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文学
大雪将至 豆瓣
Ein ganzes Leben
8.1 (31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泽塔勒 译者: 刘秋叶 青橙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6
★一部打动西方人灵魂的作品
★2011年德国格林美尔斯豪森奖
★2016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
★全球30余家权威媒体倾力推荐:因为罗伯特•泽塔勒,奥地利当代文学额外赢得了一种人们再也不想放弃的声音。
★关于爱、生命和死亡,平凡一生中的伟大演绎。
——————————————————
【内容简介】
安德里亚斯•艾格尔度过了备受凌虐的童年,虽然被养父打成残疾,但还是成长为强壮而熟练的工人。他加入施工队,参与第一批高山索道的建设;与玛丽结婚过着安稳的日子,却被一次雪崩剥夺了拥有的一切;他经历过一场战争,在战俘营里待了八年的时间,见证过无数痛苦和死亡。他努力工作,也曾深爱过。在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他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但他不曾怨恨,也没有怒火,而是平静地接受着降临到身上的一切,坚定地留下自己的足迹。
——————————————————
【各界好评】
★本书如同一场美好的思索,思索着远离尘嚣的山谷中一段孤独的生命,以及现代世界如何缓缓地到来。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名作家)
★这一年我最心爱的读物就是罗伯特•泽塔勒的《大雪将至》……从第一页你知道它将重新安排你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令人惊叹、令人心碎的故事,它封装了一个变化、失去和恢复的世界。
——阿努拉哈•罗伊(印度知名小说家)
★我阅读,我惊叹,我享受着每一个句子。罗伯特•泽塔勒轻盈而丰满地描写了一个小人物的大感情。
——沃夫尔冈•赫尔勒斯(德国知名作家、记者)
★一本非常诗意的书,既粗暴又温柔,充满尊严并让人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在读了刚开始的那几页后,会舍不得将它放到一边,这证明文学并非依赖引起轰动的题材。
——《时代周刊》
★泽塔勒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普通的人,生活也是一场非凡的冒险。
——《周日邮报》
★泽塔勒以一个温柔而感人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适应能力,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快乐可以在日常生活和简单的事情中找到。
——《书单》
★读者们会发现,泽塔勒从容地展现出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出版人周刊》
★每个举措、每个文字、每个句子——无一不让人细细凝听。这是一首细致、优雅、完整的生命之歌。整个人沉静下来、不能自已,当故事中的悲伤突然止息,却又带来撕心裂肺的大笑和巨大的惊愕。
——《世界报》
★罗伯特•泽塔勒在几个独树一帜的场景中,勾画了超过七十载的永恒生命,像一杯苦甜交织的日落鸡尾酒。
——《明镜周刊》
★泽塔勒创作出了一部优雅而美丽的作品。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以一种美丽的语言,安静地、聚精会神地、不带激情地叙述一个人所能够承受的事。这是一位多么令人赞赏的作者,以一本令人无法忘怀的书如此深刻地感动人心。
——《法兰克福报》
孤独者的秋天 豆瓣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奥)特拉克尔 译者: 林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8
从一阵风的幻影里诞生
我们漂泊形影孤单,
失落于那种永恒的命运,
像牺牲不知为谁而奉献。
像乞丐我们一无所有,
像傻瓜守在紧闭的门前。
像盲人我们只听到沉默,
我们的言语消失在里面。
我们是不知去向的过客,
是被狂风吹散的云彩,
花儿颤抖于死亡的凛冽,
等候那最后的时刻到来。
——特拉克尔《夜的颂歌》
死一般的存在瞬间之感觉:每一个人都值得爱。你醒来感觉到世界的苦难;你所有未赎的罪尽在其中;你的诗是一次不完全的赎罪。
——特拉克尔
特拉克尔全集 豆瓣
Georg Trakl Das Dichterische Werk
