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斜目而视 豆瓣
所属 作品: 斜目而视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豆瓣
作者: 聂石樵//李炳海|主编 2005 - 7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1卷)》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也是学术研究著作。《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1卷)》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出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成果,对内容也有所增删,体例和文风得到进一步的统一。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1卷)》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豆瓣
作者: 袁行霈 2005 - 7
《中国文学史》(第3卷)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使之更加完善。修订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修正明显的错误;二、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三、进行必要的增删,使体例和文风进一步统一。
书艺问道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吕敬人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 8
新世纪数码技术推动了传播载体的革命性变化,信息时代促使平面设计师的传统思维需要产生全新的跨越。书籍设计领域面临从为书衣作打扮的装帧趋向到强调编辑设计之信息再造的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平面设计不只是装饰美术,而是能与时代沟通的新设计语言和语法的运用过程。设计师为优化客户诉求,提升文本价值,成为建构新阅读语境的导演和信息建筑师。
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视觉美感这一表层,书籍设计更是反映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行为。设计师通过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学会引用准确的书籍设计语言和语法,使文本信息更高效地传递,设计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信息理解是一种能量。
《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积作者吕敬人40年实践与研究的经验,就书籍设计观念进行全新的诠释与设计方法论的系统陈述。《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以大量的实例解读书籍设计理念和方法论,有助于专业的书籍设计师、出版人、编辑、艺术院校师生对“装帧+编排设计+编辑设计+信息视觉化设计=书籍设计3+1”的每一个观念的理解和每一步实际操的作运用都有很好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在现实中,书籍设计最难的还是印刷环节,对于个人而言,设计出好看的作品并不难,最难的是找到合适而且耐心的印刷厂,慢慢把你的想法给磨出来…
@做书 中国 书籍设计 出版 吕敬人
历史的崇高形象 豆瓣
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所属 作品: 历史的崇高形象
作者: [美]王斑 译者: 孟祥春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者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是其学术代表作。该书以“崇高”为切入点,沿中西比较路径,游刃于美学、哲学、文学、历史各“学”之间,探讨了中国二十世纪赖以塑造个人形象的种种美学手段,描述了美学与政治的纠葛,分析了关于崇高的丰盈的中国美学。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是一套汇集海外顶尖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代表作的学术丛书,本书则是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王斑最重要学术著作。王斑认为,美学和政治的纠葛,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看,存在积极、消极的两方面。他并非崇高美学的热衷者,可他已领会过足够多的“崇高”感,回忆起来时常会感到尴尬,对于这种心理转变的勇敢追问,在《历史的崇高形象》中显得尤为可贵。书中还涉及了广泛的话题,如《红楼梦》、毛泽东诗词、弗洛伊德、张爱玲、思想解放等等,王斑都以优美雅致的文笔对其加以条理清晰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 豆瓣
所属 作品: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
作者: 陈允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 2
陈允吉教授长期从事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卓然。本书是作者近三十年来相关成果的最新结集,收录论文33篇,骈文序7篇,附访谈录一种。关于此课题,一些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郑振铎、钱鍾书、季羡林、向达、饶宗颐等已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作者在前辈的基础上,着力于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两个时期选择专题作深入研究。其论文涉及佛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诸多方面,如佛经的行文结构与文学体制的影响、佛经故事和佛经寓言的影响、佛传文学和佛教叙事诗的影响、佛教人物和古印度神话人物的影响、佛教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佛经翻译文字的语言风格产生的影响等。其论王维、韩愈、李贺三家诗与佛教的内部关系,尤为学界所瞩目。在治学方法上,作者能兼取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两者之长,在扩大思维空间的同时又重视实证。其论说精辟深细、行文胜义迭出。通过这些饶有理致的文章,能使读者重新发现古代文学研究中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
图像的命运 豆瓣
