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宋明理学史(上) 豆瓣
作者: 侯外庐 人民出版社 1997 - 10
《宋明理学史(上)》内容简介:1959年我们编著《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的时候,即开始进行宋明理学的研究。因为限于全书的体例和篇幅,这一部分不可能展开分析,只是写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当时我就开始酝酿编著《宋明理学史》,以阐明理学的产生和演变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使它成为一部与思想史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专门著作。 事隔二十年,我们才开始执行这项科研计划。1980年我们编完《中国思想史纲》下册以后,邱汉生同志已将《宋明理学史》的章次目录编出。我们即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的同志进行讨论,分工执笔。汉生同志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悄悄地阅读了关于理学的许多原始资料,对理学思想的产生和演变有许多宝贵的见解,这样就为我们编著《宋明理学史》做了积极的贡献。“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社会科.学的研究活跃起来。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不少关于宋明理学的论著。我们也读到海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对我们编著《宋明理学史》起了激励的作用。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在《宋明理学史》上卷已脱稿,下卷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
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性与天道”是理学讨论的中心内容,这是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道德、教育、宗教等许多领域。宋明理学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它是在唐朝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宋明理学浸润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各方面,成为具有权威性的支配力量,是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华盖。从政治上看,它是思想史上的浊流。尽管如此,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思想史上是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新的发展阶段,有值得后人参考的若干珍贵内容,需要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悉心加以鉴别,而不能笼统地采取一笔抹煞的态度。因此,在这部著作中,我们不是孤立地叙述某个理学家的思想,而是试图阐明理学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理学家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所占的地位。理学中有程来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它们相互法辩,相互渗透,又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势。这一思想演变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众所周知,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只是在朱熹的手里,才确立了它在学术上的庞大规模与独特的体系,影响了尔后学术思想发展达五、六百年之久,其余波至今未已。由此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理学形成的历史原因何在?朱熹究竟如何集大成的?为什么程朱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过深远的影响?王守仁心学又是如何崛起的?为什么在明清之际理学趋于衰颓?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奉献于学术界,以供参考和讨论。还要提到的是,在一部关于理学史的专门著作中,不能只是写鼎鼎大名的理学家,还有一批虽然不大知名,但在理学的演变或理学思想渊源的承接传授方面有过影响的理学家,也是不能忽视的,应当对他们的历史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说明。元代理学的研究长期被忽视。其实,元代理学的资料并不少,而其演变和发展的线索也是很清楚的。在这部专著中,我们开辟专章予以论述。我认为,只有掌握了元代理学的特点,才能了解宋代理学是如何经过这个中间环节而转向明代理学的。另外,与理
学相联系的象数学也是不能忽视的。总之,理学史不是一部理学家的评传,也不是思想通史中的某几个章节,而是一部在宋明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思想演变的历史。我们在这部著作中试图写出这个历史过程,可是由于水平的限制,一时难以完全做到,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
我认为,要符合历史实际地将理学产生和演变的历史写出来,研究者如果以理学思想作为指导,以理学写理学,那是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的,而且还会歪曲这个历史过程。如果只是停留在封建社会里进步学者的水平,象黄宗亲、全祖望那样,充其量只能编纂出象《宋元学案》这样的思想史著作;这在清代是了不起的事,但在今天来看,它只是历史编纂学,还远远不是科学的思想史,不是科学的理学史。古人有他们自己的历史局限。我们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遗产,又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如果我们采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写出象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那样的著作,同样不能算是一部科学的理学史。我们的研究必须严格地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五四运动迄今六十多年的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历史的研究才能成为科学。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进行宋明理学史的研究,才能还它以本来面目,使我们了解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当然,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是否能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历史问题,那是需要通过学术讨论来取长补短、修正错误的。
觅理记 豆瓣
作者: 韦力 2017 - 8
《觅理记》是藏书家韦力历经数年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寻访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后写就。然既为“觅理”,自当明白“理”为何物,故作者在各章开篇便以其深厚的理学积淀、经纬分明的创作架构,为读者捋清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宋明理学的基本脉络。此部分引经据典,内容翔实且逻辑缜密,在不失严谨的同时,又慧海拾珠,觅得三二趣闻逸事,让艰深的理学充满趣味。之后带读者开始冒险探访,洋洋洒洒的文字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各大家的敬仰,三百余幅实地拍摄图更让那些弥足珍贵、濒临消失的遗迹倩影永存。寻访过程中,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些偶遇又给艰辛的寻访旅程弹奏出愉悦动人的音符,动人心扉。
理气性心之间 豆瓣
作者: 向世陵 2008 - 2
《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论述了胡宏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及其对宋明理学发展的影响,阐明了性学的基本观点,将“性”范畴和性学作为宋明理学的枢纽,重新审视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分系,提出了将性学与气学作为独立的理学派别而与程、朱、陆王二系相并立的宋明理学四系说。该成果认为,以性为枢纽各系之间可以相互过渡,四系的并立与一性的通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理学的“全体”与理学的分系本来就是相互发明;学者们不论主张以何范畴为本,都在不同层面上接受以性为本的逻辑并维系着儒家学术的“一本”;四系成立的关键在于性学一系的理论建构和以性范畴为中心对整个理学发展史的重新梳理。
宋明理学研究 豆瓣
作者: 张立文 人民出版社 2002 - 1