作者: [奥]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译者: 林克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9
本书是特拉克尔的第一部中文全集,包括诗歌、散文诗、剧本(断片)和大量异文诗。早期诗歌(《诗集》)具有巴洛克风格,华丽而迷狂;《梦中的塞巴斯蒂安》显示出中期成熟的诗艺,气韵舒畅,收发自如,透出一种悲切而肃穆的美;晚期作品则冷峻凝缩,诗才渐趋枯竭。诗人的风格自成 一体,堪称生命的绝唱。
特拉克尔诗歌的多义之声来自一种汇聚,即来自一种旨在其自身的、始终不可言说的合奏。这种创作的言说之多义性不是轻率者的模糊,而是执中者的严谨,后者介入了谨慎的“公正的直观”,并顺从于这种直观。
我们常常很难把这种在其自身之中完全有把握的更多义言说——它适合于特拉克尔的诗作——与其他诗人的语言划分开来,后者的多义性出自无把握的诗的摸索之不确定,因为后者缺乏本真的诗及其位置。特拉克尔的本质上更多义的语言所独具的严谨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是如此单义的,以至于它甚至无限超过仅仅科学—单义的概念的一切技术上的精确。
——马丁·海德格尔,《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对他的诗的一种阐释》,1952
特拉克尔的形象属于利诺斯似的 神话形象;我凭直觉在《埃利昂》的五种现象中把握了此形象。就算它或许不是出自他自身,它或许也未必更明确……
在此期间,我得到《梦中的塞巴斯蒂安》,读过许多:感动、惊奇、猜测、茫然;因为我旋即明白,这种音韵和声响的条件独一无二,不可复得,正如一个梦可能恰恰赖以出现的那些情况。我想象,面对这些外观和内省,即使是亲近的人也总是像贴着玻璃窥探,被隔在窗外:因为特拉克尔的经历似乎进行于镜像之中,并且充塞了他的整个空间,而这个空间无法进入,如同镜中的空间。(他可能是谁?)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致路德维希·封·菲克尔的信,1915
他是一个酒徒,又是一个瘾君子,但是他从未丧失他那高贵的、经受过精神磨砺的姿态;从来没有人见过他酒醉后摇摇晃晃或多嘴多舌,尽管他那种柔和的、仿佛环绕无尽的缄默旋转的谈话方式常常在饮至夜深时奇怪地变得僵硬、尖锐、恶声恶气。但这样往往使他比旁人更痛苦,他让他言辞的短剑放射寒光,从他们的头顶闪入沉默的周遭;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他显得具有某种简直使他的心流血的真实……
——路德维希·封·菲克尔,给库特·平图斯的报道,1919
在《梦中的塞巴斯蒂安》里面,他已经以如此巨大的激情吟唱他那首单调的歌,以至于不再有什么区别,只有这本狂热的书中的散文篇章暗示出一条突破诗歌的无法超越的完美的道路。阴郁的预言般的散文幻景让人强烈地预感到一种如今已被毁灭的发展潜力。可是人们竟让这位寂静的诗人——他与其杀人不如自杀——作为志愿兵上了屠杀战场!现在他完全寂静了。生于萨尔茨堡,死于克拉考——其间则是古老的奥地利。维也纳、因斯布鲁克和柏林有些人认识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作品:奥地利没有谁写过比特拉克尔更美的诗。
——阿尔贝特·埃伦施泰因,《被谋杀的弟兄》,1919
2021年6月1日 已读
信手拈来都是令人惊艳的好诗,但通读全集才能意识到特拉克尔的语料库其实也颇为贫瘠,处处是“蓝光”“乌鸫”“接骨木”,失望伴随着惋惜。《孤独者的秋天》是最棒的一组作品。
外国文学 奥地利 奥地利文学 德国 文学
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韩瑞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托马斯·伯恩哈德的自传小说五部曲,即《原因——一种预示》(1975)、《地下室——一种解脱》(1976)、《呼吸——一个决定》(1978)、《寒冻——一种孤独》(1981)和《一个孩子》(1982)。他以深沉的幽默,冷漠的讽刺展示了其坎坷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战后奥地利社会各时期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德国文学评论家赖希-拉尼茨基称之为伯恩哈德“最丰满最成熟的作品”。
无欲的悲歌 豆瓣
Wunschloses Unglück
7.9 (1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译者: 顾牧 / 聂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