、鄉下、國家、歐洲、世界、空間。
培瑞克談的就是人所經營和經驗的空間,生活中的、理想中的、記憶中的,也許耽溺其中、也許視而不見、也許嚮往、也許恐懼、也許遺忘、也許無中生有、也許根本無以想像……
這本小書是培瑞克作品中最受讀者喜愛的一部,文筆隨和,諧趣間流露憂鬱。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欣賞艾可的博學與「無盡的名單」、驚嘆波赫士各種想像的「寫作計劃」、讚美清少納言的主觀審美羅列、喜愛卡爾維諾從遠古、異國到科幻未來的空間幻想、喜愛西西看圖說故事的讀者,都可以在培瑞克這部空間書寫文集中,感受到或近或遠的共鳴迴響。
沒有地圖的旅行 豆瓣
作者: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译者: 徐麗松 馬可孛羅文化 2014 - 9
馬奎斯最喜歡的作家格雷安.葛林的旅遊名作
一場宛如跌落地圖之外的旅程,處處驚險卻奇異無比!
非洲,被上帝遺棄的黑色大陸,
墮落、殘暴、卑微、晦暗、野蠻、荒蕪,是被深深烙印的符號!
幾世紀以來,多少探險家、文學名家都視她為冒險天堂,
他們用雙腳行旅,用心眼去凝視,也用筆書寫著她。
在這兒,永遠有未完的故事等待著被訴說下去。
二十世紀的文學大家格雷安.葛林筆下的經典旅遊作品《沒有地圖的旅行》,訴說的是屬於一個沒有地圖標記的國度,賴比瑞亞的故事。
一場買不到地圖當導引的奇異旅程
一九三五年,格雷安.葛林在表妹陪同下,徒步旅行賴比瑞亞。葛林對這趟旅程沒有絲毫概念,但他還是懷著忐忑恐懼的心情上路。
賴比瑞亞,位於非洲西南角,往上接鄰法屬幾內亞與獅子山,全境幾乎完全被森林所覆蓋,過去從未做過妥善的地圖測量,就連要找份資料概略了解這個國家的地理樣貌都是奢望。唯一市面上能找得到的兩份比例尺過大的地圖,一份由英國參謀部印行,這份可謂公開招認它的無知,地圖上賴比瑞亞多數領土呈現空白,上頭的虛線顯示僅屬臆測的河流走向;另一份由美國戰爭部印行,它則似乎在召告人類的想像力可以完全地天馬行空。
在這樣一個國家,旅行的唯一方式是查出下一個村莊或城鎮的名字。
下一個地方是哪裡?
在這兒,所謂的「路」,是濃密森林裡寬僅一呎的小徑,更具興味的是,一個人只要延著小徑走,就可以跨越一座大陸。西方文明的時間感在此地並不存在,腳程成了距離的量尺;只有旅行到這個村落,才知道下一個旅遊地是哪裡?對於葛林而言,他們跋涉過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從這個村落穿越那個村落,他發現山丘、溪流、集會堂、打鐵工坊、天黑時有人會提煤塊到各村民家供取火、在茅屋間走動的牛羊牲畜……是這些村莊共有的景象,然而,又沒有任何村莊是真的一模一樣。此地的財富與快樂無需外求,屬於大自然的棕櫚仁遍地皆是,而他們的快樂和笑聲則似乎是大自然中最勇敢的元素;這裡的人對小孩非常溫柔,大人們之間也用一種低調且不言自明的溫和方式相互對待。
隨著旅程的推進,葛林訝異於西方文明的偏執與價值觀在這地方是多麼容易被放下。
回想在殖民保護地的獅子山市集眼見原住民的勞苦景象,葛林還犀利地批判:「當西方社會在吶喊”勞工大團結”的口號的同時,獅子山的鐵路工人每天卻只能領到六便士的工錢,連糊口都難,又有誰看到這些滿口勞工大團結的人士為此罷工抗議?在這裡,文明依然是以壓榨的形式存在。我們又憑什麼假裝自己是在談整個世界?」
然而,行走在賴比瑞亞的村落間,葛林那”旅人”的焦慮與不安,也慢慢轉換成隨遇而安。如書中有一段描述卡車從凱拉渾出發以後,原以為時間和行程的進行都能如預期順利,一路到達蒙羅維亞,經過四個星期的折騰,葛林人還在賴比瑞亞境內某個連聽都沒聽過的地方……事情開始變得複雜了……那是一種缺乏經驗的旅人感受到的焦慮,它造成的無謂的壓力也使得挑夫們對葛林失去了信任感。「後來我才學會對一切不要那麼在乎,就只要一直往前走,走夠了就停下來休息……」
沿途的旅程中,葛林撿拾各種線索,那可能是某種記憶,或某種痛苦……非洲好像在告訴葛林:「你無法逃避非洲,它無處不在,它爬在牆上,從門口飛入,在草堆裡沙沙作響,你沒法回頭也沒法忘記,所以,不如就好好凝視它吧!!!」
學術人 豆瓣
Homo Academicv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译者: 李沅洳 譯 / 林錚 審閱 時報文化 2019
一本「要燒掉的書」?
