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风景与认同 豆瓣
Landscape and Identity: Geographies of Nation and Class in England
作者: [美国] 温迪·J. 达比 译者: 张箭飞 / 赵红英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广阔时段,考察了风景在历史阶级关系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分文化表达、政治内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论及风景区的立法史、风景进入权与政治进入权的冲突或互动、交通运输体系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展开的博弈、隐匿在风景里的权力关系等。多重视角相映成趣,在学术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启发性。
小冰河时代 豆瓣
the little ice age: how climate made history ,1300-1850
作者: [美] 布莱恩·费根 译者: 苏静涛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8
本书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据科学研究证实,人类生存的地球刚刚经历过一段长达五百年的小冰河时代,知名考古学家费根在本书中重新阐释了小冰河期对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掌故的巨大影响,如,维京人的海上传奇,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的惨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意外覆没,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等等。他引领大家以气候为鉴,重新审视风云变幻的历史谜局,全书文笔轻快,论证严谨,不仅涉及年代久远的葡萄收获记录、哈德逊湾公司的历史、14世纪的修道院档案,甚至还用到了最新的冰芯化学分析。对于想要了解历史、气候或者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读者来说,这委实是一本妙趣横生、观点独到的好书。
费根在《小冰河时代》中妙趣横生地呈现了人类社会面对气候突变时的脆弱。
——《新科学家》
《小冰河时代》在气候史研究上的贡献,可与福柯的经典著作《疯癫与文明》在精神疾病史研究方面的贡献相媲美,小冰期研究也因之成为学界瞩目的重点课题。
——《科学美国人》
《小冰河时代》是一本内容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的书。
——《书目杂志》
即使现在没有出现全球大暖化,“小冰期”也将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时期。
——《波士顿环球报》
语言地理类型学 豆瓣
作者: 桥本万太郎 译者: 余志鸿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语言地理类型学”是日本已故学者桥本万太郎立足于东亚大陆语言事实的研究而创建的新理论。本书把语言在地理上表现出来的类型推移,看作是语言历史演变各层次的投影,从而把“横”的区域考察跟“纵”的历史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全书理论精邃,内容翔实,论证严密,涉及面广泛,由语言学家余志鸿精心翻译,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为之作序,是研究东亚诸语言的重要参考书,对普通语言学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原译作于1985年出版,曾影响了我国一代学者,该理论日益为国内学界所接受,该书已成为各大学语言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专著。
全书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开章“语言的发展”为基本理论框架,后分别从句法结构、基本词汇、音韵结构三方面谈论语言的推移,最后一章为结论。
恋地情结 豆瓣 谷歌图书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新订人文地理随笔 豆瓣
作者: 唐晓峰 三联书店 2018 - 4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作者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地理思维”,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后现代地理学 豆瓣
作者: (美)苏贾 译者: 王文斌 商务印书馆 2004 - 6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像;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像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
2018年8月29日 已读
引了那么多福柯、列斐弗尔,到头来一进入实践的时候就全然回到了对具体事物的分析,所谓关系的地理学与一些权力、知识的空间性就完全避而不谈了。可见Soja在抽象问题的思考上还是缺乏了该有的灵气,使得前半部分的理论总结倒像是一个繁冗的文献综述,强调了半天的“空间”问题的重要性,也拿不出具体的分析框架。后半部分又突然着手进行分析,与前面形成了明显的脱节。到头来还是这种“论文汇编”的形式导致全书显得零散了。
后现代 地理 地理学 文化研究 现代性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2018年8月11日 已读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阐发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和之后更加深入的空间研究相比的话),在火车上读这本书倒是很有意思,特别是在旁边的两岁小孩不停用脚蹬我、后面的五岁小孩用手机外放看视频的环境下……
历史社会学 地理 德国 文化史 时空社会学
地理学与历史学 豆瓣
作者: [英]阿兰·R.H.贝克 译者: 阙维民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该书集中探讨了北美、英国和法国的历史学者与地理学者的著述。作者分别分析了历史学者和地理学者有关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关系的观点;依次论述了区位地理学与历史学、环境地理学与历史学、景观地理学与历史学以及区域地理学与历史学。为了跨越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鸿沟”,作者提出了一些有关于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是一项旧学新研,意味着这门综合学科的一个“新开端”。
希望的空间 豆瓣
Space of Hope
作者: (美国)大卫·哈维 译者: 胡大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几个世纪以来,乌托邦运动都试图去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大卫·哈维研究了乌托邦的历史,对它们为什么失败,以及在它们之后还能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进行了思考。他对现有城市环境的全然描述(巴尔的摩是他研究的个案)推动了他的论点,即:我们能够运用而且必须运用乌托邦想象的威力来对付表示“没有选择”的所有人。他概述了一个新型的乌托邦思想,他称之为“辨证的乌托邦理想”,并使我们再次重新关注这样的可能性方案:设计一个与自然更加平等地工作和生活的世界。他认为,如果任何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或计划想要发挥作用,那它就必须要考虑到我们人类的特性、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变化的动力,最后,大卫·哈维在附录中勇敢地勾画出一幅真正的个人乌托邦景象.清晰地阐明了他自己的希望地理学。
大卫·哈维 纽约研究所城市大学著名的人类学教授。他以前曾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地理学和人类学教授,及牛津大学的霍尔福德·麦金德地理学教授。他的著作包括《社会正义和城币》(1973)、 《资本的界限》(1982)、《城市经验》(1989)、 《后现代性的状况》(1989)、《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1996)和《资本的空间》(2001)。
北平历史地理 豆瓣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9.2 (5 个评分) 作者: 侯仁之 译者: 邓辉 / 申雨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 11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 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北平历史地理》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书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为呈现地图原貌,全书采用四色印刷。随书附侯仁之先生手绘《元通惠河图》、手书《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后者为首次发表。
人文地理随笔 豆瓣
作者: 唐晓峰 三联书店 2005 - 1
《人文地理随笔》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陈述议论地理学中有关空间观察、景观解读、环境感知等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 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我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豆瓣
