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武则天研究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孟宪实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2022年3月15日 已读
武则天和历史上很多“关键人物”一样,其个人形象与围绕其产生的叙事在各种层面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建构,从而与其“真实形象”相距甚远。本书以新史学的视角与方法展开讨论,以重要的几部传世文献作为史料基础,对武则天以及围绕武则天的几个重要政治事件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研究,逐渐剔除掉依附于文本表象的成见,让读者能逐渐靠近历史的本相(当然这一过程并未最终完成,但是基本的路径已经被开辟出来),很多荒诞不经的说法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此书也是将象牙塔里枯燥的历史研究推向公众的一次有益尝试,简洁流畅的表达应该会让大多数读者都感到友好,不过大段的史料估计也会影响阅读。整体来说这是一部扎实、易读且引人深思的历史研究著作。
2021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陶渊明经纬 豆瓣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本书是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全面研究。全书分考据篇、义理篇、辞章篇、影响篇四大部分。在考据篇中,从时地两线索展开对陶渊明的生卒、门第、籍贯与里居、隐居等问题展开全面的梳理与考证,力求对诸多聚讼纷纭的问题做出相对圆满的解决。义理篇主要探讨陶渊明的学术经验与哲学思想,以为己之学与形影神生命观为核心。辞章篇以纲带目,以整体论述陶渊明的辞赋艺术、诗歌艺术、散文艺术的的纲目下,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鉴赏。影响篇试图对陶渊明的影响与研究的历史做出提纲挈领的论述,透过陶渊明的接受与研究来呈现中国古代诗史与文学研究史之一个侧面。本书结合运用传记式研究与义理阐述、文学评论三种方法,力求呈现陶渊明生平与思想之整体,但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展开,同时也想对历来的陶学有所总结,并开拓新视域。在纯粹的学术探讨之外,也重视对陶渊明精神世界之阐述,以期对当今社会人们的美学熏陶与人生思索有所补益。
历史与人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历史与人的命题,讨论的是历史学如何建立动态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呢?那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的。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钱穆先生说过,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他说的就是历史与 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事的变动,不仅制度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条文,历史也会被杀死。
但是,无论是历史学里的人,还是政治学里的人,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人被转化成为分析的特定视角和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里的“人”更多的是作为机能的分析要素,而文学里的“人”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本身。
——孙 歌
本书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全书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