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中国的思维世界 豆瓣
作者:
[日]沟口雄三
/
小岛毅
译者:
孙歌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由日本知名汉学家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的日本重要汉学家关于中国近代以前思想、文化的论集。全书分为上篇“中国的思维世界”和下篇“礼治与政教”两个部分。上篇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通论,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天理观、术数学以及天谴论、人性论等,时间范围则自上古至明清,论述的对象有董仲舒、朱熹、许皓等重要思想家。下篇则主要围绕“礼治与政教”的专题展开,集中论述中国古代官方及民间繁复的礼制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政治意义,如古代皇帝的朝政礼仪、祭祀礼仪、建筑所体现的礼仪、民间社会中的礼仪以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等。这些文章从大量史料出发,包括正史、文集、笔记、考古材料以及社会史文献等,分析细致,见解深刻,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有借鉴意义。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豆瓣
作者:
【日】岛田虔次
译者:
甘万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1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以极其宽广的视野,描绘出从王阳明、经过泰州学派、到李卓吾的所谓“王学左派”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展开,再现了当时社会与思想运动的活泼气息,并指出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近代市民意识的萌芽。与此同时,《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又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这些新生事物由于过早出现的缘故,最终毫无意义地遭受了“挫折”的图画。在日本,《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作为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最早提出中国“近代”问题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著作,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日本学者的必读文献:亦是在二
战后最早对战前日本的历史学观进行反省的同时,对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个战后历史学界的重要课题展开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实际上,二战后的日本对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就是从《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开始的。
战后最早对战前日本的历史学观进行反省的同时,对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个战后历史学界的重要课题展开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实际上,二战后的日本对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就是从《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开始的。
书籍的社会史 豆瓣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作者:
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
译者:
何朝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而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印本与手抄本的兴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知识共同体”,以及中西书史比较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反映了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书籍史研究热的最新成果,是读者了解西方学者以社会史、文化史方法研治中国书籍史的理论、方法、动态的一个极佳窗口。《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是一部体例严谨、取材广泛、创见迭出的学术著作,同时笔触生动、细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豆瓣
作者:
(日) 守屋美都雄
译者:
钱杭
/
杨晓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 3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守屋美都雄先生在史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之一,收录了已故守屋博士晚年所撰论文中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涉及一部分早年代表作。本书分为三部分:国家篇、家族篇以及附篇,以家族研究为基础,着力探讨家族与中国古代帝国构造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的家族篇更是家族研究发展为家训问题的重要成果。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豆瓣
9.2 (9 个评分)
作者:
川胜义雄
译者:
徐谷梵
/
李济沧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1922-1984)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乡论“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本书以不同于中国学者的视角研究中国史。现徐谷梵先生将其译成中文,以俾中国读者共享。
美国与中国 豆瓣 Goodreads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费正清
译者:
张理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 8
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
中国史学史 豆瓣
支那史学史
作者:
(日)内藤湖南
译者:
马彪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4
本书作者内藤湖南(1866~1934)是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的第一代教授,亦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开创者,堪称日本的史学大师。内藤湖南史学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把握。他关于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理论是“唐宋变革论”。他认为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他的理论被之后的日本学者所继承,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念。他撰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著。本书则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正因为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史学著作烂熟于胸,方能这样如数家珍般地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对每一本中国的史学著作的优劣、特色都能一一加以评点。读之,真可谓获益匪浅。故特约请马彪先生翻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
《中国史学史》中文版序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发达
第三章 记录的起源
第四章 史书的渊源
第五章 《史记》——史书的出现
第六章 《汉书》
第七章 《史记》、《汉书》以后史书的发展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
第九章 宋代史学的进展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学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学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学
附录
中国历史思想的起源
章学诚的史学
中国史学史概要——从《史记》至清初
跋
后记
欧洲“历史主义”与中国史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译后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中国史学史》中文版序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发达
第三章 记录的起源
第四章 史书的渊源
第五章 《史记》——史书的出现
第六章 《汉书》
第七章 《史记》、《汉书》以后史书的发展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
第九章 宋代史学的进展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学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学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学
附录
中国历史思想的起源
章学诚的史学
中国史学史概要——从《史记》至清初
跋
后记
欧洲“历史主义”与中国史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译后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九卷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译者:
辛德勇
1993
- 10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9卷)》为民族交通卷,收论文21篇,分别对古代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古代中国同外国的交通、贸易以及历史上中国的一些边镜州郡等作了专题考察论述。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八卷 法律制度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译者:
姚荣涛
/
徐世虹
1992
- 7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六卷 明清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编
译者:
栾成显
/
南炳文
1993
- 9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由中华书局出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上古秦汉)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编
译者:
黄金山 [等]
中华书局
1993
- 11
本册为上古秦汉卷,收入论文19篇,其中先秦部分8篇,汉代部分11篇,内容涉及财政、经济、社会、阶级、官制、人物等。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二卷 专论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中华书局
1996
- 4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向中国学术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成就的学术论著汉译选集,分十卷出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七卷 思想宗教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编
译者:
许洋主 [等]
中华书局
1993
- 9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论述精辟,有些论题为我国学者未曾涉及,可供借鉴与参考。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主编
译者:
黄约瑟
中华书局
1992
- 7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向中国学术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成就的学术论著汉译选集,分十卷出版。本卷为通论卷,收入8篇论文,内容包括从古代传说、民族发展、南北文化以及历史时期划分等方面。
唐代的外来文明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薛爱华
/
Edward H. Schafer
译者:
吴玉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原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