宋明理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标志着理论思维的时间维度,它不能完全跨越时代的有限性,因而今人在诠释、评价宋明理学家时,应把他们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维结构的环境中,来审视他们的理论思维的价值和意义。作者不能依据现代的理论思维所达到的水平去要求古人,指斥古人,而只能根据他们比之前人的理论思维水平超越与否、有哪些创新等等来理解、分析古人及其文本,体贴、领会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文氛围 ,使作者对宋明理学有深切的体认,准确的评价。这次修订就基于这种认知删去理学家所处的时代所不可通用的思想观念,使对文本的诠释,对理学家历史上位、作用、影响的评价更契合事实。
宋明理学研究(增订版) 豆瓣
作者: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3
宋明理学是对时代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化解,是价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学的重建,是儒释道三教融突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造极”。理学是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标的。
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和哲学家哲学体系,都是由诸相互联系、作用的哲学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顺序或结合方式构成的。
《宋明理学研究》再现各哲学家哲学的面貌,并阐述了理学的称谓、分系、特色、发展阶段、范畴结构演变、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影响和评价。对宋明理学重要哲学家的身世、生平、哲学逻辑结构、哲学概念的分析及内涵作了深入仔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解读、体认宋明理学很有帮助。
2017年6月18日 已读
非常学术的宋明理学读本,在人物介绍部分比重过大,义理有时候过深。和陈来先生比起来,语言的表达略显烦琐,需要慢慢读。
历史 思想史 理学
宋明理学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陈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本书以二十几位理学思想家为主,叙述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求揭示宋明理学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作者曾在北京大学开“宋明理学”课程,即以此为教材,本书内容全面、叙述简明,适于教学和自学之用。虽为教材,书中也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知识点,比如对于唐宋变革之际的庆历时代知识群体,如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专辟出一章(书中第二章)着重拈出。
2017年5月27日 已读
陈老的语文在当今理学界算是最好的,其思维的连续性和观点表述的明了,对于当今“不说人话”的所谓“学术界”,不啻为当头一棒。
中国哲学 哲学 国学 宋明理学 思想史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豆瓣
作者: 陈荣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书中具体包括了:徐爱录(第一至十四条)、又(第一五五至一六七条)、答罗整庵少宰书(第一七二至一七七条)、黄修易录(第二三七至二四七条)、传习录拾遗(第一至五一条)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宋明理学十五讲 豆瓣
6.5 (11 个评分) 作者: 杨立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传统。从中唐开始,面对佛道二教的强势冲击,以韩愈为首的儒者开启了以重树儒家主体地位为目标的儒学复兴运动。至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想自觉,落实在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这一根本的时代课题上。基于这一思想自觉,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都做出了杰出的哲学贡献,并在南宋被整合进朱子集大成的理学体系当中。本书详细介绍了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理学发展中的重要论题、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现了这一期儒学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气质。
2017年3月3日 已读
杨老师想必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嬉笑怒骂间可知搞理学的人也是可以很活泼的。一本宋明理学的入门书,深入浅出,能大致了解理学诸夫子的一些主要思想,要想深入研究,还得读语录,更重要是得“自行理会”。
中国哲学 儒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 国学
心体与性体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 2013 - 7
《心体与性体(套装上中下册)》是当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的代表作。该书以儒学三期发展划分学说为依据,以现代儒学的观点来解析宋明理学,主要列举了宋明儒学当中的九个主要代表人物,即: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胡宏、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刘宗周,提出了著名的三系说,站在传统儒家的立场上,应用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概念逻辑分解的方式,把他们分成了三系,即:胡宏和刘宗周为一系,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一系,程颐和朱熹为一系(其中周、张、大程开风气之先,尚未分组)。进而认为前两系为传统儒学正宗,程颐与朱熹自成一系,为儒学之歧出(这是该书问世三十多年里最受争议的地方)。通过这种分析,牟宗三阐述了相对于先秦开创的儒学,宋明儒学为什么被称为新儒学,它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它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是什么,等等,重要的学术问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形态上树立了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典范,把传统儒家思想提升到了现代哲学的层面,为当代新儒学构建了新颖的哲学理论体系和基础,《心体与性体(套装上中下册)》也因此被视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经典之作。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宋明理学 豆瓣
作者: 陈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3
只要翻阅《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从其中充满着宋明理学有关道体、性体、心体、有无、动静的详尽讨论中,就可了解,中国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学的思想家对宇宙、人心、体验、实践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化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认,理学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体验,当然也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德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学界的研究中,始终注重在哲学思想意义上的儒学研究。
近思录(中华思想经典) 豆瓣
作者: [宋]朱熹 吕祖谦 译者: 斯彦莉 译注 2011 - 1
《中华思想经典:近思录》内容简介:儒家思想在今天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在人格修养和人生理念教育方面,拥有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而这种优势最集中的体现之一便是宋代理学圣人朱熹倾注十余年心血反复校订的《近思录》。《近思录》起初由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成,后来朱熹多次修订并定为本门最重要入门书籍,书中的每则语句,都来自于北宋时的四位思想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著作,共分14卷,622条,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相信读者也能从该书对“修齐治平、成贤作圣”这条修炼之路的详尽指导之书中获益。
四書章句集注 豆瓣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宋)朱熹 中华书局 1983 - 10
本書集儒家經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一書,注重義理的解釋與發揮,對文字訓詁也很注意,字斟句酌。此次整理以清嘉慶年間吳縣吳氏父子校刻本為底本,用清康熙內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