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美]田浩 / [美]苏费翔 译者: 肖永明 中华书局 2018 - 6
本书旨在以一种更具联系性与整体性的(而非追溯性的)视角,通过研究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来考察11至13世纪乃至13世纪以后文化权力(cultural authority)与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之间的某种复杂关系。第一部分侧重于研究与朱熹观念不同的思想家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第二部分则集中探讨元代郝经对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和文化权力的观点,其中亦包括郝经的《中庸》与道统观念。两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突破了以往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上对特定谱系上人物的过度关注,阐明了朱熹逝世之后至13世纪,朱熹的思想遗产在南北方的存续与发展。
中国转向内在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子健 译者: 赵冬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讲述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
万卷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北宋(960—1126)由于印刷的大规模使用及随后书籍生产的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之一。诗人黄庭坚(1045—1105)活跃于这一转型的鼎盛时期,其诗歌和诗学既受这一转型的影响,也影响并奠定着这一转型的方向。
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黄庭坚以技法为中心、以阅读为根基的新诗学,体现的既是十一世纪总体思想文化中对方法和规范性指导原则的向往;对隐藏在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追寻,也是对当时新生的印刷文化的一种反应。其诗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试图找到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既对这一急剧变化了的物质文化现实进行有效地因应,又能使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得到延续和发扬。
东京梦华录注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孟元老 / 邓之诚 译者: 邓之诚 注解 中华书局 2005 - 1
本书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唯一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注本。在印行前,除对�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本书北宋梦元老撰。他从靖康丙午南徙居东京二十三年,至淳熙丁未始有刊本。全书对北宋汴梁描述颇为详细,对街道、河道、民俗皆有涉及,是研究城市历史地理必不可少的资料。
2017年7月8日 已读
千年前的开封夜市和今日相比,不知要繁华多少。北宋的城市经济在孟元老笔下可以说是非常发达了。以往的美食,现在已经完全难觅踪影了。
历史 古典文学 史料 宋史
变迁之神 豆瓣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韩森 译者: 包伟民 中西书局 2016 - 7
本书所研究的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民间宗教。该书既是关于12、13世纪中国的民间宗教,又是关于当时普通民众对他们周围世事变迁的理解的一个研究。全书自始至终都关注着一个深刻的历史问题——社会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今后研究该问题的学者,肯定会对韩森的这一研究作出学术回应的。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豆瓣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作者: 王赓武 译者: 胡耀飞 / 尹承 中西书局 2014 - 4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是王赓武先生195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所撰写的博士论文,也是西文学界第一次系统地对唐宋变革期的五代历史进行研究的著作。这本著作集中讨论了五代时期迈向统一的各种方式方法,主要从军事斗争和社会管治两方面来展开论述。虽然在此书之前,学界对晚唐五代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其内容基本不超出对政治形势的粗略描述和对军阀黑暗统治的强烈鞭笞。因此深入到对晚唐五代政治史的研究,王赓武先生的研究还是第一部,因此具有首创之功。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邓小南 / 曹家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01
在传统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信息传递与政令指挥系统的运行,既落实了官僚责任制度,亦反映出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而信息与政令之基本载体,是当时上下流通的文书。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有效牵动对于政治体制运作、日常政治秩序、信息渠道建设等当面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3
朱刚从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王水照《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序》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日]斯波义信 译者: 方健 / 何忠礼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作者斯波义信灵活运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之间学际对话”的方式、历史研究传统的证实主义原则及区域经济、广义社会史学等研究手法,对宋代江南社会经济的诸层面进行了系统考察,令人信服地对江南地区的生态演变、农田水利、经济开发、移民定居、城市发展、社会流动、商业交通、户籍税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独树一帜地提出宋代分期说和自宋至明初4D0年间的周期演变说,是对宋代文明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动演绎。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是《宋代商业史研究》的续编。作为历经宋、元、明持续的经济变化、发展动力参照的经济史研究的构想,则是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力的增长、地域间的产业分化、特产商品的发展成熟。换言之,即为“比较有利的观点”的普及。
为了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探索,其先决条件是:经济史家应达成共识,必须共同占有作为这一研究课题基础知识的“地区经济史”方面详尽且正确的资料。为此,本书首先着手对以长江下游地区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变化加以考察。以江南为观察焦点的理由,是因为该地区的基础资料比较丰富而别无其他原因,也丝毫没有江南是代表全中国社会典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