一本震驚法國學界的書!
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嚴謹而銳利的自我審視,
具體分析出身背景與人脈資源對於學術地位的影響。
《學術人》(Homo Academicvs)是已故法國知名社會學者--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暢銷著作,震動當時的法國學界,在他寫作這本書之前,並沒有人勇於自我挑戰,具體檢視學界,也就是學者自身所處場域。
布赫迪厄透過分析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學術領域,其組成成員的社會背景及他們在人脈網絡中的角色,他們的實際活動情況與所能取得的權力地位,進而直剖法國高等教育長久以來的問題。藉由檢視法國數十年來的高等教育問題,看出一九六八年五月的高等教育危機如何發生,及其後學界如何變化。
布赫迪厄在書中所談的問題,雖然時空背景與今不同,但其中人的出身與隱形資源造就將來社會位置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於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領域所能帶來的身份地位象徵,這類的問題直到今日仍非常相似,也使《學術人》於今仍具有高度參考性,不僅是一本重要的社會學研究著作,更是理解當代社會階級問題與高等教育僵化情況不能錯過的重要著作。
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 豆瓣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Geographies of Freedom
作者: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译者: 王志弘 / 徐苔玲 群學 2014 - 2
重返地理學、人類學及生態學的知識教育
探索實現真正寰宇主義的困境與可能性
自主(liberty)與自由(freedom)經常被召喚來正當化政治行動。世界霸權總是將政策奠基於這些尊貴概念的某種版本。但實際上,理想主義的議程經常在面臨特殊具體環境時就變了調。各地美軍監獄的虐囚事件、伊拉克佔領造成的劇烈傷害,一再顯示出對於自主和自由的追尋,會導致暴力與壓迫,破壞世人對於寰宇主義的信賴。
哈維試圖描繪出一種新的寰宇主義秩序,該秩序更適合解放且自主的全球治理形式。他主張,過往政治議程失敗的根源是忽略地理與文化的複雜性。因此,將地理學、人類學及生態學知識納入社會與政治政策形構,是真民主的必要條件。
哈維首先針對自由和自主的政治運用,尤其是布希政權時期的作法,提出饒富洞見的批判。接著,透過對於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如空間、地方及環境)的存有論探究,徹底將地理學重新架構為社會理論和政治行動的基礎。此外,他剖析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世界是平的》等暢銷書所隱含的知識預設及盲點。
一如哈維的所有著作,《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組織清晰,寫作風格自信而熱切。書中跨領域的廣泛論證既富原創又深具挑戰,各種主張值得重視。本書的論點和意蘊肯定會激起諸多討論。
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 豆瓣
作者: Daniel Tudor 译者: 胡菀如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無論你「哈韓」還是「反韓」,
都必須更了解這個滲透全球的強國!
《經濟學人》駐韓特派記者,帶你深入搞懂韓國
韓國,憑什麼崛起?
這個戰敗國原本缺乏民主制度,也因為戰爭而受到破壞和分割,
日本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更耗盡了它的精力,
但卻在短短50年內轉變成經濟強國,並成為其他國家的民主典範。
韓國在缺乏天然資源和獨裁統治的背景下,締造了亞洲奇蹟。
它的崛起絕非偶然,而它的成功,是其他國家可以複製的嗎?
作者丹尼爾‧圖德從歷史、經濟、政治、宗教、文化、民族性、生活等諸多面向逐一剖析,呈現出最豐富完整的韓國圖像。
認識你從不知道的韓國
韓國的經濟成長令人稱羨,但人民自殺率卻高居全世界第二;
韓國人整日工作,卻整晚飲酒作樂,高呼「讓我們喝到死」!
