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空间·时间·建筑 豆瓣
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作者: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
译者:
王锦堂
/
孙全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 2
《空间·时间·建筑》一书具有以下特点: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历史;用空间概念来分析建筑;用恒与变(Constance and Change)来揭示发展的本质;用大历史衬托具体建筑现象,又用具体现象的深刻分析来呼应时代;种种直笔与曲笔的结合,共时与历时分析的结合使人在雄浑的历史感中体会到建筑真意。 内容上时段起始文艺复兴直至当代,范围跨越规划、建筑,所用材料丰富翔实、富于启发,实际上它不止检讨建筑和规划各方面与工业技术的并行发展与相互影响,还呈现了它们与艺术结伴而行的情形。此外在它之前许多建筑与规划不为人知,而经它之后为人重视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对史料所作的重新诠释之功也是不可忽视的。
该书第五版汇集中吉迪恩在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第五版所写的重要序文。作者在一序中指出现代文化外表混杂,内部依然潜藏着统一和综合,一个新建筑传统有望成长。三序中则饶有趣味地提到了他的先辈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四序中揭示了“恒与变”这一深刻主题并表示意欲进一步研究原始艺术和上古文明恒与变的问题,撰写《艺术的起源》和《建筑的起源》两书以深入人类经验底层,在意识中作探幽索隐的工作。作者在五序中对所添内容作了说明,意使全书轮廓更为清晰整一。
该书第五版汇集中吉迪恩在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第五版所写的重要序文。作者在一序中指出现代文化外表混杂,内部依然潜藏着统一和综合,一个新建筑传统有望成长。三序中则饶有趣味地提到了他的先辈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四序中揭示了“恒与变”这一深刻主题并表示意欲进一步研究原始艺术和上古文明恒与变的问题,撰写《艺术的起源》和《建筑的起源》两书以深入人类经验底层,在意识中作探幽索隐的工作。作者在五序中对所添内容作了说明,意使全书轮廓更为清晰整一。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豆瓣
Aesthetics and Marxism: Chinese Aesthetic Marxist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
作者:
[美] 刘康
译者:
李辉
/
杨建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他们的西方同行》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切入点和基本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国的若干文化和美学问题。既突出了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又注重考察中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接受者所体现出的深层变异,对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社会学主要思潮 豆瓣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葛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流派》是思想大师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汇集了雷蒙•阿隆1955年到1958年之间在索邦大学的讲义,代表了他在社会学领域潜心研究的最高成就。本书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学﹑社会学及普通文科教材,也被国内高校普遍列为社会学专业必读参考书。
作者按时间先后分章论述了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等七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理论成果最丰富的时代 ,同时对这七位社会学家及其思想进行了极富创新的比较研究。整本书叙述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此外,文中对各社会学理论家思想体系的批判也甚为精辟。
作者按时间先后分章论述了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等七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理论成果最丰富的时代 ,同时对这七位社会学家及其思想进行了极富创新的比较研究。整本书叙述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此外,文中对各社会学理论家思想体系的批判也甚为精辟。
观看之道 豆瓣
7.8 (58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豆瓣
作者:
侯仁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什么是哲学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德勒兹
/
菲力克斯·迦塔利
译者:
张祖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 7
德勒兹一生中与迦塔利合写过多部作品,《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和《什么是哲学》是其中的两部。
在《卡夫卡》中,作者强调卡夫卡喜欢用一种称为“弱势”的文学术语,从语言、政治和群体上定义自己,同时又指出,弱势文学是大文学中彻底革命的元素。
在《什么是哲学?》中,作者指出:哲学作为创造概念的活动,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概念的创造性本质,什么是随之相生的纯粹的内在性、内在平面和概念性的人物。正是通过这一点,哲学区别于科学和逻辑。
目 录
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第一章 内容和表达
低垂的头和抬起的头——照片和音响
第二章 夸大的俄狄浦斯情结
双重超越:社会三角,动物之变
第三章 什么是弱势文学
语言行为——政治因素——群体因素
第四章 表达的构成成分
情书和邪恶盟约——短篇小说和动物之变——小说和机能性布局
第五章 内在性和欲望
反法律、负罪感和其他——过程、比邻,延续和无限度
第六章 层出不穷的系列
权力问题——欲望、片断和路线
第七章 联接手段
女人和艺术家——艺术的反美学倾向
第八章 单元,系列,强度
卡夫卡所说的两种营养造状态——单元的各种形式与小说的构造——矫揉造作
第九章 什么是配置?
