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
武则天研究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孟宪实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2022年3月15日 已读
武则天和历史上很多“关键人物”一样,其个人形象与围绕其产生的叙事在各种层面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建构,从而与其“真实形象”相距甚远。本书以新史学的视角与方法展开讨论,以重要的几部传世文献作为史料基础,对武则天以及围绕武则天的几个重要政治事件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研究,逐渐剔除掉依附于文本表象的成见,让读者能逐渐靠近历史的本相(当然这一过程并未最终完成,但是基本的路径已经被开辟出来),很多荒诞不经的说法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此书也是将象牙塔里枯燥的历史研究推向公众的一次有益尝试,简洁流畅的表达应该会让大多数读者都感到友好,不过大段的史料估计也会影响阅读。整体来说这是一部扎实、易读且引人深思的历史研究著作。
2021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豆瓣
作者: 孟宪实 2004 - 1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吐鲁番盆地的城址、石窟寺院、古墓出土了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文物材料。于是,吐鲁番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和敦煌学一道,成为20世纪的显学。
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相比,吐鲁番出土的写本和刻本资料,语言种类更加复杂,年代跨度也更长,其中尤以宗教文献具多,特别是佛教、摩尼教、景教文献。东西方学者各逞其能,通过对大量宗教文献资料的解读和研究,为吐鲁番的古代文明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对而言,我们过去对于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的历史背景却不甚了然,因为反映世俗社会政治事件、日常生活、经济状况的文书材料不多。直到80年代中叶以后,唐长孺先生领导的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编纂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公布了大量的属于高昌郡、高昌国和唐西州时期的历史文书,才大大推动了吐鲁番各个历史时期研究的进步。在这一大批首次系统公布的文书资料中,有关麴氏高昌国史的文书材料数量相当可观,远非德国、日本、英国所藏吐鲁番文书所可比。同时,新材料也带来新问题,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文字、制度、习俗、观念都需要解释,由此引起学术界一个研究高昌国史的小高潮。
孟君宪实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人,当他开始研究吐鲁番文书时,即把敏锐的目光,集中在高昌国史的资料上。孟君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在新疆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以后又到北京大学深造,受过系统科班的历史学训练。这样的学术经历,对于吐鲁番历史的研究是不无帮助的。作者既体察边疆地区之民情,抱有同情之了解,又摆脱地方主义之情绪,秉持学术之正路,我们阅读这本专著,不难看出其书是在了解中原相关制度、文化的前提下,以高昌为立足点,来研究高昌的历史,因此对于高昌国制度、文化特性的把握,就比较中肯,并不因为新材料而张大其词。
孟君此书,是在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论文基础上重编而成,章章节节,对高昌国史多有贡献。吐鲁番文书和敦煌文书一样,大多数都是零碎的历史片段记载,孟君治学,并不为残篇断简所累,能够从小处着手,而揭示高昌历史上的大问题。
唐高宗的真相 豆瓣
作者: 孟宪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4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敢想敢为。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个成功的皇帝。然而,传世史书却多把他描绘成“软弱无能”的人。这是因为他培养的武则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因为后来的史家要为防止出现女皇专政的局面提供可借鉴的史实,他们宁愿弱智化唐高宗而牺牲历史的真实。作者在爬梳、甄别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大胆为唐高宗翻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