作者: 周振鹤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0 - 1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内容简介:公元前221年,秦王称帝,立号“始皇帝”, 保国家安宁,秦国开始了一场大辩论,是继续四周时期的治理制度还是采用新的郡县制呢?一场争论下来,始皇帝坚定地站在了李斯一边,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的新的治理模式拉开了序幕。随后几千年,随着治理模式的变化,行政区域的划分也不断地必生着变化。
2018年1月8日 已读
语言难得的通顺,通过围绕几个核心问题,深入浅出,把行政区划变迁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比《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里面相关章节的内容好懂多了。
中国 区域划分 历史 历史地理 周振鶴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3版) 豆瓣
作者: 邹逸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7
本书是对2007年版本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和人文两方面的全部内容。如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对全书插图作了全面审核和修订,对内容作了修正和补充,对括注的今地,按2010年的行政区划标准修改。
2018年1月8日 已读
第三版虽然加了很多图,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文字,文字的增加意义并不大,更多是形成了严重冗余的信息……还不如第一版。
中国 中國史 历史地理 地理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豆瓣
8.7 (21 个评分) 作者: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 - 10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情况,供广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学校的史地教师、大学文科学生参考用。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R.麦克尼尔 译者: 李芬芳 中信出版社 2017 - 7
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到了20世纪,在这世界环境史上相当挥霍而奇特的100年里,我们改变生态系统的程度、规模与速度均为人类史上首见。许多足以造成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大幅增加、经济快速增长, 与之相伴的, 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的退化、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伦敦的空气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
全球知名环境史大家,《全球史》作者约翰·麦克尼尔倾力撰写,指出20世纪对于世界环境史的重要意义,将全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探索人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改造,打破传统史学的狭隘视野与史料来源,将环境史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等研究领域有机结合,运用医学、生物学、气候学、农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国家档案、国际组织文件、大众媒介、专门机构的调研报告等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幅图表与图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20世纪环境变迁的宏大而生动的画卷。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 豆瓣
作者: 郭沫若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 - 6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包括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的有关地图。其中有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图,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图,有历史上的民族分布及迁徙图,有历代战争的地图,有历代中外交通的地图,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图等等;总之,尽力以地图的形式,把我国历史上各族人民重大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活动史实反映出来,使《史稿》的读者对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地区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导论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英]彼得-丹尼尔斯等 译者: 邹劲风 / 顾露雯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由导论和五部分内容组成:导论介绍本书的方法论、结构以及阅读要点等;第一部分回顾前资本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文地理状况,并展望未来的人类发展;第二部分考察人口变迁、资源和消费、环境问题以及全球化经济等21世纪初人类世界普遍关注的命题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城镇和乡村的社会、文化问题;第四部分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探讨生产、金融和消费等问题;第五部分从个人、地方和全球的角度展现多样的政治地理。每一部分都由数章组成,开篇有关于本部分涉及的重要问题的简要介绍。书中讨论的议题,诸如移民、环境、边缘化、贫困化、种族冲突、能源困境、中产化等,都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全书勾勒了一幅21世纪的人文地图,其人文意识使它既是一部从人类视角出发的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以地理学为线索的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经济学、政治学著作。其时代感使它值得所有关注21世纪人类发展的人阅读参考。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豆瓣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作者: 施坚雅 主编 译者: 叶光庭 / 徐自立 中华书局 2000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历史与社会结构等内容的论文集,共编入中、美、英、法、荷、日、德等国的论文19篇。书中引证了部分散落在国外的词谱和地方志史料,并采用计量方法设计大量图表以兹论证,对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和借鉴作用。
长水集(全三册) 豆瓣
作者: 谭其骧 2009 - 9
《长水集(套装全3册)》由《长水集》上、下两册以及续编合成。上册收有作者1949年前写的文章36篇,内容主要是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对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以及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下册收有1949年后写的论文31篇,探讨了东汉黄河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西汉以前黄河下游的河道、渤海湾西岸的海侵、上海地区成陆年代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续编则是作者的学术心得,虽非刻意系统,却篇篇有独到识解。《长水集(套装全3册)》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本。
洛阳伽蓝记校释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宋) 杨衒之 译者: 周祖谟 注释 中华书局 2010 - 10
《洛阳伽蓝记校释》主要讲了: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胡统寺、修梵寺、景林寺、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明悬尼寺、龙华寺、璎珞寺、宗圣寺、崇真寺、魏昌尼寺、景兴尼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宁寺等内容。
2017年7月8日 已读
洛阳饱受战火洗劫,几度迁址,过往繁华如云似烟,如今荡然无存。杨衒之写《洛阳伽蓝记》之时,昔日繁华尚存断壁残垣,如今连汉魏洛阳城墙都掩映在荒草杂树之中不易被发觉,遑论当时金碧辉煌的万千伽蓝了。如此壮丽之物,当今化为尘土,难抑黍离麦秀之悲。
历史 古代文学 地理 地理類 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