话语和欲望,表达和内容
法汉译名对照表
什么是哲学
导论 问题因而就是
Ⅰ哲学
1.什么是概念?
2.内在性平面
3.概念性人物
4.地理哲学
Ⅱ哲学、科学逻辑和艺术
5.函项与概念
6.前景与概念
7.感知物、情态和概念
结论 从混沌到大脑
法汉译名对照表
译者谨识
在《卡夫卡》中,作者强调卡夫卡喜欢用一种称为“弱势”的文学术语,从语言、政治和群体上定义自己,同时又指出,弱势文学是大文学中彻底革命的元素。
在《什么是哲学?》中,作者指出:哲学作为创造概念的活动,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概念的创造性本质,什么是随之相生的纯粹的内在性、内在平面和概念性的人物。正是通过这一点,哲学区别于科学和逻辑。
目 录
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第一章 内容和表达
低垂的头和抬起的头——照片和音响
第二章 夸大的俄狄浦斯情结
双重超越:社会三角,动物之变
第三章 什么是弱势文学
语言行为——政治因素——群体因素
第四章 表达的构成成分
情书和邪恶盟约——短篇小说和动物之变——小说和机能性布局
第五章 内在性和欲望
反法律、负罪感和其他——过程、比邻,延续和无限度
第六章 层出不穷的系列
权力问题——欲望、片断和路线
第七章 联接手段
女人和艺术家——艺术的反美学倾向
第八章 单元,系列,强度
卡夫卡所说的两种营养造状态——单元的各种形式与小说的构造——矫揉造作
第九章 什么是配置?
话语和欲望,表达和内容
法汉译名对照表
什么是哲学
导论 问题因而就是
Ⅰ哲学
1.什么是概念?
2.内在性平面
3.概念性人物
4.地理哲学
Ⅱ哲学、科学逻辑和艺术
5.函项与概念
6.前景与概念
7.感知物、情态和概念
结论 从混沌到大脑
法汉译名对照表
译者谨识
落差 豆瓣
La Dénivelée : A l'épreuve de la photographie
作者:
[法] 于贝尔·达弥施
译者:
董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有关摄影与电影研究成果的汇总,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摄影的本质,同时提出一个一直萦绕着他的问题:摄影是没有历史的,或者说,由于摄影的本质,不可能存在一种摄影史——哪怕在纪念他所崇敬的瓦尔特•本雅明撰写的《摄影小史》时,他也多次重申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分述三种不同的摄影实践,包括曾经昙花一现的立体视像、法国当代作家兼摄影家德尼•洛什的创作,以及加拿大多才多艺的全能艺术家迈克尔•斯诺的作品;第三部分专门讨论“建筑摄影”这一特殊类型;第四部分探讨运动的图像,也就是电影中的影像,最终提出一个“节奏-影像”的概念,与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与“运动-影像”相映成趣。
中国人 豆瓣
作者:
文崇一
/
萧新煌
2006
- 2
《中国人:观念与行为》透过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来分析一些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的根源,并力图从人生观、人际关系、道德政治、家庭环境,以至生病进补和女性事业等方面,作社会学上的观察和分析。作者意在提醒我们:看看处于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将来中国人的行为和观念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相信《中国人:观念与行为》可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伦理学研究提供一个引导读者了解中国人观念与行为的社会学通俗读本。你是否对某些人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感到不解?你是否对当前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混乱感到不解?你是否对办事讲人情关系感到不解?
考古学 豆瓣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新考古学”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他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侪和后学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
乡村建设理论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世纪文景
2011
- 6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之代表作品
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
今后中国人向上兴奋地新方向是什么?老实不客气的说: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运动!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
梁漱溟先生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之代表作品
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
今后中国人向上兴奋地新方向是什么?老实不客气的说: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运动!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