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平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豆瓣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7.1 (7 个评分) 作者: [加]王贞平 译者: 贾永会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6
品大唐王朝三百年荣辱盛衰,看军事外交如何决定帝国兴亡成败
◎ 编辑推荐
☆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精彩解读大唐三百年军事外交,全面剖析决定国运盛衰、霸权更替的核心因素
☆唐代外交的实质是什么?强敌环伺之下,李渊、李世民如何通过韬光养晦之策使唐朝迅速崛起?灭突厥、征高句丽、平西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如何奠定大唐盛世?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 名人推荐
这是一部我们将来很久也不会再看到的唐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它试图重新界定我们对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认识,既不颂扬朝贡制度,也不把它当成对韦斯特伐利亚原则的有意冒犯而不屑一顾。目前学术界正投入极大精力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以解读最近几个世纪中国对外政策的历史,王贞平教授的研究方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以引人入胜的笔法,描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着迷的时代和地域。
——卜正民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主编
王贞平的著作表现出了令人称羡的学术洞察力。它从“多极”这个概念入手,帮助读者摆脱‘对外关系即朝贡’这个单调的理论模式。作者运用多极、相互依存、软实力、硬实力等世界历史的术语、概念,论述了唐与多个周边国家、政体的关系,加深了我们对“从世界看中国”和“从中国看世界”的认识。
——郭颖颐,夏威夷大学荣休教授,《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作者
王贞平的新专著是对唐与四邻关系的全面而有益的研究。这本翔实的著作将成为唐史学者的必备参考书,研究其他朝代的历史学家也可以通过本书方便地对了解唐代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
——谭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作者
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为建立一个深入理解唐朝对外关系的新框架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提出的“双重管理体系”和“合宜性”都值得专书讨论。
——史怀梅,伯明翰大学教授,《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作者
唐代宾礼研究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贞平 中西书局 2017 - 5
宾礼所体现的“中国世界秩序”大都只限于礼仪场合,与国际关系的现实并不总是有对偶关系。唐廷并不以任何特定的抽象道德理念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它的外交政策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表,实用功利主义为里,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唐廷常常根据具体情势,以渐进、实用的方式改变、调整其对外政策,使唐王朝能够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处理与邻国的双边及多边关系。因此,本书不以相对固化的“册封体制论”观察古代亚洲这个多元世界,而是从“多节点(多元)”的视角出发,充分注意中、小国家之间以及与大国的互动;把它们之间时而相互依赖,时而相互排斥的动态关系视为一张开放、多元、形态不断演变的“国际网络”,以期从“多元开放网络”的理论视角,对古代亚洲国际关系的演变提出更为妥当的解释,进而重新认识唐代宾礼。
本书由六章组成,分别是宾礼的政治基础及其“去政治化”嬗变、宾礼的主要环节、唐廷外交礼仪的特质、宾礼中的口头信息传递、宾礼“去政治化”与亚洲国际政治新格局、从宾礼“去政治化”看“册封/朝贡体制论”。从微观、宏观,狭义、广义,中外比较的不同角度对唐代宾礼加以考察。认为唐代宾礼嬗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中相关各方权力关系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