Le Destin Des Images 所属 作品: 图像的命运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张新木 / 陆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现代人不屑于想象”,马拉美如是说。诗人、画家、戏剧家或工程师们都想用形式与行为的统一去取代现实与图像的古老二元性。生活本该因此而得到革新。
我们当代人不再相信革命,即使在过去,也没有重新赞美图像的崇拜:画布上的卓越闪光,摄影或平面图像的刺点。图像成为他者的感性在场:变成血肉之躯的语言或不可再现的上帝的印记。
针对上述观点,雅克•朗西埃将复合而又异质的自然与我们称之为图像的东西对立起来。图像既非纯粹的复制,又非原生的在场,而是一些独特的操作,它会重新分配可见物、可说物和可想物之间的关系。借助戈达尔的图像句子,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它叠加灰暗的电影镜头、灭绝犹太人的图像和哲学家的话语的情况,本书剖析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纽带,它们连接着诗学象征和工业设计,也连接着19世纪的虚构想象以及关于集中营的见证或是当代艺术的装置。
同一个计划推动着这种交叉的过程:将图像从神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把它归还给诗学的创新和政治的赌注。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所属 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8.3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1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图像的生与死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所属 作品: 图像的生与死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以图像作为媒介的思想史杂文,法国人的思路纵横捭阖,没有受到美国式的科班教育,因而摆脱了所谓“学术”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作者在感谢页上的声明引人注目,自信的同时不难看出一些反叛精神。值得一读再读。
2014 历史 哲学 图像 德布雷
符号学原理 豆瓣
所属 作品: 符号学原理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符号学原理》一书的作者为法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和文化符号学家,本书为作者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发表以来,风行世界各国,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一。本书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等广阔人文领域,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了一份简明教材,适合于关心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广大读者研读。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是一部符号学导论,也可作为有关文艺理论和符号学的长期参考读物。
摄影之后 豆瓣
After Photography 所属 作品: 摄影之后
作者: (美) 弗里德·里奇 译者: 潘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摄影之后》检视了大量数码媒介的运作方式——从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新闻事件的图片到无所不在的图像监控,这些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接受视觉信息的方式。同时,对照片的处理日渐普遍,“摄影=忠实记录”的等式不再可信,并引起了质疑:在讲述个体和公众的历史时,摄影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继约翰•伯格和苏珊•桑塔格之后,弗里德•里奇分析了摄影的缺陷,也揭示了这一进化中的媒介所蕴含的潜力。
数码革命,假如它确实成为一场革命,将见证摄影转变为一套更广泛的媒介策略。数码环境允许图像制造者偏离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观,转向一个可容纳无限视角的世界观——不再是在某个摄影师的控制下侵略性地按下快门,而是可以包含他者的竞争的声音,也包含拍摄对象的声音。
里奇——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评论家之一,研究了视觉媒体的未来:当数码革命把图像转变为超文本的媒介,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在一个被严峻问题和模糊边界所困扰的世界上,里奇提出,是时候开始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了,并且要利用它们来更好地理解我们处于剧变中的世界。
艺术的终结 豆瓣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所属 作品: 艺术的终结
作者: (美)阿瑟・丹托 译者: 欧阳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写作起源于哲学发动的两场对艺术进行剥夺的运动。作者试图解说有关艺术和阐释、艺术和哲学、艺术和历史意识的主题,其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时期,对艺术不断的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阅读此书就像阅读一部独立的哲学史话。
诗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诗学
9.2 (4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唐代文学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唐代文学史
作者: 聂石樵 2008
这部文学史是聂石樵教授数十年学术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我国50年来古代文学教学和百余年古代文学研究进行的反思与总结。
这部文学史在文献、文体、历史、史识四方面表现出显著特色。作者主张“无徵不信”,因而所引文学史资料全面丰富;作者又主张“文各有体”,故此部文学史以文体为经,作家为纬,将一种文体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作者力图让文学回到时代中去,在结构上采取先时代背景后文学作品的安排,同时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上采取了以史证诗的方法。
这部文学史对作品的评价慎重而实事求是,其中往往有不同流俗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