韓國的戀新狂、瘋整型、英語狂熱……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長久以來,韓國一直被日本和中國搶去光彩,但這個國家卻在二次大戰之後創造一個偉大的奇蹟。
不可思議、浴火重生的韓國
一個創造經濟、政治和文化奇蹟的國家
丹尼爾‧圖德是《經濟學人》雜誌駐韓特派記者,旅居韓國約十年。他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這本書裡,不僅探討韓國的文化和民族性,也對該國在政治、商業和工作場所等公共領域,以及家庭、約會和婚姻等方面多所著墨。他在探討過程中觸及各種不同的主題,例如:薩滿教、氏族體制、北韓帶來的難題、人們對於在韓國經商的誤解、韓國人民著名的狂歡精神,以及韓國人對於學習英語的狂熱為何對該國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
圖德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指出,韓國在經濟發展以及徹底民主化上,締造了兩個奇蹟。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國家是否會變得和一些人眼裡的日本一樣,變成一個毫無生氣及活力的富裕、但老化的社會?或者韓國社會的動力和它對於改變的意願,以及該社會目前具有歡迎外人加入其行列的機會,能夠再創造第三個奇蹟,讓韓國在文化、民主和財富方面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之一?
圖德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一書裡訪談了許多韓國各行各業有成就的人物。例如:《原罪犯》男主角崔岷植、首爾市長朴元淳、韓國第一位太空人李素妍、韓國國家足球隊主力球員洪明甫、韓國搖滾樂教父申重鉉、詩人高銀、率先「出櫃」且當餐廳老闆的名人洪錫天。此外,還包括朴正熙總統的顧問、薩滿教的巫師、韓國規模最大婚姻介紹所的負責人、「房間沙龍」的女員工、建築師,以及多位廚師、音樂家、學者、創業者、家庭主婦和財閥企業的員工等。
國內外名人‧媒體推薦
林秋山 前監察委員、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郭秋雯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主任
游娟鐶 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韓國大躍進了,我們也要大躍進,但我們追求的是能增進人民幸福的大躍進,本書就是最好的參考,希望人手一冊,熟記力行之。
──林秋山,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書探討的面向非常多元……作者以淺顯易懂的筆法將內容變得精彩有趣,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能客觀認識韓國的入門書,在此真心推薦。
──郭秋雯,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主任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對韓國人自我改善熱忱的文化力量背景深入探究。……有些人將韓國歌手PSY的成功,視為南韓終於在國際間建立了現代、時髦社會的形象,這或許沒錯,但PSY在歌曲中,諷刺首爾富有、時尚的江南地區生活,與圖德在書中描述韓國社會逐漸分歧所帶來的不安,相互呼應。
──《金融時報》
60年前,韓國曾經是經濟蠻荒之地。如今,它不但是全世界第11大經濟體,同時具有活躍的民主社會和崛起的文化力量。《經濟學人》駐南韓特派記者圖德在本書中探討這個主題。
──《時代雜誌》
圖德在書中討論韓國新的社會和經濟議題,包括該國移民具備的角色、多元文化的家庭以及同性戀。他闡述韓國社會中一些矛盾現象,例如:人們對於新的流行產品和時尚抱持無限渴望,但對於構成成功人生的要素卻有狹窄的視野。
──《華爾街日報》
市場上有關韓國的書籍繁多,但很少能夠超越韓國泡菜和流行文化,針對每天影響著韓國人、但比較不被提到的主題進行探討。圖德的這本書突破這些框架,以全面性及引人入勝的角度來描繪韓國,非常值得與我們的讀者分享。
──KoreaBang.com
每五年就有一個新世代的韓國,讓人很難跟上它的腳步。這是一本令人期待已久的好書,作者圖德在填補人們對韓國認知的缺口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貢獻。他毫不費力地呈現出現代的韓國,讓讀者欲罷不能。
──布恩(Michael Breen),《韓國人》(The Koreans)作者
圖德談論到所有重要的議題,他不僅陳述我們熟悉的韓國,而且更深入、廣泛地探討現代的韓國。
──烏登(Martin Uden),前英國駐韓國大使
論天人之際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聯經 2014 - 1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